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she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在热那亚的阳台

[复制链接]

655

主题

0

好友

2167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11#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p>同意顾耀峰所说的。</p><p>读者的好感来自作者老到的渲染气氛的功底,而不是小说本身。从某种本体意义上讲,这个小说应该被批判得更无情些。它太“小说”了,缺少起码的真诚。</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12#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六点亡羊</i>在2007-3-23 12:01:37的发言:</b><br/><p>同意顾耀峰所说的。</p><p>读者的好感来自作者老到的渲染气氛的功底,而不是小说本身。从某种本体意义上讲,这个小说应该被批判得更无情些。它太“小说”了,缺少起码的真诚。</p></div><p></p><p></p><p>我还是和你们看法不同。我觉得不是是否真诚的问题。至多是花费精力多少的问题而已。</p><p>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是在于——小说作者常常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要不要放弃一些非常好的构思,如果你不熟悉你构思中的某些部分,但你又不想放弃这个构思,那就会出现现在这篇小说。</p>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5

主题

0

好友

2167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13#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生铁</i>在2007-3-23 12:08:08的发言:</b><br/><p></p><p></p><p>如果你不熟悉你构思中的某些部分,但你又不想放弃这个构思,那就会出现现在这篇小说。</p></div><p>这就是我说的真诚。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一些奇异的想法经常会从脑袋里跳出来,你会觉得这是个小说的好素材,之后你想象下去,推下去,你发现原来很多细节是根本没办法依靠想象完成的——这个时候你靠一股从手心钻出来的热气把它弄出来,不能舍弃,就是缺少对读者的真诚。除此之外,长篇变成单纯体力活的时候——真诚危机。</p><p>从根本上说,我觉得咱俩的感觉没有本质分别,只是于对一个词的理解不同。</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14#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p>修补和填充后,就是篇好小说,<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shep.</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为什么不呢?</font></strong></p>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5#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p>感觉真实就行了。我们是以作者的经历拷问作品的真实了。写月球不一定要真的登月;当然,登月这一题材如何介入小说另当别论。假如作者以另一个陌生的ID发表此篇,也许我们就不会感到“热那亚”的真实性的问题非常迫切非常重要。而明显的,作者的意图肯定超越这个地域的真实性,我看他更可能是想看看把自己突然拉远镜头究竟能够做到怎样的安之若素,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做得不差,细节不浮不滞,拥有平常心。至于shep转型的问题,我觉得他似乎早就在转了,或者说他一直在转,我还是很欣赏他不断的变化的,因为整体上他还是很有张力,尽管有时变得也许他自己都不那么喜欢,但他的写作是要前后贯通起来审视的。</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6#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p></p><p>作者本人在作品里挑明了“热那亚”并未在生活里出现过,这也就告诉了读者,他在用想象处理一些材料。于是,“处理”的态度和“处理”的效果便自然而然成为这个作品的关注焦点。视角拉远、保持距离,在这作品里可以说是不用提大家也都明白的道理,着重强调它,有点“在废墟里找到硬币啦”的刻意的辩护。所以它的问题就在,“处理的效果”。这个作品的问题,并不在于“真实”这个词本身,而是其中熟词、成句太多,使它呈现一种“俗气”、“滑”的面貌,就好似小学生作文里“天气晴朗,我们做了好事高高兴兴上学去了”的那种套话似的“假”。顺手翻翻市场上许多旅游地宣传册,会发现,这个小说跟那些宣传册上的句子很貌似,套话说得顺溜溜的,可是没有“根”。因此实际上那些细节也都“不存在”,这一点,生铁举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p><p>此前我提到如果这是一个初写小说的人写的,会为之击节,是因为这个小说文字处理上有技术含量。然而也因如此,技术面纱遮掩了问题,就更有必要“找问题”。同时也正因是shep所写,如此,稍加苛刻的求全责备有一定的必要。一来,我大胆揣测他不会因为这些讨论而动摇了对自己写作的信心,二来,这个作品是写作过程中的某种需要警惕的毒素释放,有一定的“榜样警示”作用。事实上,所有的讨论,对作品本身来说都是滞后的,某种程度上,讨论,是给旁人提供的一批油盐酱醋。</p>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7#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p>作者在作品里挑明了“热那亚”并未在生活里出现过?我没注意到这一点,——尽管这也并不十分重要。</p><p>没有刻意标示出非常独特的“热那亚特征”,或者没有因为“热那亚特征”而张罗与其相符的词句,是事实,但我真的没感到“油滑顺畅”以及“俗气”的地步。我倒是觉得这更可能是安之若素的状态控制所要求的,而整体的氛围,还是存在着隐约而恒定的陌生感,而且作者在这一点上是自觉的,他只是不能不愿也不必过分强化这种陌生,或许就像博尔赫斯所说的:“《古兰经》里没有提到过骆驼;我认为如果有人怀疑《古兰经》的真实性,正由于书中没有骆驼,就可以证实它是阿拉伯的。《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写的,穆罕默德作为阿拉伯人没有理由不知道骆驼是阿拉伯特有的动物:对他来说,骆驼是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没有加以突出的理由;相反的是,一个伪造者、旅游者、阿拉伯民族主义者首先要做的是在每一页大写特写骆驼和骆驼队;但作为阿拉伯人的穆罕默德却处之坦然;他知道即使没有骆驼,他还是阿拉伯人。”</p><p>当然,对作者而言,可能既没我说的这么自觉,也没你们说的那么不自觉。他可能正在睡觉,而且整个状态也就是稀里糊涂地凭感觉把握;就他这个作者这篇的情况来说,这样也未必不好。[em01]</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8#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p>小说的最后一句:“在天亮以前,我扒在我的阳台上,看着对面那栋楼,看着那些不曾在我的生活出现过的热那亚。”<br/></p><p>任何一个认真的作者在任何阶段写的作品,都以与其状态相匹配的的质量呈现,从动态性上说,每篇的每个情况,都有充足的理由归结出“未必不好”的结论。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谈,意义并不大。</p><p>也许是因为各自的阅读(广义的)状态不同,导致出现对这小说是否“真实”是否“油滑”出现了分歧。就我来说,通篇读完,感觉到的就是句子无根的、漂浮的、套话的。如果这是shep的安之若素所想要的话,那大家可以为他祈福——尽管他或许并不需要。另外,安之若素这个词让我想起了毛姆,当然这跟这个小说并无直接的关系。</p>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5

好友

537

积分

注册会员

忧郁的骗子

Rank: 2

19#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两位大侠卯上了,这样的讨论绝对是有必要的
用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本质陈述将那些在本质直观中直接被把握的本质和建立在这些本质中的本质联系描述性地、纯粹地表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0#
发表于 2007-8-4 13:43:48 |只看该作者
初看时没注意到最后这句,可见前面内容始终没有让我对“热亚那”的真伪过分敏感。现在发现这句,倒觉得它确实使全文“更像一个小说”的功能性太强,而且也确实因为它,会让人感到这是一个事先设置好的“构思”,不易变更;同时,这样的结尾,已是某种结构性套路。<br/>但事实上,我觉得问题其实几乎只局限在结尾——尽管在作者的意识里并不这样,这确实是作者的经验的功劳。我前面说的“超越地域的真实性,想看看把自己突然拉远镜头究竟能够做到怎样的安之若素”,应该仍是作者的意图。同时,文中语言控制得还好,节奏和质感正好带点梦的味道,这是最初看的时候就感到的。所以我倒觉得不如斩头去尾,或者头尾另想办法,可以规避很多硬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5 02:3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