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1400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20
- 帖子
- 450
- 精华
- 0
- 积分
- 925
- UID
- 1807

|
也谢谢你严肃认真地回帖。我还是分层次的表达我的想法吧。首先,关于术语问题,我想这是一个教训,以后再写东西必须严格界定自己的用语而不能仅仅作常识的使用。最终可靠性(英文应是ultimately reliable这个词吧)还是表达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要追问最根本性的东西,但我还是想用最终这一限定来表达某种比较的意思,表达那种其自身的可靠性不再依赖于其他可靠性去保证的可靠性,如果去掉这一限定这层意思就被掩盖了。当然,你所提醒的对于精神科学来说有所谓的最终可靠性吗?最终可靠性这种说法是否本身就是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下的产物?这个词用在加达默尔的语境下恰当吗?我认为这些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发人深思。 其次“只针对康德哲学在实践哲学上来讲的”这句话是不是说 "在实践哲学的意义上来解释康德 "?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我给出如下答复:是的我是寻求在康德以外去解释康德因为我认为我所要谈的问题----可靠性的问题,在康德哲学的内部是无法解决的,虽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严格论证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可靠性这个问题上他给出的是自相关论证以先天性保证必然性以必然性确认先天性,当然自相关论证或许有其逻辑必然性或者说他的论证是有效的,但我总觉得还有某种缺憾或无奈。用诠释学解释康德并不意味着“降低”因为我感到诠释学的思路只是说出了康德保持沉默的东西----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诠释学给了康德的先验哲学一个先验基础。 第三是关于本文的宏观结构,经过在思考我发现自己确实总是在诠释学的“范式”下思考问题,如果将题目改为“可靠性的追寻----从诠释学的视野看”或许会更确切些,这如你在评论末尾的建议。 第四是我的一个疑问。你说诠释学是反形而上学的,在什么意义上说的?请略加解释。 第五是关于如何面对哲学这个问题。生活的隐讳性和逻辑的明晰性是哲学的两个方面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分歧在于何者优先。当然,我也认为生活的隐讳性才是最真切的体验,之所以总是就 哲学问题在逻辑的层次上发问,这或许是因为可能现在的我已经被技术化了没有心思去体验生活,或许是因为正像你说的对哲学的领悟还处在较浅的层次上,这个问题可能不是短时间内能找到答案的。
祝辨析版越办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