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color="#e61a94">对于柴柴的这篇东西,吴海燕说的很好。</font></p><p>最早,看到<font color="#ee113d">大堆的想象、自由意象,</font>乃至有胡说八道嫌疑的小说,我也将它们视作“这类小说”。但是很奇怪的是,<font color="#ee113d">像我这样过于清醒的读者仍然可以在柴柴的小说里找到经验的共鸣(包括这一篇),有时候这种共鸣可能是被唤起的</font>。因此我想柴柴,以及其他一些优秀作者的“这类小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之为“类”。素材来源、表现出来的最浅表的词语(生造词)、手法(非常规的意象连接)很相象,但内在有着本质性差别。我找不到更好的说法来表达我能感受到的不同,可能是“制造”和“滋生”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任何一“类”的小说里都是存在的。</p><p>但我觉得现在这样,还远非柴柴的“这类小说”的极致,仍然有改善的可能。就单这一篇《慢拍的房子》来说,前几小节过于<font color="#f70938">繁复的定语</font>使开篇<font color="#ee113d">过度华丽</font>,整齐的句子让速度过快;对房子的常态部分,感觉也可以多一些,这样“病”的印象不会那么深重。</p><p></p><p><font color="#ee1169">靠着如此华丽的想像,那么繁复的句子,句子里潜藏着微妙的作者个人的趣味和情感投射。</font></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00483300[/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