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井井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勿忘我

[复制链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21#
发表于 2009-2-5 06:17:51 |只看该作者
  窃以为,短篇的最高境界,即是诗意。这个说法不尽准确,是相对于把小说用来做“摆事实、讲道理”工具这个现状的。在这种“现状”下,只可能有文化匠人,(莫言就是个好‘匠人’),不可以有文学伟人。
这个看法和这篇小说无管。

  个人理解。但,“诗意”,至少是我的向往和追求。

[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09-2-5 06:25 编辑 ]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2#
发表于 2009-2-6 13:29:53 |只看该作者
小说里插入信,是老派的现实主义手法,但对我们来说,是个新鲜的刺激和挑战。

信,比对话,更能体现一个角色的性格,也比对话更难。

在这方面,这篇小说做得很自然。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23#
发表于 2009-2-7 10:34:2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井井回 于 2009-2-3 20:31 发表
林布的第一封信是写向“远方”的,第二封信是写向“更远方”的,从远方到更远方还是个自然的结尾。再继续远下去就没有休止了。
"全新的面目"是指什么呢,这个故事已经到头来。


我感觉从小说的开头到第一封信为止,全文的诗歌化(或者说散文化)气息比较浓烈,而第二封信出现后,小说的气息才逐渐变得浓厚,但作者并没有继续下去,所以整篇小说也就无法呈现一个全新的面目。

诗歌化(散文化)气息浓烈大概是诗人转向小说创作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这并不是说诗歌化(散文化)就不能作为小说的创作手段,而是说这种创作手段不能用来破坏的小说的根本美学特性:复杂。因为诗歌的根本美学特性是纯粹,即便你在一首诗里写满了千奇百怪的东西,它们传达只是一种千奇百怪的感觉,因而从美学上来说它仍然是纯粹的。而小说则不一样,小说不仅要传递感觉,还要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甚至是逻辑推理等,一部小说和一首诗里面的素材可以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的排列必定大相径庭,诗歌永远都是一维的,而小说可以是二维的甚至三维的。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主题

9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暂无

Rank: 7Rank: 7Rank: 7

24#
发表于 2009-2-7 11:10:02 |只看该作者
我并不觉得诗歌化的气息很浓,但我认为诗歌的气质会有。诗歌的气质不但在小说里,在绘画,音乐,电影里都非常非常重要。

你觉得第二封信出现后,小说的气息才逐渐变得浓厚,这体现在哪里呢?

在你眼里,诗歌和小说看来是分开的,诗歌代表纯粹,小说代表复杂。他们在你眼里是分野的,可实际上多少最好的小说家都以诗人自居,尽管他们不写诗,这说明诗歌和小说是在一条线上的。把一首诗歌写得像篇小说,把一篇小说写得像首诗歌,这并不难理解啊!可如果你不理解这一点,那么完全可以说,你不但不懂诗歌,同样不懂小说。

“小说不仅要传递感觉,还要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甚至是逻辑推理等”

那在这篇小说里有没有体现呢?恐怕在你眼里显然没有。

诗歌永远都是一维的,而小说可以是二维的甚至三维的。

你的这话说得太没退路了。
你这句话好像要把诗歌和写诗歌的人永远困在一维的世界,不让他们去二维在、三维。这只是半点道理都没有的一厢情愿。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会永远被困在“一维”里,那么宇宙就不会爆炸。

[ 本帖最后由 井井回 于 2009-2-7 11:1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9

好友

234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5#
发表于 2009-2-7 12:13:53 |只看该作者

一点个人意见

叙述本身是敏感的,或者说作者投入的情绪是敏感的,这个带来的好处是让一个本来耐心写就的小说看起来更精致一些,对白,事件,置身环境中的人物,人际关系,直接推动它们的都是这种细微的情绪,但带给读者的感触也会同样细微,把那些情感粗糙的读者拒之门外。假设作者的写作并不是为了说教和把读者感动得一塌糊涂,假设他的写作动机(不是写作目的)是出于自我(而不是自私),那么上述弊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写作的方式难以计数相同的是最后所有可以称为作品的东西都会通向唯一道路,我这种俗人总会用“终极价值”“意义”形容它,追求自由和贪图安逸的群居生活都可以归结为人的本能,在小说里它们构成了纯粹的矛盾体,一个人从萌生“出发”的念头起就有各种各样强大的引力吸引着他回头,爱情,友谊,家庭和我们称作家乡的地方。他在两极中间摇摆,但问题是即使这种”在路上“的状态可以表达作者所有需求,在一篇小说里他也应该对最终倾向哪个极端作出哪怕最细微的揭示,这显然比那种单纯处于事物中间的状态要好,可能这会与作者个人喜好构成矛盾,但肯定的是作者必须在故事最终作出选择,这可能是小说赋予自己的责任。这点井回可能没考虑到,建议看看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叙述上值得肯定,另外上面说的诗歌化我个人认为并不是缺点,小说不是绝对公式化的,因人而异。

[ 本帖最后由 重塑雕像的权利 于 2009-2-7 12:1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主题

9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暂无

Rank: 7Rank: 7Rank: 7

26#
发表于 2009-2-7 12:36:13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从萌生“出发”的念头起就有各种各样强大的引力吸引着他回头,,爱情,友谊,家庭和我们称作家乡的地方。他在两极中间摇摆,但问题是即使这种”在路上“的状态可以表达作者所有需求,”

我似乎感觉小重把这篇当作了一个“在路上”的抒情小说,其实这是一篇“爱情小说”,爱情发生在青春期的人物上,这个人物处在一个回家的路上和地点。终归不是一个在路上的抒情小说。

“但肯定的是作者必须在故事最终作出选择,”

最终选择是有的,从题目这个选择就已经有了,这篇小说写得是“爱情”,选择的是爱情。路上那些的情绪和感触当然同样非常重要,它们映衬着这个“爱情”,爱情不能没有映衬啊,而且需要有生命力的东西映衬,所以那些情绪都要是活的、细致的。。。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这本书正在百度上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27#
发表于 2009-2-7 12:40:07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篇小说里没有第二封信,那么这篇小说就纯粹是一篇诗歌化的小说作品了,它沿用的还是诗歌的写作模式,即使用素材传达一种感觉,你可以看到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时候有一个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顺序来组织材料,但这些材料带给读者的刺激总体上还是一种感觉,读者很难会有突然停顿下来,觉得有点不什么不对劲的瞬间,而在第二封信出现之后,这个瞬间才确凿无疑地出现了,读者开始琢磨为什么会有这另一封信,这样文章的小说性才算是真正地出现了。

小说当然可以写得像诗歌,诗歌也可以写得像小说,但这都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因此而损害各自的根本特性,因为由于小说和诗歌的组织方式的不同,它就必然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和效果,由之也会有不同的美学特性,我们不能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至于小说家以诗人自居,这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的说法,你不会真的把他们的作品当作诗歌吧。

至于“一维”、“二维”、“三维”的说法,我觉得我们应该弄清楚“一维”、“二维”、“三维”的定义,因为诗歌是一行行向前推进的,行与行之间的断裂使得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十分严格地按某种顺序完成一个叙述过程,因此诗歌相比小说来说,在理性方面的功能比较欠缺,但这种欠缺正好使得它在感性方面有极大的发挥的空间,我所说的“一维”就指的是诗歌在感性方面的偏重,而小说在感性和理性方面的双重功能,使得它是“二维”的。当然,真正伟大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其实都可以超越这些维度,但那已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主题

9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暂无

Rank: 7Rank: 7Rank: 7

28#
发表于 2009-2-7 13:27:28 |只看该作者
“而在第二封信出现之后,这个瞬间才确凿无疑地出现了,读者开始琢磨为什么会有这另一封信,这样文章的小说性才算是真正地出现了。”

这个感觉是对的。“这个小说性才算是真正地出现了,”——这句话我理解为一个小说空间的突然的拓展和打开。其实这种情绪上的递进是一直隐藏起来的,这个空间突然的打开当然也是写作之初就早有预谋的,事先就有了这朵花,但它是要自然地生长出来。所以这种情绪突然的显露和空间的打开是和前面一切都是一体的,这是一个枝蔓生长出花朵的过程,抛开枝蔓和花朵之间的联系来分别讨论枝蔓和花朵没有意义,那丢掉的是这个过程里最有趣味的东西。花朵要绽放,枝蔓要有生命力。

“至于小说家以诗人自居,这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的说法,你不会真的把他们的作品当作诗歌吧。”

绝对会当作诗看,而且连他们自己都在当诗看,当然这里有个对诗歌和诗的阐释。

但是你的这句话“不能因此而损害各自的根本特性,”看来你还是认为诗歌和小说没有一个根本特性,你这个说法实在令人遗憾,因为我以为,诗歌和小说是不是有个根本特性,这已经是个根本不用讨论的公理了。

“因为由于小说和诗歌的组织方式的不同,它就必然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和效果,由之也会有不同的美学特性,”

这只是说它们形式不同,但两者的区别只是形式不同,两个不同的形式方向是一致的。


“因此诗歌相比小说来说,在理性方面的功能比较欠缺,但这种欠缺正好使得它在感性方面有极大的发挥的空间,我所说的“一维”就指的是诗歌在感性方面的偏重,而小说在感性和理性方面的双重功能,使得它是“二维”的。”

你对诗歌的理解还很片面,至少是非常的表面。而且你有要把感性和理性也对立、分野的趋势。。
一首很感性的抒情诗歌,里面会暗含很多逻辑和理性的东西。一篇冰冷的叙事的小说,里面会暗含着很多含蓄的感性的东西。感性和理性在艺术里始终是糅合的。“小说在感性和理性方面的双重功能,”这话好像说在说小说的艺术的上有两个按钮,一个上写着“感性”,一个上写着“理性”。理性的按钮不好用了,还有个感性的按钮。完全不是这样,按钮就一个。

[ 本帖最后由 井井回 于 2009-2-7 14:0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29#
发表于 2009-2-8 08:39:01 |只看该作者
其实你对我所说的“一维”、“二维”、“感性”、“理性”还没有理解正确。

我所说的“感性”、“理性”指的是文学作品的组织方式和接收效果,也就是说,你是怎么把拥有的材料安排到作品中的。一般来说,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材料的排列并不遵循逻辑顺序,这些材料本身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但不管它们本身如何,只要它们的排列不遵循逻辑顺序,或者虽然依照逻辑顺序,但句与句、节与节之间存在很大的逻辑缝隙,以致句与句,节与节不能连成一个流畅的叙述整体,那么这种排列组织方式及其带来的接收效果就必然是感性的,哪怕它其中包含的材料全部都是理性内容。另一种是材料的排列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当然这种遵循不一定很严格,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个逻辑顺序存在,而且句与句、节与节之间也不存在过于频繁的、过于宽大的逻辑缝隙,句与句,节与节也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叙述整体,这样的排列组织方式及其接收效果就会是理性的,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就会有一个比较流畅的思维流,有利于理性思维的进行。

由上可见,第一种排列方式正是诗歌的经典方式,诗歌基本上只能使用第一种方式而不能使用第二种方式,而小说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用,因此我说诗歌是“一维”的,而小说是“二维”的。

下面再来具体看看这个作品,我觉得从开头到第一封信为止,虽然有一个时间顺序统治着所有的材料,但是其中并不存在一个很严格的逻辑顺序,所以应该算是比较诗歌化的,然而等到第二封信出现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第二封信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逻辑上的大转折,因为这个大转折,读者猛然注意到了逻辑的存在,因而也就从前的感性的接受突然变成了理性的思考。

当然,这篇小说还是一个好作品,短篇小说能写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这仅仅是在黑蓝范围之内,如果把它放到整个文学的范围来看,就不能这么乐观了,我认为作者不能过份地迷恋诗歌化,诗歌是小说的母亲,只是诗歌和小说的分家,是已经确立,并且不会逆转的,小说产生的背景正是日益变得复杂的社会和人,因此复杂正是小说的根本特性,而纯粹则是一种更加久远的属于诗歌的特性。

我期待着看到你更好的作品。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主题

9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暂无

Rank: 7Rank: 7Rank: 7

30#
发表于 2009-2-8 10:46:15 |只看该作者
你的话很空洞,并漏洞百出,你不能把这归结为别人的不理解,实际上,一旦别人理解了你的漏洞,你就会把话说得更空洞。

希望你能踏实一点地面对一些文学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8 14:0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