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当然我说的比较笼统,很理论的,但话说回来,难,也得往前走哇。</p><p>真的与西方联在一起,是做不到,即便你用英语写作,但汉语的母语氛围也摆脱不掉。但因此我们就对它就望洋兴叹了,放弃了?当然不是啊。难,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只不过它并不是我们个体行为所能承接的,但我们每个人恰恰又要按这条路子往下走,我们不把侵入现代汉语里的“西方因子”看清楚,不弄明白,我们何来对现代汉语精准的运用呢?我们岂不是要犯目的明确但手段劣质的错误了嘛?但是,你不把西方传统摸透彻些,你又怎么样把这些因子弄个一二三四呢?你不学习外语又怎么能触及西方传统呢?</p><p>而且我也不认为这里存在“真正破解”这个概念,你拿什么破解?译文?史学?还有,破解什么?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懂得用,比如学英语,不仅仅是进入浩如烟海的英语文学世界,更重要的是,你得做些实在的事儿,比如翻译,用英语写作等等,但拿外语写作,其实正是为全视现代汉语训练视角,有点指桑骂槐的意思。这些表面上看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它折射出来的意义是很大的,但何必说明呢?</p><p>“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应该不仅仅指文学了吧。继承中国古典汉语,关键是继承什么?难道还是唐诗、宋词?五言?七律?应该不是了,也没必要哇,但,至少民族情感,是不会变的吧。当然还不止这些。</p><p>古文到白话文再到普通话,这是三个跨度的,我们写小说的,可以从《三国演义》等白话文小说里直接吸取,但面对古文呢,就需要很谨慎很谨慎,或者说,我们要想从古文里吸取营养,就得在脑袋里形成一个翻译器,否则,你要不就根本不读,因为读不懂,要不就戝精通,如果戝精通又容易被古文淹没,弄得古不古今不今的怪物。</p><p>“因为相信通过点评的过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学修为。”我同意。但我更想知道文学修养如何而来?</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5757747[/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