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我是美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天人五衰/鼓

[复制链接]

84

主题

6

好友

256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11#
发表于 2010-12-11 19:30:48 |只看该作者
孙浩然,我明白你的意思,谢谢了。这几句话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中毒,我也有新的体会了。谢谢阿姨...别这样和孙浩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12#
发表于 2010-12-20 20:45:37 |只看该作者

【特邀评论】

一层|评我是美工小说《天人五衰·鼓》


  初读这篇小说是在月初从外地赶回学校的火车上,当时我仅仅是被这个与三岛由纪夫作品同名的系列名所吸引,在读过开头的几段文字之后,又感到这种“生活气息浓重”的小说很合自己的胃口,而正当我准备随着小说主人公对儿时的回忆继续推进情节时,一阵难以抵挡的睡意突然袭来,小说的阅读便不得不就此中断了。
  阅读的完成是在几天后的一堂无聊的电路课上,我惊奇地发现那天已经读过的部分和之后的部分尽是如此迥异,我想,如果那天我能坚持读下去,或许就不会再感到困倦了吧。
  通读整篇小说,我更愿意将它理解成一个孤独者对爱和沟通的渴求。男人从小就被迫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很少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而正是这样的童年经历,给了他幻想的能力——“有时他会在院子里捉一整天虫子,有时他会看着墙上那些由于潮湿而发霉的斑点,看着它们的形状,想像出人物,想像出故事。”让他学会了一种排遣寂寞和发泄情感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异于常人,甚至看起来有些可笑——“从此,为了消除寂寞,他开始不停地敲这只鼓。白天,家里没人的时候,他敲。他觉得鼓声一定可以驱赶那些可能伤害到他使他感到恐惧的东西。”可以看出,男人在幼时就已经变得十分孤僻和敏感,他甚至会因为失去了和妈妈一起玩积木的机会而感到伤心、后悔,这样的状况也一直延续到了他成年后的生活。出于种种不可知的原因,他的女人和孩子都渐渐减少了与他共处一室的时间(从开头男人的心理变化和夫妻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也曾拥有过温馨,如今这种冷清的局面一定是由于某种原因而慢慢恶化形成的),在小说中事发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男人可能靠着美好的回忆或者对未来的憧憬而艰难地支撑着,而情节的转折和叙述的爆发全部来自于一面玩具鼓,这面鼓出现后,小说的主人公和叙述对象,全部换成另一种面孔和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由此引出“一”中的后半部分——大段的动静物描写和简易的情节连接推动——展示了主人公无逻辑、无顺序的幻象,还有他强烈的“沟通”欲望。这部分的画面感很强,相对于上一个部分,整体节奏也突然提升了好几个层次。我想,优秀的、训练有素的读者无疑会在这种推进和变幻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然而,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不是全神贯注地阅读,很难跟上作者在这部分叙述的步伐,我更喜欢的是上一个部分里值得推敲的对话和人物关系,而且那种慢节奏的叙述笔调和恰如其分的心理描写,更能吸引大部分资质平平的读者。(虽然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我也承认作者完全没有义务去讨好读者,可是每当我作为一个读者去阅读时,我更喜欢的是海明威简明的笔法和揣摩不尽的人物关系,而不是肖洛霍夫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
  在这部分,男人的想象和敲打物体、墙壁构成了两个不同的现实层面,前一层面的一些因素随着叙述的推进渐渐隐于后一层面。也就是说,虽然在之后的部分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基于现实层面的,但是它也带有了幻想的因素,甚至已稍稍偏离主人公自身的意愿了。而在我看来,凿墙壁的那部分如果仅仅是为了结尾处“脚踝疼痛”的情节服务,则稍显累赘,男人从家里出来后直接暴露在热辣的阳光下,会更有表现力。
  作者在小说版的跟帖中已经谈过,小说的第二部分重写了很多次,最后留下了现在这个版本。这部分已经不再是一个男人的独角戏,从老太太们、年轻人、漂亮的收银员,一直到后来因围观而遭难的人群,越来越多的人物进入越体现了作者的“控制力”。作者给这部分安排了主要的三个大段:
  1.极具力道和金属感的“路边敲击”。蓬头垢面的男子、铁锤、电线杆、金属栅栏、下水井盖……在这些坚硬有力的物象中,作者有意将老太太们安排进入,还做了简单的心理分析,我认为作者在这里的处理是值得称道的,读过之后感觉很像一部电影中的长镜头,历历在目,声声入耳。
  2.由一只苍蝇的视角引出的调情年轻人和漂亮收银员,而情节的推动和转变就在这种看似平和的场面下悄悄地发生,作者在这里将叙述和情节的节奏渐渐放缓,使下一个情节中主人公的行为显得更有爆发力和突兀感。
  3.男人开始了他疯狂的砍杀,在陷入乱人的扭打中后,被人制止和指认,直至逃跑。这部分的场面极为混乱,人物和动作也十分混杂,作者可能也缺乏对这种场面描写的经验和控制力,在叙述上略显急促,有些草草了事的感觉。因此我认为这一小部分是作者写的比较失败的地方。我们是否可以用叙述的急促和混乱来表现一个杂乱的场面?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有时甚至会成为我们偷懒和逃避的借口。
  结尾的那段我挺喜欢,只是水蒸气“充满”房间显得很生硬,改为“充溢着”是不是会好些呢?
  最后说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1.第一部分中男人说的一句话:“小时候,我妈也给我买过一面玩具鼓,他说,比这面要好多了,纯牛皮绷制的,声音通透而且有冲击力。砰砰的,比这个好听,我那时可喜欢玩了,每天都要敲上一阵......”这里的“声音通透而且有冲击力”读起来太不口语化了,放在这句话里很不自然。
  2X在跟帖中提到的“金鱼游着“埃斯”形的路线”。这个地方我认为还是把英文字母照搬上去比较好,“埃斯”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就像我们将X的名字写作“埃克斯”一样。
  3.“窗台上摆着四个花盆,月季、月季、月季和月季”,这里我总是读着不太舒服,因为整个小说的笔调给我的感觉是严肃而压抑的,突然出现这样鲁迅式的幽默,会破坏小说的语气,显得不是特别慎重。
  4.第二部分中的“这时,不知从那儿飞过来一块砖头”,这里的“从那儿”,应该改为“从哪儿”。
  第一次给别人的小说写较为正式的评论,紧张有余而底气不足,说的不对和不好的地方还请作者和读者们指正、谅解,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13#
发表于 2010-12-20 23:54:41 |只看该作者

【特邀评论】

shep|求,不得——评我是美工小说《天人五衰·鼓》


  这篇以鼓为中心的小说,所表现的恰恰不是鼓声或敲击的行为。而是欲求,某一男人的欲求,亦是一个人在其生命周期中必定要出现的某种需求。对父母的要求;对配偶的要求;对世界的要求。

  人,在这世上当然不能一无所求,就连和尚也有和尚的“求”。要脱离苦海早登极乐,也必须先有一个苦海。但人世悠悠,偏要苦苦相求,这便是所有人的苦衷。因此,这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让我想到这两句话:苦中乐,求不得。后一句是佛家八苦之一,讲世间无常,轮回生死逼恼之义。前一句是入世之话,教人处事做通达观。这一出一入在我看来,实是互为因果。一方面是求不得只能做苦中乐,另一方面是愈乐苦而愈求不得。连本来能求得的,到最后也求不得了,这也是很多人切身体会到的无奈。佛家喜欢讲因缘,但所有的因缘其实都不过是摆在人眼前的现实。谁也拧不过。佛陀苦修数年,饿得不行了,也便要喝乳糜。虽然后世渲染说什么佛已得道、证道。但是我想,在佛喝下乳糜之前的那一刹那,他仍还是绝食之身、苦修之心。佛陀后来自己也讲过,饥饿换不来正道,谁也拧不过现实的客观性。同样的,美工的这篇小说也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

  无论是通过鼓声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还是最后发展为疯狂的敲击行为,小说中的这个“他”,这个男人都不能改变现实。可,人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人要求,是天性。现实可以挡住各种的求,而人也可以因求不得而产生自我安慰和幻想。故此,“他”后来看到的那些幻象,也就是魔障——魔由心生,这也还是佛家用语,但这里的心,用得好,也用得妙。所谓人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人生存的支柱。我们遭受挫折和失败而不至去自杀和产生幻灭感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这个心。它能让人们做苦中乐,让人活下去。当“他”被压在床上,被关在屋子里而想要挣脱的时候,奇异的魔象便会出现,屋里的所有东西也便会说话了。虽然,这一连串的想象,是透过玩具鼓的转接而跨过了“他”的童年,并接续到现在,但这种经验性的意象转接,则有两重意义。一是为了表述“他”的独特经验和解释其行为,二则是对后面的现实视角下的“他”的时隐时现做背书——邻居老太太、车子被砸了的小伙子,他们实际上又回到了更大的一个“求不得”的场景下。就是说,对于这些被害者来说,意外事故、突然蹦出来的疯子,都是对他们自身和谐世界的破坏,是他们不愿遇到的事情。但,这些意外,就这样发生了。在他们“不求”的求中发生了。这些人等是怎样反应的呢,很遗憾,他们都没有达到出家人的境界——“人打你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亦或等着风把脸上的唾沫自然吹干——所以有了纠葛、流血等等。这便是苦果。至于开篇时出现的夫妻生活片段,不又是爱憎会之苦嘛。呵呵……苦哉啊,苦哉。

  既然我用佛语来解这篇小说,索性用到底。佛家还有一种关于如何劝道说法的解释。那就是一个“巧”字。这篇小说,我认为,第一部分不如第二部分的叙述好。原因就是,第二部分本身是外部视角。而第一部分则涉及到“他”的心理感受,如若去掉“他”想、“他”感觉,而只留下“他”看到、听到、摸到,以实碰实,我认为效果会更好(当然,儿时回忆的部分也可以用客观描述)。这样,上下一体的全客观,便能更巧妙地导出“他”的内心来。所以,我认为作者的努力还未能达到 “巧”。而是一涌而出,没有控制。

  最后一点,关于《天人五衰\鼓》的另一个结尾,是不是能变成“苦中乐”呢?我觉得两者均可。求不得是现实,是小说整体营造出的大氛围,也是“他”的苦恼、焦虑和孤独。但结尾其实也可以讲人情——让这苦的世界中有一声笑(这里又被儿时回忆中的某种潜在的不快和苦闷,拖了后腿,因为这段回忆带有感情色彩,所以结局只能是现在这样)。不管是荒诞之笑、强颜欢笑,但好歹是有这样一声笑。不过,这也是我的个人揣度,小说自有它强烈的整体气氛在,不容置喙。

  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6

好友

256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14#
发表于 2010-12-21 18:05:26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两位的批评。
我在弄这个东西的时候脑子里也闪过《金刚经》上的这句话。
另外,以实碰实,上下一体的全客观,却是我想追求的一种效果,不过,出于某种目的,我还是留下了几句“他”想、“他”感觉之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7 07:2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