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9-17
- 在线时间
- 2600 小时
- 威望
- 20298 点
- 金钱
- 279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80
- 帖子
- 6499
- 精华
- 0
- 积分
- 31023
- UID
- 7845
 
|
91网刊特邀评论
【特邀评论】
asui1003评《池水深蓝》
在文章后面的回帖里,我发现作者卡萨尼诺有这样的特点:和人交流时非常谦虚和客气,有评必复。而且,在讨论时非常乐于作自我剖白,剖析自己作品的问题和原因所在。此外,他(她)还曾表示,文章贴出后,因为觉得写得不好,动过删帖的念头(但没找到操作方法)。我觉得很多人是不会动这样的念头的。首先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写出优秀的文章。海明威一生写出的短篇小说里,好的和烂的同样突出,也同样多。但是,文章完成后不让人读和评,就无法得到反馈意见。而对于一个渴求进步的作者来说,别人旁观角度的评价永远比自己主观的琢磨有用得多,也省力得多。贴出一篇哪怕是拙劣的文章,只要自己是认真写作的,那就绝不是丢脸的事。可是我猜,我说的这些道理作者本人或许也懂得。但是懂得和做到是两回事。卡萨尼诺对待写作肯定是非常认真和虔诚的。我猜他(她)应该有一定的写作实践经验,但交流和发表的经验或许不多。他(她)很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最起码对待写作如此。而这种拘谨的处事态度和作品里的情感方式将会一脉相承。我的个人见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一个作者的性格气质,和其待人处世的态度等,是必然影响到他的作品表达的。举例来说,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在巴黎有过一段寻欢作乐的日子,前者是后者的写作导师,也常常作弄后者。菲的性格就如他的作品,热情放纵,不加收敛,随随便便就付出全部真感情,结果要不就是大欢喜,要不就是身心俱伤。而海明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愤青。他热衷革命和真理,以及一切崇高的精神品格,这在他看来比自身的得失欢乐更重要。他曾震惊于菲愿意为了稿酬而写通俗刊物上的消遣小说,他认为有才华的人不应甘于流俗。正因如此,海明威几乎没有以他在巴黎的生活经历写出过作品,对他来说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体验是意义甚微的。相反,菲却写出了许多篇以这段巴黎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我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绕回到作者卡萨尼诺身上要说的是,正是因为他(她)自身性格上的一些特点,例如(以下为我的揣测,不一定全对得上号)完美主义的人生态度、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认真和拘谨的待人处世态度、习惯于深刻的自省、常常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等等,这些将共同影响和决定了作者以后的写作题材、诉求、情感表达,甚至语言风格等。在我看来,每个作者在写作时都应该非常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真实内心。不要误解自己,也别自欺欺人。写作就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的质问,而卡萨尼诺已经拥有了一个深邃的创作宝库。
再回到作品《池水深蓝》里。作者明显在写作上是有一定积累的,很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小说整体的叙述节奏是有控制感的,但这种控制做得还不是很好。我的观点是,在一篇优秀的小说里,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旁白,都是有作用的,不应该存在无效的叙述。马尔克斯曾经在一篇小说里形容黄昏的云霞“像烧着了的马厩一样”,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把故事里那激扬、动荡、山雨欲来和汹涌澎湃的气氛渲染得很好,这已经超出了景物描写的蕴涵。而卡萨尼诺在这些方面,还缺少这样的神妙之笔。不过这个真的不用着急,我相信多写了自然能掌握到的。
而在小说的情感方面,《池水深蓝》描写的是“她”的情感历程,像流水一样,是层次渐进的。最初,“她”是孑然一身的,还对一个“黑镜男孩”有所感觉。我觉得这几段的叙事节奏控制得不太好。因为对于“她”的工作背景和心理的描写应该是为了把读者带入作品的主题里的,而在读者对作品的意图未明之前,大量的铺垫会不会让人感觉拖沓,并且发挥不出作用呢?我有一个仅供参考的方法,就是早点让吴青登场,然后把一至五自然段分开插入到“她”和吴青的相处里。也就是说,在不增删内容的前提下,调整现在的叙事顺序。这样的话,背景才会有景深,而不仅仅是布景。当然,这只是我在叙述方法上的很主观的意见,这一点绝对不是客观的参考,如果因此冒犯了作者在叙事技巧方面的方法、见解和审美,希望作者能谅解。我只是尽评论者直抒己见的责任而已。回到小说里,接下来当“她”和吴青相遇后,几乎从一开始他们就没经历过融洽的蜜月期,没有两情相悦的描写。两人才一搭上,就开始了猜忌和疏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女性在爱情中的心理揣摩和表达是深入而细腻的,也是让人感觉可信的。不过因为作品的命题表达得比较明确,当我读到这里时,已经完全知道了作品的表达内涵,而且一定程度上预测到了小说会怎样发展下去。读完后也确实证明和我料的所差无几。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写作耐心的问题。如果作者把情感沉得更深一点,把主观的东西过滤掉一点,叙述上花更多的耐心,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呢?我觉得会的,如果是我的作品,我会尽量更耐心去写。但这点我怀疑也不是客观标准。对于不同的作者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事关我不能替代别人去定义创作诉求。很可能别人和我对小说的理解并不一样,这就没有对错之分了。我相信卡萨尼诺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最后还是想说一些夸奖的实话,因为我知道对于习惯自我怀疑的人来说,别人的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篇小说最大的优点是细节丰富生动,像描写真实经历一样,很容易打动人。同时语言平实不浮躁。很多写作的初学者(也包括我)容易犯的毛病,作者都注意到了。比如说,作者很注意不从小说叙述者的角度发表评论,而是让小说里的角色去感受和评论。作者也很注意避免做出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换而言之,作者对小说的理解很好。还有就是,根据作者回帖时提到的,他(她)还在念书,这让我惊讶。我觉得,在写作技巧上,一个学生写出这样的水平一点儿也不奇怪。但这篇作品的情感分量,对于一个还没亲身社会体验的学生来说,真的太难得了。有鉴于此,我想假如作者能坚持写作,努力提高,以后一定能在作品的某一方面大有建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