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马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暂隐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11#
发表于 2011-3-5 11:55:22 |只看该作者
“X说的浮光掠影我懂,虽然李耳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但也并不是绝对的中心,其他的所有人物,包括校长、众老师、江茜燕、莉儿、达敏、文峰、小狗、流浪犬都可以说是中心”——明白你的意思。
“当然最后它们还是聚拢在了一个点状的地点上面,我觉得衡量这种文章好坏的标准不是看它是不是让你觉得浮光掠影,而是看它最后是不是聚集到了一个鲜明可感的点上面,如果有了这个点,那么前面的描写即使再琐碎零乱,这整个的空间也还是确立的”——谨慎表示反对。。最后的点找到了,前面部分也在我脑子里跟着这个点再次闪现,形成了相互映照的空间,它打动我了。但在交流中感觉你的这个写法的观念过于注重结果而不重过程,或许你写的时候还是很注重过程的,但还是由于某种叙述惯性的意义不明了而导致了一些分散和多余的出现,让人觉得有企图用个结果的力量使前面起死回生的赌博心理。这么说当然是往重里说啦,你应该明白我并不是说这篇有多么糟的意思吧,它很不错,但是肯定不是这个写作想法写出的最好作品。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2

好友

4444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12#
发表于 2011-3-5 12:11: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3-5 14:28 编辑

我不是很赞同说那些都可以说是中心,因为马耳虽然用的是一种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包括在人称上,李耳也是一第三人称,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明显的带有比较多的李耳的主观意识,虽然他很多时候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但也隐性地表征了他的意识。这还是其次的,重点是在用力着力上。而且本身就是更多的以一种时间次序来连贯的,可以说是在一个大的时间上的,也同样可以说就是李耳的时间,在大的密集场合上(比如汽车和饭桌上)之外,其他地方的空间并没有很好地能够那样地与时间交织轮转(是比较静的),我想时间和空间的交织轮转,在于漩涡,能让它旋转起来。如若在一个比较广阔的生存空间去描写他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以一种更广布均匀的力道,均匀不是平均。
《更南的南方》,就名字来说,更南的南方,这个空间其实是比南方还要广阔的。

精神的紧张感应该是自身状态的紧张感所致,而不在于把握这么大的一个空间,我最近也过于紧绷了,也一直在慢慢地让它放松下来。不过我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由紧到松总是比由松到紧好的,当我们能真正放松下来,也就能够伸缩有致收放自如。
傍晚的山丘旁,传来兄弟的温柔的歌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13#
发表于 2011-3-5 15:49:12 |只看该作者
X也许可以给我指出几个具体的地方,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种分散和多余是否成立,以及程度如何,讨论太抽象了也会陷入空谈

死因里说得不错,不过可能我在这里用“中心”这个词不太准确,用“描写点”会更准确一点。时间和空间有没有可能交织流动,到底如何交织流动,现在还很难说,我现在也是先进行写作实验,再慢慢思考,等思考得差不多了也许会有一个比较综合的表述。

我说的精神的紧张感是指我自身仍然还在与外部世界处在一种比较对抗的状态之中,因此在写作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紧张也是很自然的。如果我已经基本上完全接受了这个世界,也许就会完全放松下来,不过我想那对写作也许不一定是件好事,我是否会朝那个方向努力,也是不一定的。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2

好友

4444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14#
发表于 2011-3-5 16:24:06 |只看该作者
嗯,对啊,继续实验~写作了,就会有相关的思考出来,先搞出什么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然后硬把自己的小说往上面靠是切实行不通的,我记得论坛好像之前有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我08年3月份的时候就这么干过一回,在梦里写了套什么理论体系,醒过来后记下来了一些,然后把小说硬是往上面走,写了一千多字就写不下去了。现在想来,还脸烫烫的。
不管是紧是松,都祝福你也祝福我们大家所有人能找到自己最好的写作生活状态呢,嘿:)
傍晚的山丘旁,传来兄弟的温柔的歌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15#
发表于 2011-3-5 16:50:35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08年3月份的时候就这么干过一回,在梦里写了套什么理论体系,醒过来后记下来了一些,然后把小说硬是往上面走,写了一千多字就写不下去了。 ...
死因里 发表于 2011-3-5 16:24


你。。。真疯狂连做梦都梦小说而且还是自创内功心法。。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2

好友

4444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16#
发表于 2011-3-5 17:01: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3-5 17:03 编辑
你。。。真疯狂连做梦都梦小说而且还是自创内功心法。。
X 发表于 2011-3-5 16:50


这可是要有姑娘一起才能够修炼的玉女心经啊。不跟你扯,吃个饭写小说去了,哦哈哈。
傍晚的山丘旁,传来兄弟的温柔的歌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7

好友

8889

积分

中级会员

圣战者

Rank: 6Rank: 6

17#
发表于 2011-3-5 19:42: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鬼 于 2011-3-5 20:16 编辑

啊,更南的南方,可是我一个字都看不进去。这简直就是一份党国的密电,能评论你的人都是破译高手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18#
发表于 2011-3-5 23:46:37 |只看该作者
场景的出现都是有李耳的在场,在我看来这种写法跟第一人称很接近(暂时先称李耳为第一人称的变形吧),但比第一人称显得自由,第一人称在写什么上面存在的选择性比这种第三人称要小。第一人称可能会被进入眼里、耳朵等对身体产生刺激反应的信息而让场景变化转移,虽然因为贴得近而不自由,但比第三人称更容易成型。第三人称,从这篇开头也可以看到,写什么,写到哪儿,是可选择性较大的,或是因为李耳(第一人称的变形)的类似第一人称的反应而转移视点,或是叙述者直接放开李耳而把视点投向别处。这就有个问题,什么时候把视点投向别处、投向何处,什么时候把视点放到李耳身上才是合适的呢?还有,视点在这些事物上停留多久才较为恰当?以开头为例,车内,叙述者是知道“人们”的心理的,也经过了观察之后写下了第一段,它作为一个总体车厢面貌呈现,在时间上是较长的,其中省略了一个观察的过程,但因为不是回忆式的概述而是身处场景之中,这种时间上的感受就明显很多(即通过观察而得出的感受),由此它便是带着目的的叙述,而且这种印象会延续到作品的结尾。开头的重要有时便是这样,如果用李耳受到什么刺激(谈话或者风景、身体感受等)作为开头而开始叙述,作品的面貌就极有可能截然相反(当然,马耳说要类似站在山顶看山脚的那种效果,现在这个开头肯定是比较符合计划的)。这种写法因为选择性比较多反而难于选择,因为他的每次选择都会有个“为什么?”为前提,他是带着目的的。我们先想象一下这个叙述者(不是作者)无所不能在场景里出入自由,并且给我们讲一个故事,那么他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先是车内,我们有了个总体印象,然后车外,我们对人所处的环境有了印象,继而由于“谈话声变得热烈”而转向车内,我们也开始知道了李耳在精神状态上是孤立的(李耳看向窗外进行了一大段的环境叙述也传达了这点)。这个开头叙述者让读者知道了李耳身处的环境和与环境的关系。这个开头读下来,作为读者我产生了一个阅读期待,我期待能够感受到李耳的状态、李耳对环境的感受,而不只是知道李耳和他身边的环境怎么了。
上面是我阅读这篇作品的第一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产生的时候第二条线索也随即出来。因为接下来人们对江茜燕的谈论的笔墨很多,而且选择性非常强,由此产生了第二个阅读期待:江茜燕和李耳的关系(直接接触或者情感映照等联系)。
叙述者在提到江茜燕之后通过环境描写把“故事”推到了人物生活的一个特定环境中。第一条线索也再次出现了,叙述者讲了一段:“除了上课以外,李耳跟他们接触得不多,今天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在一起。按照李耳待人处事的惯例,从见到陌生人的第一刻起,他就和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把自己深深地包在一层壳里。即便是在发现他们是比他想像的要淳朴得多的人之后,他也仍然原封不动保持着这层壳。这样做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这层壳一旦穿上之后就很难脱下来,无论于已还是于人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招来很多的麻烦。而另一个他自己也不承认却在心里常常暗自得意的原因是:他觉得越是淳朴的人越应该对他们隐瞒真相。因为他的内心在经过悲观主义多年的洗礼之后,已经生长出一只高度变异的臭虫。把自己的真面目透露给别人,只会让他们感到恐惧。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产生剿灭这只臭虫的念头。他如果想好自为之的话,最好还是顺其自然,不麻烦自己也不麻烦别人。等到离别之后,记忆日渐淡薄。他的真面目到底如何,也就不成为一个问题了。”这个时候叙述者将李耳置身于更广泛的环境中,后面大部分的带着论述的句子已经不是在特定环境下李耳的状态了,而是普遍环境下李耳的状态。此时李耳身处的环境的作用淡化了,李耳这个人“原本就怎样的”凸显出来。问题从这里开始出现,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出现了松散(第一条阅读线索),被“原本就怎样的”李耳分散掉,造成了很多环境描写和人物关系设置的意义不明。当然你们可以说这是一篇写一个“原本就怎样的”人物在一个环境中的活动以及跟他人的关系,来揭示李耳这个人物的性格。但接下来的笔墨,是用陈述的语句直接告诉你李耳是个怎样的人,怎样跟他的同事们相处。这些都是对“已知”的罗列。这说明叙述者对李耳的了解是很充分的,随时可以提供一段李耳性格的说明,并非是想把李耳放入某个环境中来研究他的性格。
第二部分,叙述者重点讲了女老师的讲课,从这里反衬出李耳的形象和他对环境的感受(第一条阅读线索)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笔墨太多而分散了这种力量,更多的是指向了特定环境里的生活片段。接着其他人物也开始登场了:莉儿。由此而出现第三条阅读线索:莉儿跟这篇小说的关系。
下面写到坐车的事情,莉儿的一些形象得到补充,李耳与莉儿的关系也得到补充。这一大段总体上还是停留在李耳的暧昧不明的感受中,集中的力量被其他人的感受(包括司机)和评述分散掉了,包括莉儿的行李等,这时“汽车的尾灯亮起来,鲜艳的红色,把车门也映亮了,光洁的门身上染上了一层玫瑰红”这样的句子在其中便显得寡味,接近只是“看到”的表象,或者为人物身处其中而提供氛围上的衬托,环境和人是割裂了的,并不是非此不可的。我觉得分散和多余的是,三条线索具体明确,三条线索之外的笔墨不能很好地使这三条线索结合成一个作品,与三条明确线索相处同一篇小说中而显得不协调。后半部分好很多,但本质上也大抵相同,更多的是满足于一个场面该有的面貌(即表象),而力量本身并没有归顺到一起,出出入入分分散散。照相机的出现才是个有力的点,它能牵动很多东西,这种有相互牵制作用的韧性力量在这里才明确出现。如果说前面的那么多只是铺垫而这个点才是归顺的话,感觉就有点硬收和不协调了,叙述者很多“带目的”的叙述成了可有可无、只为李耳身处其中而营造某种氛围的需要了。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9#
发表于 2011-3-6 13:55:44 |只看该作者
文章本身写的很好。受西方影响蛮大的。个人觉得其实人物特点本身不鲜明了。而对章中人物的认识,有种强烈地被指引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20#
发表于 2011-3-6 17:23: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耳 于 2011-3-6 17:46 编辑

X说得不错,看了回贴后又仔细看了看,发现确实还是有很多分散和多余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因为以前一直习惯使用了第三人称写作,造成这个作品仍然采用第三人称,而实际上这个小说内在的应该是第一人称视角,使用第三人称后很多内容就显得不可信,也强化了读者分散和多余的感觉。刚才把这个小说重新删改了一遍,去掉一些多余的部分,把第三人称换成了第一人称。谢谢X的仔细阅读,也欢迎大家继续批评。


另外一点,空间(包括地理环境、动物、风俗场景)也是贯穿这篇文章的一条线索,我觉得这一点可能仍然会有些争议,但如果去掉这些,这篇文章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在这次删改时,有关这些的部分也仍然大部保留了。在这方面,我也希望大家能提提意见。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6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