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1-3
- 在线时间
- 912 小时
- 威望
- 6372 点
- 金钱
- 5944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2123
- 精华
- 11
- 积分
- 11120
- UID
- 34
  
|
余余我觉得你也需要在整体和宏观上多去思考一些问题。“十六”之后有点小散乱小松懈,以及不知如何取题,其实也都是小说宏观上的思考不够所致。你的语言我非常喜欢,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语言,具有骨子里的、自然的江南水乡特色,这是学都很难学到的。这种语言,表面上散、碎,但实际上只顾妥贴,没有桎梏,几乎看不到别人或别处的影子,雨露般清新;这种语言的美,一旦体会到,就很能感到它的魅力。这种语言的特色以前就表现出来了,这篇或许因为篇幅更大而更有巩固。
具体到这篇,我看时非常的熟悉,不仅像你以前作品里的情况一样,我对其中的生活气息、生活材料熟悉,那些家家户户,就是我小时候(12岁之前生活的村子)的隔壁邻居……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也以类似情感写过相同题材,也遭遇了“散文化”的困扰(这几乎是这种情感之下的这种题材所不可避免的),但我认为必须意识到:一定要找到方法,使这些美好的材料和语言,不仅仅停留在材料和语言的层面,而成为艺术。我的《被迫接受Ⅱ》的材料和情感跟你这篇非常类似,我看你这篇的时候也几次想到它。
必须思考自己对小说艺术在整体和宏观上的追求,即:你热爱什么?你反对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想怎样?……这些“最大”的问题,让它们跟自己的写作贴合,我相信经常思考这些,会产生一些宽松的方向(而不是规条),统摄自己的材料以及自己写作的追求,使自己的这些材料不至于稀松散乱,而粒粒成形,具备艺术自有的力量。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要说的,但临到写时不能记全了,只能写个大概。以后想到再说。
“‘侯德健’,小晰又把那个名字在心里念了遍。”这句看得我都要哭了……因为我也喜欢听程琳唱歌,时代替我们选好了一代人的少年偶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