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5-2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2 点
- 金钱
- 7018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3145
- 精华
- 0
- 积分
- 3674
- UID
- 1180

|
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问题是,这个寓言是否有逻辑漏洞,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寓言的是不是好的文学作品.这两个问题的关联产生第三个问题,寓言中的逻辑问题是否会影响它的文学价值.最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我感觉这篇寓言挺有意思,很喜欢(这好象算不上是对第二问题的回答)
主要谈谈第一个问题,首先逻辑毕竟不能理解为情理.不合乎逻辑与不合乎情理是不同的.但在寓言中这两个层面其实都需要被顾虑到.
假设A\\B\\C三个人,他们每个人有一个苹果(而且,这也是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互相偷窃其他人的财产,不能保证这样偷盗下去,他们必定还能保持拥有一个苹果.因为,当A和B相互偷窃的情况发生时,C就轮空了,所以有可能出现两个贼偷一家的情况.为排除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假定偷窃是依次进行的,A偷B,B偷C,C偷A.现在插入诚实指针D,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D也是只有一个苹果.D到的第2天,A有了两个苹果,B有一个苹果,C有一个苹果,D没有苹果了.第3天,A有三个苹果,B有一个苹果,C没有苹果了,D仍然没苹果.第4天,A有4个苹果,B\\C\\D都没有苹果了.这是逻辑问题.而情理问题是,在D来到以前,偷窃是不会带来任何利润的,那A B C又为什么要偷盗呢?其实,偷盗是徒劳的.但你也正可以把这一点理解为这个寓言的寓意所在,人不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作恶的,作恶成了一种命运,一种生活的必须等等......
关于第3个问题,我想,其实卡夫卡的<<变形记>>里所讲的故事也是逻辑上不可能的,这一点很难看出来.但当我这样来看<<变形记>>的时候,我不是在看一个小说,而是在看一个逻辑个案.能不能这样说,一个文本可以有多重身份,比如小说身份和逻辑个案身份.有的文本,在对一个读者的一次阅读关系中不能同时获得上述两种身份,但另一些文本则必然同时具有这两种身份,当然还会有中间情况,那是模糊而无法辨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