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12-17
- 在线时间
- 2523 小时
- 威望
- 47745 点
- 金钱
- 38427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9735
- 精华
- 17
- 积分
- 19871
- UID
- 95
  
|
看的时候想到两个黑蓝作者的小说,一个是总得要从树上下来,一个是罗思萍。这两个都是写小孩的,但可能都要比这个小说的主人公的年龄要偏大,都在初中甚至初中以上。另一个就是篇幅,小冯的小说的对话要短,宇文光的对话也短,不仅短,而且少,在整个小说所占对话篇幅少,而且整个小说的篇幅也不长。所以对话部分显得容易辨认,容易梳理,也容易逃避一些日常对话中非常容易进入陷阱的遭人诟病的小坑。余余的这个小说,整个小说的长度、对话内容、方向和篇幅上也好,在这方面都是“长”的,也就意味着容易出现问题的。
另一个,冯和宇文的对于对话之外的语言,没有采用很多第一人称式的写作办法,在加入“我”的世界观的观察方式的时候要更小心,更细致,也更避让,避让那些容易流露出小孩子习气的东西,但不是不流露,而是流露的分寸是经过仔细和反复思考的,确认它不会因为过分凸显“孩子”的身份而出现的过分和阅读时读者会认为的扭捏。事实上其实作为成人,无论如何对于小孩子的表达上只能用“少”无法用多,而刚才我所说的,我想过,似乎也因为小孩是个很难解的东西而有种避让法则的意思。而且你也不能不去写,而且比就要比这个拿捏,这个就是写作吧。这些都是我看的时候的一种比较。
余余这个小说在对话和一些小说中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上有一些小孩子的东西过于流露,肯定是有点超过这个阅读者心中的“度”的。但我不认为它确实不好,因为我相信余余在这上面肯定也是思索过的,而且她的经验甚至是双重的……但这个我还是要问一下余余。另一说就是,我也在疑惑怎么写孩子,这个我(们)现在认可“度”是不是有待重新判断。
在重回那个年代的时候(应该比我所处的要早几年,霍元甲好像是83还是更早点,76年左右这个样子在小晰当年的时候吧,我猜的),初一的小女孩谈朋友可能会有,因为小姐姐这个人好像本来就,是吧。但还是质疑一下结尾处阐述这个,它的意义不太大。而且完全停留在一个结束语上──这个我也想质疑一下是不是真的不能这样停留在一个完结版的结束上,但我想是无效的,因为就是这种彻底告一段落的完结让我们认为它确实作为小说的收尾不太好。所以结束还需要思考一下。包括以丁球的死确实也需要琢磨一下,但其实是可以死的,看死在哪儿,因为死这个动作确实大。包括陈鱼说的阿青婆,这些地方要说都似乎有点典型了,但这种典型的创造是传统作家留下来的很讨厌的一笔财富,我总是在想,是不是不能一味地全然否认而丢掉典型中的一些好的东西。因为从这一点上来看,“不该要求作者”是需要的,因为再旧的东西对于没写过的作者而言,需要经过。
总的来说,余余的小说一个比一个好,也一个比一个要更趋向于它自我的完整和在写作中的寻找。我蛮想加入你们的讨论的,但我先说完我看到的之后的话明天你们继续聊的时候我加入吧。
我说的虽多,没什么结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