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5-8-4
- 在线时间
- 5610 小时
- 威望
- 80024 点
- 金钱
- 86233 点
- 注册时间
- 2010-9-17
- 阅读权限
- 200
- 帖子
- 833
- 精华
- 0
- 积分
- 52167
- UID
- 21614
  
|
【特邀评论】
黑天才|更多的尝试——评余余小说《逃离》
小说第一段就有情绪不稳定的地方,这个和余余其他小说的情绪的波动的不同是:她更加明显、外露,更加坦然的去描述一个人在一个特殊环境中的变化,用词方面比较外放,包括“爱”、“九九那个艳阳天”、死亡、情书、疯女人等等,有种刻意地把人物抛向一个环境中,以期达到环境和人物的一个统一。我们不能说这种逼真不真实,或因为它以报道而起就显得虚,但这种过分的氛围和人物的渲染值得商榷。
仔细分辨小说,确实能辨认它和余余过去小说的一种共通感,那种轻和细之间很微妙又自然的东西。唯一的不同是,它的用力(这种用力和她小说中的轻、细没有关系),而是试图还原或试图逼真、深刻导致的这种优点反而滑向单薄。我觉得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后,应该极力避免自己触及不到的某部分东西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有些东西或许我们很难去从“还原”的角度去入手。
这篇小说让我想起我写小说的头两三年因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场景乃至一个报道写作的时间。提到自己,是因为我认为余余或许和我相似,正在这个过程之中。并非一个写作者写得够久,就会获得和写作时间相同多(或同等级)的经验。余余在动笔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她和我一起聊过关于这个小说的看法,并且把原始报道给我看了下。我知道她正在尝试着去写这篇小说,也知道她对这篇小说把握不是很大,这个把握不大,包含了没写过这种从报道中提炼写作,和因报道对写作者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的情绪上的不稳定(这种大概就是我们写小说有时冒出的危险感的潜意识,能感知,但找不到原由),后者非常难自我发现。
我的意见是,这些震撼自己的,是不是值得书写。真实的事件与情感已经被生命以行为方式、声音、气味和情感创造出来,它本身已经是完整的艺术品。以文字的方式单纯复制它并没有多大乐趣,甚至说:粗鲁地瓜分原本是用来组成一个人的秘密,使它成为文字,是对这件艺术品的破坏。这个更多的是针对自我记忆中真实发生的。当然也针对外部事件对自我产生的影响。众人的经验不是个体的经验,个体仍然需要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一个又一个尝试,而成为“众人”。这个“众人”在此没有走向大众,而是大众的对立面:使文路不那么狭隘,不那么千篇一律,这个涉及到我们对于小说的大众化的共同理解:就是有些陷阱不能踏入。但又要尝试了之后才知道。
这些都是在试图替余余谈一些经验上的不足,也是那次我知道她在写这样一个小说的时候我没有把我自己的经验聊起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这种经验的不足就像是把一根内存条放置在另一代的主板上。只要她在处理第二个类似小说时会进行比较大的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