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1-1
- 在线时间
- 4124 小时
- 威望
- 1505 点
- 金钱
- 79634 点
- 注册时间
- 2008-12-3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633
- 精华
- 4
- 积分
- 7777
- UID
- 26452
 
|
本帖最后由 阿姨…别这样 于 2010-11-26 17:24 编辑
前面两段的自我分析有必要吗?我有时候就在想,是不是需要克制在小说里出现对自己的分析和批判,或者说这种批判还需要更凝练,更命中要害?我觉得从第四段开始,阿姨就进入状态了,语言稳重的多,在前面对自己“自怨 ...
wqawqa 发表于 2010-11-26 14:07 ![]()
W君这个问题很中肯,我是这么想的:主人公“我”,因为自幼家庭的贫穷、母亲一些偏执的影响、缺乏必要的亲戚关怀等等,逐渐形成了“轻浮和急躁”的偏执性格,对世界的看法并不公正和准确,所以他会觉得自己“自怨自闭、冷酷无情”,但这样的自知是不准确的,从后文可以看出“我”其实是一个多愁善感而且感情丰盈的人,只是童年甚至少年时的暗色调经历使“我”对自己信心不足。从“我”接到小舅舅电话到最后,人物的情绪都在悖逆着“我是一个感情淡漠的人,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难以在心里激起长久的热忱。”这句话的,越往后悖逆得越远,我希望通过情绪的堆积直到最后,来冲击第一句话,和开头部分“自怨自闭、冷酷无情”这样的自我感知。通过对外公(外婆)、小舅舅以及一些回忆的体验,在这个旅程里重新认识自己。开始时“我”偏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感情淡漠的人”,结尾时“尽管我自认不是一个感情丰盈的人”已经带着疑问语气了,甚至旅程结束“我”去到外公墓前时就可能流下真诚的眼泪。我希望能抓住这样一个“改变认识”的过程。所以我选择了王勃的送别诗中的一句作为题目,我这希望不仅仅是回家告别外公的旅程,还是主人公告别自己一些认知的旅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