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6-7
- 在线时间
- 32 小时
- 威望
- 243 点
- 金钱
- 4055 点
- 注册时间
- 2014-5-1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257
- 精华
- 0
- 积分
- 13
- UID
- 89659

|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6-1 12:47 编辑
回复:水要滴下来了
水池上方是那种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的银灰色铝制水龙头。杨斌刚刚进去洗了一个玻璃杯,现在水龙头出水口处还有层水膜。
用手压住水龙头的开关,慢慢地慢慢地拧开。在出水的那一下,会发出“哧”的一声轻响,赶紧拧紧开关,静静等上一小会儿,再慢慢地拧开,让水顺着瓷盆的内壁轻轻流下。接满一盆水后,把开关紧紧拧上。出水口处还在接着滴水,不过速度越来越慢。先是一滴一滴的落下,然后是慢慢汇成一滴落下,再后来就是看着水膜非常缓慢的长大,渐渐变的厚重,在中心处垂成水滴状,在出水口处颤动,最终落下。
我像现在盯着厨房里的水龙头一样蹲在一旁盯着它,直到不再有水滴下。
——这些细节,加上小说结尾,让我看到一点冰山下面的固形物,不一定准确哦。
这种水龙头应该是铸铁阀体加铜质阀芯那种老式水龙头(作者误作铝制,因铝制水龙头很少民用,也和王同学童年观察细节不符),且杨同学家和王同学童年家里那个水龙头是用过一段时间的旧水龙头,水嘴里面已经生锈,开关拧紧后,疏松毛糙的锈层中,过量附着的水会逐渐下移(重力大于附着力),呈现出较快的滴落状态,但很快滴速会减慢(持续时间与锈蚀程度有关),直至作者描述的“水膜”态出现。此后水滴速度趋于平衡,其一小时滴水量,为其泄露量指标(是一切阀门和水龙头的基本质量指标)。
一般新的铸铁水龙头或结构相似的铜质、铝质、不锈钢制以及塑料质水龙头,只要关好了不再碰它,马上就进入均匀滴水,不会出现先快后慢的滴水现象,因为没有类似中间锈层储水的过程存在。(想起某电视剧一个细节,新媳妇发现老公公用这种办法偷水,非常纠结,也让广大中老年观众特别不好意思了一阵。不过现在的家用水表不会再让大家钻这个空子了。)
作者的另一个细节也很有意思:水滴滴落前“在出水口处颤动”,说明水龙头固定得不是特别好。一种可能是水龙头直接装在水管末端,且水管外露部分较多,过去城乡一些公用水龙头多有这种情况;再一种可能是固定水龙头的台子本身不够稳定,孩子趴台子上玩水,下来半天台子还在动,当然振幅也在不断减小。如果再补充一点细节,还可以生出另外一些可能,比如窗外的风,老娘的大嗓门,或是家里住着木地板房,等等。
不过,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陶瓷芯水龙头的普及,这种老式水龙头在大中城市平均收入以上家庭基本绝迹,除非家有权威长辈,且勤俭持家者(杨同学家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新式水龙头一般不会出现缓慢滴水现象,即便是轻轻一拧或一按。所以,作者那个“那种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的”定语很精确,而“银灰色”正是那种老式水龙头外表面烤漆的常见颜色。
八十年代出国回来的人讲过一个著名段子,说在西方区分日人华人的标准是看方便完洗手间关闭水龙头的手法:轻轻关的是日人,使劲拧的是华人。小说最后以这滴老式水龙头的水消解年轻人的夸夸其谈,或许有前辈的影响在。
最后说一下那个“水膜”。那不是“水膜”,而是一个正在缓慢弯曲的“水面”,即水嘴尺寸较小时,内部“水柱”的“下表面”(市面上有一种透明塑料水龙头玩具可以观察到这个现象)。在表面张力和锈层附着(或开关处渗漏)水下移的重力联合作用下,这个“水柱下表面”会逐渐弯曲,直到重力摆脱表面张力束缚,变成水滴落下。并且,这个水滴的大小是处处一样的,只要滴的足够慢,气温差不多,没有很污染。这是液体表面张力测定的最常见方法,其细节描述在普通理工科大学生《某某液体表面张力测定实验报告》中可以找到。当然,如果水嘴尺寸较大或现在常见的内侧装有滤网,我们其实很难看到那个弯曲的下表面,或者“水膜”。这与水龙头本身的材质、构造和生产工艺无关。
首先,谢谢你看的这么仔细哈。
针对你说的几点,我想解释一下,你提的几个问题角度真的很有意思。铝制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要是说成是铸铁的反倒不太好,一是我们那普遍认为那是铝的,有可能不是普遍认为吧,但是孩子会认为那是铝的,因为是银灰色的,我小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铸铁,铸铁这个词还是偏专业了点。颤动倒不是因为水龙头不稳固,而是水滴下来的时候,你也说了,它并不均匀,受水滴自身重力影响,它的重心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样产生的颤动。水膜的问题确实不够准确,但是为什么不用水面呢?是因为水面这个词感觉很大。那个水滴挺小的,感觉不太好。如果有滤网确实会不容易看到这个弯曲的下表面,在后来家里的水龙头都变成那种只能转九十度的那种之后就没怎么见过了,但是之前那种银灰色的看起来还挺笨重的老式那种水龙头是经常能看的到的。那种水龙头不容易拧紧,出完水后又总是会继续流一些,像你说的那个段子那样,要很用力。然后越流越慢,最后就是慢慢滴下来。你说的那个实验应该是理工科的都会做,只要有大学物理这课的,我也做了,测水面张力的,所以你也是学理工科的么?哈哈,握手哈。如果孔偏小了,反而还真不太有膜的感受,那个水龙头里最后出来的水滴它确实会有种一层膜的感受,在继续有水流下来,渐渐变得厚重,在中心处就有了很明显的下凸,有了水滴的形状。你可以实地去观察一下,也不用偏信理论。现实的情况要比实验室里复杂的多。当然出水口过大了也肯定是没有膜的。
看了你的回复我还真就做了一些实验。家里正好有一只涮拖把备用的水龙头(垂直出口的),水嘴上的滤网可以拆卸:喜欢水流急就取下,希望噪音小就拧上。另外有奶茶吸管、可乐吸管和柴胡口服液吸管(内径依次减小)。
实验证明,管口可看到“水膜”且“水滴仔”晃动的条件是:水嘴端面严格水平,内径较大,且网罩比较外露。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诸管表面张力)不一致,但不影响结论。
为什么是晃动而不是颤动呢?我的理解是,前者运动频率或速度要明显低于后者。
“水膜”逐渐厚重及至凸出有水滴状之后(即“水滴仔”),如果排除任何水龙头本身震动和空气流动影响,你看到的运动只能是“水滴仔”在那个比较宽大的、十分接近水平的“下表面”因为渗水沿内壁下移分力不十分均匀导致其缓慢调整自身的平衡(重力与表面张力)所致,而这个过程不可能很快,以至于发生颤动。
不过我也倾向于看到颤动现象,因为家里让水龙头颤动的条件实在太多了,前面提到窗外的风老娘的声之外,再如隔壁大叔装修或是邻家猫咪串门,也都不算罕见。
另外,叫“水膜”其实也有道理。当年发现水的表面张力时,人们就称之为“水皮儿”(water skin),以后大牛们觉得这词儿太土,也不精确,才改叫表面张力的。所以我也随你叫水膜吧。
可能我的判断出点问题,时代和人物年龄都有。参考其他几处信息,你的年龄应该不大,所以童年所见应该位于九十年代后期,和**【注】所见也就十来年间隔,使用带滤网的水龙头已很普遍,当年也有许多第三方生产的滤网和老式水龙头配套。不过,现在的厨房、面盆水龙头大部分是前倾出口(这个变化另有其经济、社会、审美和人机工程方面的依据,不闲扯),因此,即便滴水或成膜也肯定不会颤动和晃动,没有网罩时更不可能。直径接近奶茶吸管时,一般挂不住完整水膜,只有水滴仔由小变大,然后滴落。这是由水的表面张力和密度决定的。但如果里面锈蚀严重,实际内径显著变小,无滤网的水嘴处还是有可能形成水膜并有轻微晃动,但要满足一个前提:水嘴是水平的。
【注】转帖时发觉有几个字自动变星号了,应该是“杨同学家”,可能随手简化去掉“同学”二字。这是此岸在黑蓝遇到的第一个敏感词。
好家伙,要真是这个样子,你小时候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可是惊人耶!
至于我俩都确认的一个细节——带滤网的水嘴一般看不到水膜——其原因是现在用的水龙头滤网都比较靠内,所以只要不是特意蹲下来向上看,我们顶多只能看到有水滴下来,却看不到里面那个水膜的晃动或是颤动。
P.S. 铸铁或生铁或水暖件用的麻口铁,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词汇,过去没上过学的成年人都知道。后来中小学教材中长期以“铁”取代几乎一切类型的“钢铁”,那些天天见面的东西反而成了文化人的陌客,不知道世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用纯“铁”做出来的。新世纪以来,铝制日用品越来越少,估计现在的小孩也可能不认识铝,但肯定都知道不锈钢了。
呵呵,扯远了。打住。
嗯,很钦佩你的较真精神!
严格来说,由于自身重心变化引起的应该叫做晃动,但是跟那个水面一样,我的感觉是晃动这个词太大了,比如我们常会说一碗水在晃动。
奶茶吸管内径应该要比水龙头大,那种水龙头看起来外表比较大,但是是有一定壁厚的,而奶茶吸管很薄。还有一个问题是,因为水龙头内部锈蚀问题,细小水流流下的时候,从哪一边流出来是随机的,这就造成了重心的不断变化。而奶茶吸管内壁是较为光滑的,成股的细流流下是几乎直线流下,这就造成重心变化不大。
这些其实看过几次也就看到了,不算多惊人的观察吧……而且小时候可能我比较无聊,尤其是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我可以玩阳台上盆栽里的蚂蚁玩一个下午……
另外你提到希望噪音小而用滤网,你是不是指水流小而冲击到水池时候声音小?因为如果仅仅就水流流出管口而言,有滤网反而有声音。
对,出水口是水平的。在我印象中,小时候那样的水龙头基本都是水平出口,但是严格不严格这要看你怎么定义这个严格的标准。当然倾斜过度,水流会沿着内壁留下,不会形成水膜,这个角度也肯定有个临界值,并且应该和内径有关系。
考虑大家都有理工科背景,不免跑偏了。呵呵,我们不再讨论这些细节。
其实我的本意是想说,写小说可能是个技术活,而所有的技术活儿,都不是天才能够胜任的。
在文学三件套中,我觉得只有天才诗人,从来也没有天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
技术活的一个要领是细致地专注。
嗯,我是觉得技术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因为光有技术是匠人。
欲成就任何名山事业,都不存在充要条件,更不需要追求充要条件。中国的几乎一切行当都不缺少大师,而是缺少合格的匠人,最近十年愈演愈烈。这个话题比较沉重,我们还不熟。
P.S. 谢cjdxc提供此岸发呆素材。
补充内容 (2014-6-27 13:42):
论坛今天可以这样回帖了,特意过来谢谢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