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12-17
- 在线时间
- 1266 小时
- 威望
- 3538 点
- 金钱
- 737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200
- 帖子
- 5512
- 精华
- 2
- 积分
- 5508
- UID
- 3579
  
|
有些话得赞啊,比如这句:
意识形态中的幻想产生并提供给我们以欲望,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欲望,也是对精神的。
你说的“意识形态幻像”,我赞同‘幻像’。任何事情都来自一个幻象,或者,象征。这个好理解。看似 ...
usedcondom 发表于 2009-12-26 09:22 ![]()
有本书可以推荐一下,斯洛文尼亚人齐泽克的《幻想的瘟疫》。
我还是要用“幻想”一词。
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幻想——现实——实在(出自拉康的“实在界”)构成一个三角形,幻想就是意识形态幻想,比如理想国,比如共产主义,比如资本神话,比如对最早、起源、原初、第一的崇拜,比如永恒的非功利的美……现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它包含了大量的幻想成分,比如友谊,比如爱情,比如人际关系,比如品位,比如格调,比如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实在就是剥除掉幻想成分之后的现实,是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是西哲所说的“虚无”,是老子所说的“不仁”,是冉森教派所说的掷骰子的上帝,是宇宙物理学里物质之外的百分之九十多的暗物质。我觉得大多健康的人,能在这三界之间循环往复、游走不息。如果阻塞在某处,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健康”,堵塞在幻想处,就显得夸夸其谈、虚头虚脑甚或变成哲人王、独裁者为害人间;堵塞在现实处,就显得俗气势利、鼠目寸光甚或狐假虎威、助纣为虐;堵塞在实在处,就显得悲观绝望、百无聊赖甚或了无生趣、自杀杀人。
安徒生看到了实在,但他让小人鱼得到了永恒的灵魂;王尔德看到了实在,但他让小燕子和快乐王子住在天堂的花园里;鲁迅看到了实在,但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于天上看见深渊”又“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而说出“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的作家,也看到了虚无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海明威则在行动与虚无之间,选择了不停的行动;卡夫卡则把自己埋在深深的地洞里,把虚无幽默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面对死亡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重新相聚,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诉说彼此的故事……
所以,逃脱与否确实也是意识形态幻想而已。因为我们无从逃脱——幻想、现实和实在(虚无)。关键只是,自己如何去面对、去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