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秋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又看了《女人香》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11#
发表于 2009-3-3 16:49:41 |只看该作者
哈哈。《英国病人》触动我的原因,是它讲述了一个男人为了追求自己最珍视的东西付出全部的代价包括良心,而最终仍是一无所获。

它对我的触动是非常私人化的。

但是我想,在自己评判一部影片的价值时,“自己真的很喜欢”和“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的感觉”一定应是分开来的。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2#
发表于 2009-3-3 18:33:32 |只看该作者

也来鸣一下

什么样的人和喜欢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说“这个我喜欢”“那个我喜欢”,它们一定是存在着被我们喜欢的理由,动到了内心的某个点——尽管,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是非常清楚那个点来自何方,只是,有的人,在隔了一段时间后,能够看到这个点并且说得清楚,而有的人未必能说得清楚。
这是我觉得可以参与争鸣的一个前提:即,我认为“喜欢”一定是有理由的——无论是不是知道理由来自哪里。
都承认了这个前提的存在,争鸣才有了意义。
鲁迅说“贾府的焦大,不会喜欢林妹妹”,这意思便是说,大家对于喜欢的“点”,各不相同。我不同意生铁这个观点:但是我想,在自己评判一部影片的价值时,“自己真的很喜欢”和“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的感觉”一定应是分开来的。可能有的片子所吸引人的点确实不在“艺术上的感觉”,但并不能说所有的片子它都不能以“艺术上的感觉”使人喜欢。我当然明白生铁的所指,是说谈艺术上的感觉,往往是带着一种理性的分析,用自己非情感的东西去面对,因而它跟“喜欢”这种带有极强的个人情绪的东西有隔阂。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人,会用“身外的眼睛”去看待“艺术”,比如凡是看到摇滚就喜欢、凡是看到实验就是好……然而这些情况,在我们这里,首先是应该得到厘清和被分离出来的,这些情况的档次太低,根本没有资格来上我这个版面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艺术”这个玄而又玄的词身上,它真的不是可以通过一些机械的工具来加以甄别的实在之物,因此它就很容易被造假,以及被说得文不对题。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一种常态:有的人(在有时候),他就是被“艺术”这种东西所笼罩的,把他打动、或者使他喜欢,首当其冲的要件就是“艺术的感觉”,或者说,是之前仅是喜欢,但是后来发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是“艺术的感觉”。这是一种常态,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不是常态。有时候我就喜欢得很庸俗,有时候我也喜欢得很……艺术 。我在看秋生这个东西时,发现他说出了许多我原本感觉到、却没有说到的东西,比如说我当时就知道喜欢弗兰克上校绝不是因为他会“呼哇呼哇”地乱叫以及他其他的一些行为怪癖,而是有其他原因的,现在这个帖子把我心头的原因给说出来了。还有是霍普金斯的那个英国管家,96年看到片子,这10几年来提的人很少,但我记得是非常清楚的。——顺便说一句,想了解老男人的小姑娘都应该去看看那部片子,看看老男人的世界和老男人的内敛。
但问题还是在于,无论《女人香》还是《长日将尽》,对于导演、最初的观众、票房来说,卖点却是明星……以及其他,绝不是艺术。因为艺术的确是很难被准确传播的一种信息和内容,而在当今这个世界,传播,是可以导致许多可能性发生的推动工具。正因为此,我们一方面既要承认在传播方面别人会曲解着某些东西,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自己还承认有“艺术”、我们自己也在为“艺术”而做着一些事的话,就要使艺术的价值首先在我们自己这里得到承认,否则,别人又有什么理由来承认艺术的价值呢?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3#
发表于 2009-3-3 21:22:49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生铁 于 2009-3-3 03:02 发表
我倒觉得作者这篇,有点“托物言情”的味道了。

拿《女人香》的情感戏作为标杆来衡量肯恩兄弟的电影,其实是说合适它就合适,说不合适也就不合适的。

《女人香》我很早看的,也并没有激起我男性的共鸣。
一个 ...


这个特别能理解,也特别说不清。我自己也看不下去绝大部分好莱坞电影,但有几个比如这里说的《女人香》还有《辛德勒的名单》还是经常想着拿出来看一遍。以前小时候也百看不厌的《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后来在千看之后终于厌了。还有一个伍迪·艾伦的《百老汇上空的子弹》也是好莱坞得一塌糊涂,但前两年总有那么一二刻想找出来重看。
这些电影里的什么东西激起谁的好感确实很私人的。相比之下,《英国病人》我就看过一遍,实在看不下去。而拉尔夫·费因斯在《辛德勒的名单》里演的阿蒙·歌德,那角色多好啊,简直就和莱姆·尼森之于辛德勒一样是绝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4#
发表于 2009-3-3 21:32:46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秋生 于 2009-3-2 18:31 发表
弗兰克在街上跌进垃圾箱一幕其实是个意外。(我想这时的跌倒可能不是剧本上的安排,但帕西诺在那种投入的即兴的状态下肯定不会错过这个垃圾箱,他被扶起来抬头的瞬间,两个眼睛依然是无焦的)


这个花絮有意思。
我还盼望那个课外做裁缝的大学生索菲亚(好像是叫这个)不小心用针刺疼弗兰克对电影也是个真意外。那样的话阿尔·帕西诺的即兴回答“没关系,我就喜欢被你弄疼。”可真是表明他演技太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

好友

30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5#
发表于 2009-3-3 21:39:02 |只看该作者
无论《女人香》还是《长日将尽》,对于导演、最初的观众、票房来说,卖点却是明星……以及其他,绝不是艺术。

是的,卖点肯定不是艺术。帕西诺那么帅,霍普金斯和他比只能算风度平平了,从这一点出发,关注帕西诺的女人香肯定多于霍普金斯的长日将尽,但他们表演的艺术水平上都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

好友

30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6#
发表于 2009-3-3 21:42:36 |只看该作者
正在土豆上看《英国病人》,到了晚上网络有点慢,看了下剧情后有点怀疑这部片子是不是会很对胃口。剧情跌宕的有点让人担心,有点像个造型奇特的瓶子虽然能刺激人的想象,但其实有可能装不了多少水,倒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圆杯能装进很多水,很多好片子都是这样,剧情质朴的不得了,剧情简介也就100字,但片子里却装了很多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

好友

30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7#
发表于 2009-3-3 22:03:36 |只看该作者
生铁说到好莱坞模式

想想美国有那么牛的文学和艺术,但艺术电影的确干不过欧洲,我看就是好莱坞起的坏作用。但是这些文学艺术的好营养拗不过大方向但还是有可能释放出一些火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18#
发表于 2009-3-5 11:49:30 |只看该作者
怎么说呢,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对艺术的感受。

还是夸张地讲,我第一次看《英国病人》,那时还在上高中,偶然借到的录象带,听说是奥斯卡的,就和家人一起看,看到后半部分,我离开座位,去到另一个房间,因为我特别想哭。按捺不住。

后来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渐渐又发生过一些事,使我对这部影片(实际上灵魂在它的原著)常看常新。每看都要流泪。
我本身也有这样一种情结,即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但又都是残缺的扭曲的人,他们因特定的环境而走到了一起,和睦了几分钟。那种和睦在我看来是一种终极境地的仪式。
这个电影也是这样。主角为了得到爱情,出卖情报给德国人,因此害了许多人。而最后在弥留时,在大雨中抬着他在院子里开心的人里,就有因他的情报而最终导致被德国人用刑切掉手指的盟军的斥候。
命运的不定和交错,以及因此而短暂的不记前嫌,使我喜欢的一个艺术命题。
这是个欧洲电影。
-----------------------------
另外,美国电影,我特别喜欢看。因为毕竟,从小是深为之浸淫的。
----------------------------
但是,你要让我给这个电影写影评,我不会把它抬到特别高的位置。尽管我每次都为它流泪,但我不会把它抬高到和塔尔科夫斯基那么高,尽管后者的电影我一次看不完一部。但它在我心里,绝不仅是个附庸风雅或受别人影响而有的一个商标、一个名号。

当然,秋生的这篇,也没有拿女人香和电影界的煌煌巨作相比的意思。

可是,我想说什么呢?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6

好友

751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9#
发表于 2009-3-5 22:33:35 |只看该作者
科恩兄弟本来也不过是边缘人物,一部老无所依进入了好莱坞主流社会。好莱坞模式的最大力量就在于此,吸纳那些非主流元素,为己所用。我还是喜欢好莱坞模式,喜欢那种简洁有力,节奏鲜明的叙述模式。白日梦,白日梦,人人都有权偶尔做做白日梦。
欧洲电影也就那么回事,大体上一个路子,吭哧吭哧的叨叨半天,最后得出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在这个信息和事实被大量批露的时代,单纯的个人经验和经历已经不具有形而上的艺术性了。
此一时,彼一时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20#
发表于 2009-3-5 22:34:08 |只看该作者
这是在说帕西诺的演技……
跟科恩兄弟的电影里面的人物设计比对却忽略掉电影故事的结构性以及电影自身语言的特点来来谈一部电影,只能是观后感。表演的艺术性是否能够支撑一整部电影的艺术性,这个艺术性来的很轻易。
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设计是在处于脱轨的状态中,这个是完全毋庸置疑的,反好莱坞的完整性,从中获取一种反讽的共性,这同女人香里的人物设计是完全两个界面的,一句话没有可比性。
艺术——这个词真大——如果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对帕西诺个人演技的叹服上,反而又再一次应对好莱坞体制功能性的强大。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7 18:0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