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余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凉凉的奔跑的夜晚

[复制链接]

71

主题

0

好友

6983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11#
发表于 2010-6-8 19:06: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浩然 于 2010-6-8 20:04 编辑

谈到外力,基本是在说情节了,我觉得还是要看写法为先,情节本身是否有外力加入,不该去要求作者。像乌鸦十三的那种静态美学,也是不该靠外力的,只是还没写好。至于这篇,大概就适合写成美则美矣的类型吧。
雪夜访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12#
发表于 2010-6-8 19:50:19 |只看该作者
如果加外力,那这篇将是另外的调调,另外的一篇,况且,我觉得也非余余本意。
孙浩然说的对,美则美矣。就是一篇乡愁。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13#
发表于 2010-6-8 20:35: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鱼 于 2010-6-8 20:37 编辑

回浩然和酒叔:
我觉得 一再写丁妻的转变 最后丁球的死、小姐姐的“半年后” 都让我觉得余余这篇或许不仅仅只是写一个美丽的乡愁 我觉得余余写的是人(或者人世)的“变动” 这样的话 我觉得这个小说有点节奏过快 力量过弱——嗯,如果是乡愁 我倒觉得反而节奏要更慢一些 商榷!
回生铁:
小说应该有无数种可能性吧 我看的《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就是这种淡化力的——当然“淡化”有一种作者主观的成分 更确切的或许是 在文本的最终呈现上是没有强力的痕迹的 一个鞋子试穿员琐碎无聊的一段日子 就是这样 但是慢节奏营造的氛围却一直很好的笼罩 像一直存在的琐碎无聊偶尔有感悟又立刻被无聊淹没的日子 是契合的

这里再多说一点的是(不知道对不对。。。)
浩然说的“不该去要求作者”我觉得很对 对于写法的讨论还是要看是否符合恰当 但是 这篇余余的小说我觉得相对于她想要的效果可能还欠缺了一些——当然啦 也是揣测啦 这点也请余余来谈谈^_^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14#
发表于 2010-6-8 22:05:26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余余写的是人(或者人世)的“变动”
同意,这没问题。
我读过余余几篇,大都故乡情结。余余,该跳脱出去了。
还是余余自己说说~~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0

好友

6983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15#
发表于 2010-6-8 22:39:42 |只看该作者
回陈鱼,我说的不该要求作者,是指写法以外。写法上都可商榷,但写作的出发点是作者自己的,人家要怀乡,你我读者就不该说怀不得。
说到这里自然要提《在酒楼上》,也是怀乡,也有外力(而且丝毫不淡)。但是他的怀乡与这里说的外力浑然天成恰到好处,并不让人读出怀自己的那个乡的私心偏重。
这个要求还是高了,我自己做不到,只能先吹。说没有想写人间,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多多少少难说清。但是也不该这么分,怀乡了,就不够。用这个大道理一压,搞的作者的那点私心不敢表露,但本身还没有进到下一阶去。我觉得还是要等自然的,把乡怀掉,把情抒掉,方向自然会转。
雪夜访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35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你的假想敌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Administrator's 不吐槽会死患者 恋爱渣滓 Heilan Super Team

16#
发表于 2010-6-8 23:18:17 |只看该作者
看的时候想到两个黑蓝作者的小说,一个是总得要从树上下来,一个是罗思萍。这两个都是写小孩的,但可能都要比这个小说的主人公的年龄要偏大,都在初中甚至初中以上。另一个就是篇幅,小冯的小说的对话要短,宇文光的对话也短,不仅短,而且少,在整个小说所占对话篇幅少,而且整个小说的篇幅也不长。所以对话部分显得容易辨认,容易梳理,也容易逃避一些日常对话中非常容易进入陷阱的遭人诟病的小坑。余余的这个小说,整个小说的长度、对话内容、方向和篇幅上也好,在这方面都是“长”的,也就意味着容易出现问题的。
另一个,冯和宇文的对于对话之外的语言,没有采用很多第一人称式的写作办法,在加入“我”的世界观的观察方式的时候要更小心,更细致,也更避让,避让那些容易流露出小孩子习气的东西,但不是不流露,而是流露的分寸是经过仔细和反复思考的,确认它不会因为过分凸显“孩子”的身份而出现的过分和阅读时读者会认为的扭捏。事实上其实作为成人,无论如何对于小孩子的表达上只能用“少”无法用多,而刚才我所说的,我想过,似乎也因为小孩是个很难解的东西而有种避让法则的意思。而且你也不能不去写,而且比就要比这个拿捏,这个就是写作吧。这些都是我看的时候的一种比较。
余余这个小说在对话和一些小说中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上有一些小孩子的东西过于流露,肯定是有点超过这个阅读者心中的“度”的。但我不认为它确实不好,因为我相信余余在这上面肯定也是思索过的,而且她的经验甚至是双重的……但这个我还是要问一下余余。另一说就是,我也在疑惑怎么写孩子,这个我(们)现在认可“度”是不是有待重新判断。
在重回那个年代的时候(应该比我所处的要早几年,霍元甲好像是83还是更早点,76年左右这个样子在小晰当年的时候吧,我猜的),初一的小女孩谈朋友可能会有,因为小姐姐这个人好像本来就,是吧。但还是质疑一下结尾处阐述这个,它的意义不太大。而且完全停留在一个结束语上──这个我也想质疑一下是不是真的不能这样停留在一个完结版的结束上,但我想是无效的,因为就是这种彻底告一段落的完结让我们认为它确实作为小说的收尾不太好。所以结束还需要思考一下。包括以丁球的死确实也需要琢磨一下,但其实是可以死的,看死在哪儿,因为死这个动作确实大。包括陈鱼说的阿青婆,这些地方要说都似乎有点典型了,但这种典型的创造是传统作家留下来的很讨厌的一笔财富,我总是在想,是不是不能一味地全然否认而丢掉典型中的一些好的东西。因为从这一点上来看,“不该要求作者”是需要的,因为再旧的东西对于没写过的作者而言,需要经过。
总的来说,余余的小说一个比一个好,也一个比一个要更趋向于它自我的完整和在写作中的寻找。我蛮想加入你们的讨论的,但我先说完我看到的之后的话明天你们继续聊的时候我加入吧。
我说的虽多,没什么结论的。
我三岁的时候,很忧郁
喜欢,在河边丢小石头

http://heitiancai.blog.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2

好友

2296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17#
发表于 2010-6-9 10:25: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10-6-9 10:29 编辑

酒叔说到“乡愁”这个词,写时没想到。大概就是怀着那样一个情绪吧,怀念儿时的村庄,怀念那时的玩伴。小说里的事件基本是生活中发生过的,除了去教堂、理发店那些是虚构的。孙浩然说,“把乡怀掉,把情抒掉,”,好像就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 可能我就是要把那些情绪找一种形式来“泄露”、“表达”一下,而我用了小说的形式,也许随笔也可以。  因为这样的私心,大概也损害到了这个小说。

回黑天才:小说的时代,应是80年代初,86、87吧。这里安排了《霍元甲》电视剧,可能有偏差。“余余这个小说在对话和一些小说中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上有一些小孩子的东西过于流露,肯定是有点超过这个阅读者心中的“度”的。但我不认为它确实不好,因为我相信余余在这上面肯定也是思索过的,而且她的经验甚至是双重的……但这个我还是要问一下余余。”——这个?写时,真没认真思索过。


  可能的话,以后还会写一个儿时村庄的小说,再长点的,人物再多几个。这一篇显然还不能满足这个愿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6

好友

751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8#
发表于 2010-6-9 10:28:58 |只看该作者
首先向楼主表示嫉妒。
然后挑点毛病:
小说的题目很有意思,可是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奔跑”的动感,至少没有那么突出。题目所暗示的那种清凉的黑暗之心在行文过程中有了丝丝的表述但还是没有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也许是由于对人物的刻画有点片面,浅显,主要还是作者本人生活平淡,幸福,也就无法想象无法描述那种深入骨髓的悲喜人生。
针对这一点想向各位高手请教:是不是小说作者无法想象别人的生活,如果自己对某一事物没有深刻的认识,自己的文章是不是也会欠缺深度,倘若如此,会不会概念先行。
小说的第一段确实不错,只可惜这段所引领的气息在后面的文章中越来越弱,甚至在某些地方中断了。相比较以前看到的男男的《少年事》,气息不够纯净,缺乏节奏感,对话的描写有些地方也比较造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2

好友

2296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19#
发表于 2010-6-9 10:33:44 |只看该作者
首先向楼主表示嫉妒。
然后挑点毛病:
小说的题目很有意思,可是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奔跑”的动感,至少没有那么突出。题目所暗示的那种清凉的黑暗之心在行文过程中有了丝丝的表述但还是没有达到震撼人心的 ...
lostboy 发表于 2010-6-9 10:28


呵呵,我老起不好题目,这个也是乱起的。你说到了第一段,我得说下第一段的情况。第一段是全文写完后,在修改时另外加上去的,写下时,我甚至觉得这得是另一个小说的开头的了,但后面的都已完了,不忍心再推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20#
发表于 2010-6-9 10:55:08 |只看该作者
余余的小说确实一个比一个好。觉得余余这篇取胜在整体结构,很简洁,很纯正(除了第八部分写阿青婆在整体上显得虚弱)。整体上看上去很美,我想这种阅读后的整体印象应该是由她的叙述口气烘托出来的。如果不是余余的特殊小孩口吻的叙述,我会觉得整体会显得过于简单,过于虚弱。但用小孩子口吻叙述,会给我一种小学生周记式的组合,就觉得很合适。而且观察点也是小孩子的特点,简单而快乐,或者单纯而忧伤,她忽视(或者说回避)了更多潜在的复杂关系,而像是单单记录她所看到的和直接的感受,这反而能使人读起来觉得自然可信,她不带深层的分析,但整体上有种完整而弥漫着“危险”的气息。我反而感觉结尾收在那里也挺好的,跟行文的口气很合,把一种“单纯的了不起和意外”的口气收束住,有种“就是这样”的感觉,跟前文是一致的。我觉得典型是个讨巧的写作手法,回避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但这篇恰恰就是很讨巧(观察点和短章节的安排),所以我觉得还满合适的。但这种写法会让人觉得格局小,如果要成为精品,应该需要更精准的行文(撒开一个小网也要每根线都清晰),但这可能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写作阻碍,要怎样小学生的口吻又有精准的洞察力、抉择力和组织力,真是一个大难题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7 22:5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