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9-17
- 在线时间
- 2600 小时
- 威望
- 20298 点
- 金钱
- 279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80
- 帖子
- 6499
- 精华
- 0
- 积分
- 31023
- UID
- 7845
 
|
网刊特邀
【特邀评论】
半天锈|评《很远处》
孙智正的小说,带有朴实和真切的情感,对人物和事件的白描,总会让有些读者认为,这不是一篇小说,更像是一篇随笔。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很远处》这篇小说,来看看孙智正的小说特点是什么。
首先是小说的情节跳跃性很强,不止这篇小说,作者的很多小说,往往会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用几个跳跃的情节,来宏观地展示小说的全貌和结构的完整。这样的小说不是片段性的描写。而是通过几个材料的叠加,一个事件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和产生的效果,来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叙述性,这也是有别于随笔的。作者用他的哈哈镜,时而对某个细节放大,时而对某些题材缩小。作者也有他自己的时间标准,时而快进,时而慢放。有些跟帖说小说作者是还原真实,其实这种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小说介入了一个观察者“我”,而作为他的视角,作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人的视角,这种真实则一点也不可靠。这篇小说始终属于作者私有的,这就是小说性。
其次,小说作者对一些题材中的重点具象的处理,是具有很强的虚拟色彩的。我们来看一下“张岱的相机”,在上厕所的时候,“我”总担心相机会掉下去,而快结尾时又再次出现“相机”,是因为跟上次面对的场景有相似之处“那家饭店的厕所也是这样,小便槽底下是万丈深渊般的山沟沟”,这里突出了“我”的独特的心理特点。这类重复的变异的辉映,即是对小说素材的处理。
小说作者对于生活姿态的叙述,是很从容和得心应手的。如果普通作者来叙述的话,往往会给这篇旅游小说穿插大量的风景和人文情怀,而孙智正没有,他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取舍范围。小说里别人的生活包括他自己的生活,处理起来都像是被准备好的标本,但作者用的是最简单,最平易的叙述,用时间线性和直叙来完成这篇小说。
再谈谈题材的偶然性和真实性,偶像性保证了小说的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孙智正小说的偶然性很低,是因为没有其坚硬的内核,人物是没有大多的思想情感和内在精神的,这样的小说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魅力,平稳得让读者厌倦和失去思考。然而真实性又保证了可读性和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两者往往是相互冲突的,需要作者去协调。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76/novel_2.htm#1
[ 本帖最后由 袁群 于 2009-4-22 18:1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