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重庆第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全家死绝(征求有关方言写作的意见)

[复制链接]

20

主题

2

好友

550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1#
发表于 2012-9-24 20:24:02 |只看该作者
刚看完 搜索 这个电影,我居然稀里哗啦,我明明知道这是假的,可是我居然被感动了,为什么,叶蓝秋这个人物刻画的很漂亮,而且最后和赵又廷的那个拥抱一下子打动我了,陈凯歌抓住了人心里最软的地方,那时,即使是假也是真的了。
你没有抓住读者,你作为作者的情感没有传递出来。
小说好像是宣传因果报应的劝诫故事似的。
说得重了,请原谅。
因为现在能坚持写作的人,值得尊敬。
凡举重必要若轻,方为上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10

好友

6669

积分

职业侠客

痴呆兄

Rank: 5Rank: 5

12#
发表于 2012-9-24 20:30:55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猪皮觉得情节设计上的刻意痕迹等等,在我的看法中,就是写法太传统了,让人联想起很多三言二拍之类的道德训诫故事,但这恰是我看好的地方。我在看这篇的时候感觉还是很愉快的,虽然这篇和什么深邃的思想、人性的探索、宏大的主题、精巧的结构都不挨着,但是单从语言上来说,单从叙述上来说,是让人舒服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发展方向。汉族本来就是不以思辨见长的民族,喜欢的是空对空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虽然耳朵已经听出老茧,但是遇见好的说书先生,还是会坐下来再听一遍。于此相对,论坛上有不少小说写法很西式,甚至精神都很西式,但是又没有那种基督文化背景和基督精神在后面做支撑,所以显得有点不伦不类,看得我脑仁疼,看得出作者想竭力加入很多东西,但是我还是没法把他掰开把它获取到。所以两相比较,我还是更支持传统一些。
且让我在风中睁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

好友

550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3#
发表于 2012-9-24 20:47:21 |只看该作者
“但是我还是没法把他掰开把它获取到。”
这句话很好。我想作者就是应该在作品的核中放入自己独特的东西,不过,还得让读者有兴趣去用力掰开,看到它。
凡举重必要若轻,方为上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4#
发表于 2012-9-25 12:53:08 |只看该作者
猪皮 发表于 2012-9-24 20:17
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的刻意痕迹,有没有严重到影响读者对其可信程度的认可?
这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这 ...

说到症结了。虚实的拿捏,这是个问题。还是理念上的一些痼疾使然。之前的写作总喜欢抖包袱、打伏笔,生怕读者看不明白,其实是严重低估了读者。这篇试着留白,可还是没留够。一旦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片面强调情节设计的逻辑合理,原来也是一种“自圆其说”的幼稚病。我明白了。所谓“天衣无缝”,也许只是顺势而为该咋地咋地。谢谢猪皮,很有启发。
凭文字去打动读者,还是让读者为文字感动?我选择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5#
发表于 2012-9-25 13:03:03 |只看该作者
猪皮 发表于 2012-9-24 20:24
刚看完 搜索 这个电影,我居然稀里哗啦,我明明知道这是假的,可是我居然被感动了,为什么,叶蓝秋这个人物 ...

你的“请原谅”,请让我用重庆方言回答:不存在。呵呵,真心感谢,除了在黑蓝,我在身边听不到这些真正有益的声音。再次感谢。

我也才看了《搜索》,不至于稀里哗啦,可被感动了。陈凯歌终于脚沾地气,贴近生活了一把。剧本改得很好,甚至我觉得比原著还好。那篇原著网络小说感觉文字的艺术性还稍不够,闪光点是既抓住了社会热点(抓眼球),又揪住了大众的情感共鸣(催泪弹),单凭这一点,就已经很了不起。

你以《搜索》为例,举的太好。它有的,正是我缺的。
凭文字去打动读者,还是让读者为文字感动?我选择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6#
发表于 2012-9-25 13:18:40 |只看该作者
卫康 发表于 2012-9-24 20:30
我觉得猪皮觉得情节设计上的刻意痕迹等等,在我的看法中,就是写法太传统了,让人联想起很多三言二拍之类的 ...

谢谢卫康。每个作者的写作与接受的文学启蒙干系很大。是的,我也是看《水浒》《三国》《三言两拍》爱上小说的。最早接受的西方文学,也还是大仲马、巴尔扎克跟雨果这种类型。乔伊斯、马尔克斯...最近才看。中国古典小说似乎在“深邃思想、人性探索、宏大主题及精巧结构”上先天不足,尤其是前二者。一些东西方结合有益的尝试是必要的,可过于做作、生硬地强塞进去一些主题,造成作品的晦涩甚至达到阅读障碍的效果,和你一样,我也是极其反对的。

“掰开获取到”,精辟!优秀作品的感染力应该是从文字里流出、浸透到读者心里的,不是用斧凿硬灌进去的。没把握之前,我们不妨训练自己做个能讲出精彩故事的“说书人”。

你的意思我懂了。传统的写作,还有很广阔很深奥的领域有待我去学习。
凭文字去打动读者,还是让读者为文字感动?我选择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7#
发表于 2012-9-25 13:27:06 |只看该作者
猪皮 发表于 2012-9-24 20:47
“但是我还是没法把他掰开把它获取到。”
这句话很好。我想作者就是应该在作品的核中放入自己独特的东西, ...

如果非要逼着读者下大力气去“掰开来看”,猪皮大哥,会不会是因为写作者在作品核里添加自己特质时太粗糙、生硬了呢?我还是坚持优秀小说的好处是自然流露的。所有的写作技巧不外乎都是为了帮助读者增减阅读体会,不应该人为设置阅读群体,能用浅白平实的语言感染大多数具备基本阅读能力的人们,呵呵,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的“化境”。
凭文字去打动读者,还是让读者为文字感动?我选择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

好友

550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8#
发表于 2012-9-25 14:40:02 |只看该作者
重庆第九 发表于 2012-9-25 13:27
如果非要逼着读者下大力气去“掰开来看”,猪皮大哥,会不会是因为写作者在作品核里添加自己特质时太粗糙 ...

千万别叫我大哥。我比你小的。
你说的对,优秀小说的好处应是自然流露。但我说的让读者掰开去开,不是指设置阅读群体,或设置阅读障碍,而是指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能感受到一种更深的内核,觉察到一种更深的层次,这种内核和层次是一种提升和升华作品和读者的东西。也就是所谓化境之化,说得可能有点玄了,我想引用陈卫在 乡村通电史中的一段评论来说明,他说得很清楚的:
第一层的东西,只有没怎么写过东西的人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写,基本上属于看了开头就知道以下大部分内容的那种。第二层,是有想法的,但这种想法,是不是要么太生(所谓的自己都把握不住的“创新”),要么太熟(走向某种已有的经典),这两种都需要继续调整,这就到了第三层,就属于一种浑然的不生不熟,貌似没有特点,但其实没有熟悉的影子,它是很独立的“一个”。这样的东西是有力量的。再往下写,应该还有第四层第五层。层次,就是为了增加陌生减除熟悉(有的人正好相反),把生熟处理到最适合的水面深度。

凡举重必要若轻,方为上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9#
发表于 2012-9-25 16:51:42 |只看该作者
猪皮 发表于 2012-9-25 14:40
千万别叫我大哥。我比你小的。
你说的对,优秀小说的好处应是自然流露。但我说的让读者掰开去开,不是指 ...

嗯,陈卫这个评论我是看到过,并推崇的。我可不可以这么解读你的意思:也许把属于自己的特质揉进小说内核里去,必然经历一个艰涩的过程。过程中的半成品难免瑕疵粗糙甚至读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可作者追求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即小说之“独立”。那么,为了这个结果,作者有必要忍耐其过程中的诸多别扭及拧巴。一语蔽之,在学习中进步。

我觉得这很好。“独立”本身就是让人充满了向往的词儿,值得我们去努力。可我觉得,应该先把第一层次的武功修炼到炉火纯青,再进阶谋求打通任督二脉。否则,直接从第二、第三层练起,很可能走火入魔。卫康之前提过的“不伦不类”,大多属此列,咱们论坛里也有。
凭文字去打动读者,还是让读者为文字感动?我选择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

好友

550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0#
发表于 2012-9-25 17:11:53 |只看该作者
哈哈。
你比你的头像看起来要敏锐细腻得多。

点评

重庆第九  呵呵,俺貌似粗人。  发表于 2012-9-26 09:24
凡举重必要若轻,方为上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4 05:0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