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10-25
- 在线时间
- 17 小时
- 威望
- 49 点
- 金钱
- 355 点
- 注册时间
- 2009-8-3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32
- 精华
- 0
- 积分
- 135
- UID
- 33193

|
本帖最后由 陆青年 于 2009-8-11 10:20 编辑
读者其实也是分东西的,但不排除交集。没有绝对的事物。
尤其是在信息交流密集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西化,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趋向于东方神秘主义,道啊什么的。
但在总体上,没有几个西方人会喜欢红楼梦,他们更喜欢孙悟空。王小波在八十年代给纽约的出版社投稿,编辑立马打来电话要给他出书,因为西方人就爱看这种胡扯的东西。但到目前为止,王小波在中国还顶着异数的名头,虽然他有大批的年轻粉丝。这绝不是体制的原因,而是文学传统的冲突。
当然,我对王小波兴趣不大。我的朋友们认为他长得太猥琐,他老婆也很猥琐。——这听上去更要挨骂。骂吧。
自传性和琐碎性是一种有机的结合的说法。单是自传性拿出来,应该说,所有的小说都来自于经验和阅读,都具备自传性。但这种琐碎自传性,基本是东方独有。琐碎和精致,其实是散文特质。东方一些小说尤其是日本小说,很有散文之美,静谧之美。从思维上讲,东方人的思维是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的,这正好和西方的逻辑推理式思维相对。所以看过张爱玲短篇的最后发现,所有的人物都在《小团圆》里找到了对应。她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是在写周围的人事。体现琐碎性最强烈的是《源氏物语》,妈的,实在太琐碎了。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也非常琐碎,实际上就是他的日记。
其实逻辑推理的最大优点是,他的终极境界是没有道理。需要后人来推。一些天才的灵感,比如那什么大定理就是写在书页边上,过了几百年,后人不停地推理啊推。这种天才式做法,东方小说里少,但在诗歌里比较常见。就是: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越是有趣的东西,越是没有道理的。这也是东方的诗歌比小说成就更大的一个原因。
至于什么世界级的之类的,这种国民教育造成的标签式崇拜,我就没有兴趣继续讨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