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7-18
- 在线时间
- 62 小时
- 威望
- 97 点
- 金钱
- 1532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665
- 精华
- 5
- 积分
- 3494
- UID
- 5383

|
原帖由 张弓长1 于 2008-12-13 19:19 发表 ![]()
耍聪明是这类写手的必要手段。沉迷于典故以显学识(好像看到他的简历是某学校的讲师?,不知真假,也懒得验证),韵脚对称强调音律。越写越散发出一种陈腐的气息。像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僵尸。词语也极度僵化,不 ...
论坛上关于诗歌的讨论常常被人身攻击所遮蔽,是很恶心的事情。鉴于你这句还算是从文本说事,那我说说我的想法。
“沉迷于典故以显学识”,拿知识说事是老掉牙的责难新诗的手段了,这种态度就好像跑到大学门口对院系设置指指
点点:“你们物理系的满嘴术语,还有你们数学系通篇公式,你们这是种耍聪明的手段”,是不是很可笑?!说白了
没有入门。不过你这么说或许可以理解,但这让我联想到现在确实存在着类似这种的观点,有的就来自实实在在的专家,
那就不是可笑这么简单了。
“韵脚对称强调音律”,这个我是在不好说了,王敖是这方面的行家。毕竟音律在诗歌里是个人化的东西,你指责一个
手艺人的手艺问题尚且可以商榷,你以很无知的态度(因为你这句话明显就很搞笑)非难一个手艺人的拿手活,你自己想想看吧。
“词语也极度僵化”先不说这算不算病句啊,也姑且不说你说的是不是实情,如果你的意思是(联系你后面的意思)词语不
够丰富,至少对你来说不够新鲜。那么我觉的至少有两点不能说这样的诗就不好,其一,诗歌的隐喻不光在于或者不主要在
于词语,当然词语是基础,但词语的搭配与组合显然更为重要,这是老生常谈。其二,诗歌的陌生化效果来自诗人对词语的
内在隐喻性的更新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这里不说了,如果一个诗人过于追求词语的生僻,那么我们反而要
警惕他是否缺少这种能力。
我重点要说的是你对帖子里这些诗歌古典意味,或者你说的“僵尸”“坟墓”“古典诗词”等的所指的反感。我只能深表遗
憾,因为这只能说明你对新诗的理解非常偏激。古典对于新诗的意义甚至比西方更为重要,同时也常常更难把握,这就是为
什么这些年卞之琳、吴兴华等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至少他们的存在标识了中国新诗的历史中有这样一条线索,在这条
线索上的人们知道古典对现代的意义,并执着地实践着,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尝试命名他们的作品时用了新古典主义或另
类现代性这样的词语,从这点上说,王敖的创作至少是历史意义上的接续。
不想多说了,权当休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