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王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样的文字---薇依《重负与神恩》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好友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1#
发表于 2007-8-4 13:02:57 |只看该作者
merci beaucoup!
http://www.guxiang.com/forum23/
他乡故事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2#
发表于 2007-8-4 13:02:57 |只看该作者
xxchen,真高兴我们能把课堂上的讨论持续下去。
    可能我们关注的东西有表面的相似性,但,在根本上还是不同的。我说到底还是关注内在性的东西,即使觉得现实问题更迫切,但,关注的依然是内在的。象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我觉得外在的比较和分析是暂时性的,无论是东方思想还是西方思想在内在性上还是有相似之处。例如,我在回小羊的帖子里反复强调为何中国哲学一进入实践会丧失那么多的东西,但西方同样也存在着这个问题,象存在主义从一种哲学思潮转向现实,它本身的积极意味竟然完全被强调个人主义的灰色虚无所代替,象侧重讨论国家技术层面问题的《君主论》,一谈及可行性,竟成了极权制的始作俑者,这种例子在西方社会里比比皆是。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兴盛,恰好说明了它在这方面的缺乏,那些批判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用,但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有可能出现批判理论进入社会领域 不纯粹的可能性。。这样,根本的东西还应该在内在过程中找寻,宗教哲学是一种,但不是所有的宗教哲学流派都有这个作用。。我说中国需要薇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社会也需要她。。中国哲学不能急,它要做的只是在发挥的过程中不要丧失东西,不管是批判理论也好还是薇仪的哲学也好,只能是辅助作用,但有时候,一臂之力起的作用不容忽视。那种TMD的有意和无意的误读现象,只能葬送哲学的纯洁性。
    上次我和王老师一个小时的辩论价值是在课下,他在课上保持他可爱的尊严和固执,我们的共识是在他转换问题之后的,根本的问题,下课的时候我和他又讨论了一下,这次的共识是根本性的,它现在还牵动着我目光的关注。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3#
发表于 2007-8-4 13:02:58 |只看该作者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关注的问题的确和你有所不同。不过,我关注的也不是外在性的,现在,我主要的还是理解思想,没能和现实联系起来,现实的问题偶尔会撞击我一下,不过不是主要的。
       分开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对我来说都不成问题,关键是比较的问题。你提出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这种对比应该怎么进行,我一直以来都比较迷惑,总是感觉做一种比较和分析很难,感觉比较做不好对双方都是伤害,所以现在还“不敢”轻易比较,甚至觉得纯粹学理意义上的比较不能进行,除非找到一个很好的框架。
      我还没有开始关注你关注的纯思想落实到现实后丧失很多东西的问题,还停留在把握纯思想的阶段,还只是在思想内部没走出来,我还处在你的前阶段,举例说就是存在主义思潮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对其在现实中的丧失的关注还没提上日程。
     但是,你提出的问题是出于一种纯粹学理的兴趣,还是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4#
发表于 2007-8-4 13:02:58 |只看该作者
“纯粹学理的兴趣”,是对思想本身的兴趣吗?
     一开始进入并把握一种思想自然是由于它本身,但是,在把握之后并不意味着这种思考值得停止。一个思想家提出某个思想都有他的终极依托,他决非凭空建立一座空中楼阁。。考虑这种思想的终极依托以及出发点是很重要的,这自然会与现实性联系起来。。思想的纯粹与否不是和它的现实度成反比,真正理解其思想并在形而上思考之外把握它的现实意义是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这两种兴趣都必不可少,并在理解的过程中贯穿始终。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5#
发表于 2007-8-4 13:02:58 |只看该作者
是对思想本身的兴趣。
“这两种兴趣都必不可少,并在理解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在这一点上,我同意你的看法。我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是,脑子里思想与现实还是有点脱节,所以有时候考虑问题有点飘飘的感觉,没根基,缺少坚强的支持我的观点的东西,可能也就是小羊说的“经验贫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0

好友

1057

积分

论坛游民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Rank: 3Rank: 3

26#
发表于 2007-8-4 13:02:58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xxchen在2003-11-19 0:11:09的发言:
是对思想本身的兴趣。
“这两种兴趣都必不可少,并在理解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在这一点上,我同意你的看法。我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是,脑子里思想与现实还是有点脱节,所以有时候考虑问题有点飘飘的感觉,没根基,缺少坚强的支持我的观点的东西,可能也就是小羊说的“经验贫瘠”。


所以,看思想的时候,最好结合思想史看,并时时跳出来看其方法。知道某种思想的来龙去脉,才谈得上赞同或驳斥。
至于经验嘛,未必起到唯一性的决定作用,还是古人的话:“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Namo-Saptanam Samyaksambuddha kotinam Tadyata Om Cale Cule Cundhe Sva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7#
发表于 2007-8-4 13:02:59 |只看该作者
[quote]以下是引用Zen在2003-11-19 18:48:39的发言:
所以,看思想的时候,最好结合思想史看,并时时跳出来看其方法。知道某种思想的来龙去脉,才谈得上赞同或驳斥。
至于经验嘛,未必起到唯一性的决定作用,还是古人的话:“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了解一种思想的来龙去脉,在思想内部思考、在思想史中反思是应该的,不过,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往往有着体系内部的圆融性与逻辑的自洽性,那么该如何进行反驳?除了在他的体系内部有自相矛盾之处,反驳经常会被认为是体系外的。
      我觉得只要有很清晰的、首尾一贯论证就很难驳斥,所以造成了我只能说出喜欢哪个哲学家却给不出恰当的理由。但是喜欢这个问题又是很私人化的问题,所以很难摆到桌面上讨论。然后,我就想是不是缺少人生之经验与体验也是没有明确立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还是比较赞同王晨的说法,思想有一个现实的终极依托,这个终极依托是很重要的,对这个依托的赞同与否直接决定了对一个思想的赞同与驳斥。
     因此,我认为对一种学说的赞同与驳斥有两个标准可依:
     1、这个相对简单,就是在其思想内部找出矛盾处按照不矛盾律反驳之,就是用其自身反驳其自身
     2、就是从其终极依托上进行反驳或赞同,这一点是必须有经验作支撑的,需要良好的判断力,象牙塔里的思考提供不了有助益的东西。经验对我来说是相对空白的东西,缺少足够的人生经验也缺少除哲学之外的历史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知识背景。
      方法的问题很重要,像Zen擅长的分析哲学的方法以及现象学的方法都为讨论和思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8#
发表于 2007-8-4 13:02:59 |只看该作者
我的引用不成功啊,凑合着看吧,hoho!
Zen 的帖子,截至“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9#
发表于 2007-8-4 13:02:59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进入人生啊!经验不是单纯的经历。。经验不多的人照样可以有很深的体悟。。好多人的生存不都是在人生中增加经验吗?但,所有的人都悟到一些什么了吗?有些说不清的东西从人的一出生就伴随。如果以不纯净的态度搞纯净的事情,经验再多,也于事无补。。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0

好友

153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0#
发表于 2007-8-4 13:02:59 |只看该作者
刚买了《在期待之中》,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5 05:5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