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江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凶手

[复制链接]
21#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11-7-25 23:26:39
事件之下没有普遍和广泛的存在体验、命运的绝对性做支撑。-----------赞同!
另外,看的时候,有点像看影视镜头的感觉。不知作者是否留意到?
回复

使用道具

571

主题

4

好友

378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22#
发表于 2011-7-26 13:51:45 |只看该作者
谢谢几位的讨论,在家上不了黑蓝,回复晚了。
生铁大哥你说得很对,在写这个之前,我就想过用什么方式来写,是尽量真实地呈现,还是模糊一点,甚至弄得荒诞一点。后来决定还是用前一种方法。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新闻事件,只有尽量真实细致地去还原,才能满足我内心要“表达”它的愿望。因为缺少一些生活上的经验,所以这种力图求真可能会显得刻意了。你说的“泄气”那个,其实都是一种刻意安排——两个有可能会被杀的对象,但都没杀,反而杀了一个毫无暗示的,而且杀人者不是高建军,而是高旦阳,我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去制造一种阅读上的多重意外。"见到那人时"这个句子也是为了增强这种效果。
这个故事有了这样的铺垫,这个俗套的结尾是否真的还俗套呢?它的结构是否真的无美感(艺术上的)呢?结尾的杀人,是这个作品的重心所在,如果没有这个结尾,可能这个作品确实会落入一种俗套,一种刻意不去碰触意外或戏剧化情节的俗套——只写平淡事件的小说,我们不也见得太多了吗?——这个是对阿穗说的。另外跟阿穗的观点还是有很多出入,慢慢说一下。
1.对“故事会”式的结尾我不会回避的,我写作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如果故事只有一个这样的结尾才是自然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用它。当然,在保证”自然“的基础上,要尽量避免写法俗套,在这一点上我还是做了努力的(如情节的铺垫,包括写结尾时采用的“视角”变化)。
2.“用一宗特殊事件来表现进城青年的幻灭适合吗?”——这个事件当然表现了一个进城青年的幻灭,但肯定不止这个。其实对要表达什么主题我是不在意的,我的重心放在对形象的塑造上,写这么三个人物,至于读者会得出什么结论,可能就各有看法了。
而不是“命运真是无常,个人的意志真是无奈啊!”
——命运无常,是有这么点意思在里边吧。假如高旦阳这时候坐在牢里,他心里念叨的肯定是”命运真是无常啊”。至于“事件之下没有普遍和广泛的存在体验、命运的绝对性做支撑”这个,我理解你的意思可能是说:并不是每一个进城青年都会去杀人的,这不过是个偶然的杀人事件,所以它不值一提。但我从你的话里还是感觉出,如果不是因为“杀人”这个结局,这个作品还是存在一些“普遍和广泛”的存在体验的。我对进城青年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自己就是其中一员,还有大量的同学、亲人(其中很多是农民工),为什么这样一个故事会震撼我,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我对这个人群的了解,有一种切肤之痛。在这个作品里,高旦阳算不上是真正的“进城青年”,真正的那位是高建军,他进城后,没有背景,在工作上很拼命,为人也很仗义厚道,但在公司受“老刘”那种有后台的人排挤,性欲的解决只能靠找鸡,而且喜欢找“学生妹”,他是虚荣的,爱在朋友面前摆阔,爱面子,天天给有钱人加油肯定有心理落差,作为受歧视的打工仔,临到自己消费的时候爱摆架子、装有钱人,这决定了他在妓女面前不可能妥协,受到暴力对待或蔑视的时候会冲动,会买刀子,会嚷着要杀人,但最后他没杀,杀人的是高旦阳,这是为了避免落入俗套吧(在真实的事件里,是两人一块杀的)。所以,将目光放在高旦阳身上,说他没有“普遍和广泛的存在体验、命运的绝对性做支撑”我并不认同,他不过是代高建军杀人而已。尽管杀人事件里高建军是决定性的,但老毛作为另一种类型的打工仔,他推动了事件的发展。他以骗人来满足虚荣心,趁高建军“大方”的时候不断引诱高建军去找妓女,心怀不满时发泄在妓女身上,这样的人不会去杀人,但他与高建军的组合(打工仔的组合),酿成了杀人事件。农村出来的打工仔在这个社会上所承受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身为其中的一员,或者说身在其中,确实很想说点什么,写这个小说,算是一种方式吧。
再次谢谢各位的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流浪汉

Rank: 7Rank: 7Rank: 7

23#
发表于 2011-7-26 16:02:01 |只看该作者
我前一段回复针对的是生铁的理解,即他提出的“进城青年的希望幻灭”这一点,包括我说的“命运真是无常,个人的意志真是无奈啊!”这句,都是对应生铁从作品里体味到的“幻灭”意象。“幻灭”是生铁的领悟,不是我的。我在三次回复里都没有表达自己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只是在写作意识方面发表观点而已。读了男男上面的回复,我仍然确信自己的回复有切中问题的重点。但就像我签名档里写的,我并不是没意识到自己表达的或许是偏见,只不过偏见也有价值。回到男男的作品,这不是“冲突事件”和“平淡事件”哪个方式更俗套的问题,我也不认为现在这样的结尾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看来不自然。只是,这个结尾,对于前半篇建立的作品意象,是一个擢升作用,还是一个矮俗化作用,对小说的质有贡献,还是有损害,是这个问题。事件材料本身绝无问题,杀人误杀都可以写,描写戏剧冲突或平凡琐碎都能出佳作,只是作者如何消化和提炼事件材料,叙事小说发展至今天在此方面已经到达一个相当的高度,站在当今的视野,这篇小说的形式乏美可陈。我就得罪说句,作者被这则现实事件震撼到,反映了作者在世俗阅历方面的苍白,只有当作者对这类事件经历或听闻得多了,思考和感受面足够广和深了,才有可能捕捉到作为材料的事件背后的“美”,而这可能是关键的打通现实和艺术之间的“悟”力。如果我是一个纯粹的评论家,这样说可能更有说服力。但我是作者的话,往往使人疑心我要把自己的审美主张强加给别人。所以我在盘算如何从这场讨论中抽身,哈哈,对于自己观点的坚持使我欲罢不能,但这未必是出于对本篇作品或男男的关心,在此自白一番以减少心里愧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4#
发表于 2011-7-26 18:25:54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凡是涉及现实题材的,都容易引发更多探讨。或许小说的效果已达到。初读对描写内容有异议,但这两天感到旦阳的形象还在脑子里。人物塑造值得研究。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流浪汉

Rank: 7Rank: 7Rank: 7

25#
发表于 2011-7-27 01:31:46 |只看该作者
真是言多必失,回了上面一段后,又觉得未必妥当。关于这个小说结尾,因为是一宗特殊事件,很难避免争论。它好不好,“杀人者和被杀者并不是原本冲突的双方”这种意外,里面包含的荒诞并不比我们轻敲键盘后看着汉字出现在屏幕上——即寻常事物里——更多。关键是作者如何从一切事物中领悟和发现诗性,而不是选择了什么写作材料。作者从材料中的洞察,才体现作者的艺术创造力。现实只是客体世界在作者意识中的映射,所以创造其实就是作者观察、感受、发现和理解事物的方式。也就是我前面回帖里说的“悟”。而现在小说这样结尾——短篇小说的结尾非常重要——我不认为它已体现作者对事件材料乃至世界的独特的发现力和创造性。作者为这则新闻材料所“震惊”,这一“震惊”其实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层面,它甚至是流俗的。它也兜不住整篇小说的意象,甚至因过于粗糙而糟蹋了前半篇的精致。至于这篇的情节的现实合理性其实不须讨论,就算没新闻事件做背景它也是合理的。但小说里描写的事件具备现实的合理性,不代表它出现在作品的世界里也具有合理性。现实中的合理性是关于物理学和心理学等的;小说中的合理性是关于美学的。小说是以美学为镜映照客观现实,同时和客观现实世界有不同的法则。比如,现实世界的时间是不会停歇的,高旦阳杀人后事态仍会继续发展;同样,在他来到城市前,事态往回有无穷的追溯。但作者只写他进城到杀人的这一段,既没写到他坐牢,也没断在他召妓起冲突前,也没写他进城前的生活——这一取舍本身就是(作者的)美学法则在起作用。作者的意图是讲述一则完整的“进城杀人”故事。从此时开始,作品世界的法则就与现实世界的法则分离了。现实世界从不会围绕某人某事转,杀人也并不比别的事情更重要,更使人震撼。但作者竭力要表现这一事件的重要和震撼,其结果是损害了作品其余篇幅中呈现的作品世界的层次丰富、精致细腻的趣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

好友

1673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6#
发表于 2011-7-27 15:18:21 |只看该作者
阿穗的分析也很耐看,而且成长的速度真的是很快呀,我还记得你刚来黑蓝时贴的几篇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27#
发表于 2011-8-20 23:32:07 |只看该作者
【特邀访谈】
对江冬的7个提问——关于江冬小说《凶手》的访谈
提问:asui1003
回答:江冬

Q1:我是2010年来黑蓝的,错过了你在论坛的活跃期,也一直没机会和你直接交流。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读了你的《“给妈妈打电话”》,这篇是我在你的《对岸》前读过的惟一的你的作品。所以我的提问肯定不具备对你的概括性视野和针对性。从你最近几篇作品看来,感觉你有了转变,包括题材和意识两方面,似乎有新的想法和尝试,能谈谈你对自己现在的写作状态或阶段的看法吗?

答:首先非常感谢你的提问,我读过你所有的问题后再来答的,现在能这么认真和负责任地谈小说的人真的很少,这次你又费这么大的精力来提问,很感动。你提到的《“给妈妈打电话”》是我大四时候的作品,隔现在已经四年了。那时侯刚写小说,对小说的意识是模糊的,很单纯地去表达一种情感。现在对小说的理解深了一些,但还是没有完全明确要写什么样的作品,暂时并不想专一地在某个方向上发展。我最近的几个小说,从《对岸》到《凶手》,每一个都有一种风格,题材差别也大。现在还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希望尝试一些陌生的题材和写法,锻炼自己的能力。  
  
Q2:出于好奇,想知道你对待自己的短篇写作有没一种“组曲意识”?比如像《都柏林人》,每篇既是独立的,但合在一起又共同构筑出一幅更深远的意境。

答:这个倒是没有。我觉得只有大作家才有这样的意识和抱负吧。这样的作家看得远,而且写短篇跟玩一样,我没这样的能力,好不容易憋出一个,想不了那么远。  
  

Q3:在文后跟帖里树泳提到你正有意识地在写作中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这意思是否说你正处在一个重新审视自我,并在写作中尝试新鲜的事物并重建创作语感的阶段?可以稍为谈一下你在写作意识方面的新领悟吗?

答:前面已经说到,确实是在尝试。关于写作意识方面的领悟,真有点不可言传的味道。一个写作者在生活与阅读中一点点地体悟,很细微,难以表达。总的来说,我觉得写作就是一个不断“养气”的过程。气,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场吧。一个作者的气场,你看不见,说不清,只能够感受。读好书,生活体验,不断地练笔,这些都是养气之道。有了浩大纯正之气,写出好作品就不难了。所以写作不在一词一句,一朝一夕。

  
Q4:针对现实题材小说,我觉得叙述语言和叙述内容(事件情节)只有和小说的内核在气质上统一起来时,这一和谐才是美的本质。我所说的小说内核,是指你对意识对象——比如作为作品素材的事件和其中人物的性格、欲望、处境等等——的某种“感悟”。这一“感悟”会在作品中映射出你个人的美学,鲜明而独特的,类似于你的意识客体、你对存在和世界的思考和体验在你脑中形成的一幅抽象或印象化的图景。说回这篇《凶手》,我始终认为“寻衅误杀”的结尾出卖了你的这篇小说,使它的容量从一个相对开放的“世界”坠下成一桩相对封闭的“经历”。对此你有何不同针对性的见解呢?

答:在这点上你想得比我深。我写的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展现这么一个事件,力求准确和真实(在自己经验范围之内的)——就像练习书法时摹写薄纸下的字。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再写某个真实事件,肯定就会在材料的取舍上考虑得更多一些,让小说更有自己的气质——就是你所说的“内核”。

  
Q5:读你文后的回帖,你似乎是首先被这桩新闻事件的“荒诞”和“精彩”所吸引,再产生动笔去表现的念头的。但恰恰是这一点使我不满,因为从作品看来,你对这桩事件材料缺少独特和深刻的“发现”。甚至你眼光的落点显得有点俗套了。你对此有何不同针对性的见解?

答:对这个,我要说的和上一个差不多。阅历与写作上的双重幼稚导致了这个小说的肤浅。但它还是令我欣慰的一个作品,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达到的一些目的还是达到了。

  
Q6:提一处细节,在这篇《凶手》里你借用了一则“中国人民很行”的笑料,我对此比较敏感,因为这是一则在网上传滥了的笑料,无论这里是否出于你的匠心安排,但对于在公众语境中泛滥了的东西,作者不是该努力避开吗?这种素材的质地往往很杂,无论怎样深思熟虑,都预测不到它会带给读者怎样的印象,而这一印象可能是和整篇小说的语境不协调的。虽然这不是个重要问题,但我既遇到过也思考过,在此也想请教一下你的观点。

答:这个笑料是出自老毛之口。他没有过他所说的经历,是对高旦阳说谎吹嘘,想借此抬高自己。他从与高的谈话中得知了高是个理想的吹牛对象。用传滥了的笑料,一是让读者一眼看出那是谎言,二是表现老毛的脸皮厚,高旦阳的无知、单纯、轻信等。我觉得这个是没问题的。

  
Q7:在《“给妈妈打电话”》里我读到一种虚无混沌、涉世未深的茫然和困惑,环境和人物状态在你的语感中被呈现得层次丰富且细腻,整篇的气质很协调,水准甚至似凌驾在这篇《凶手》之上。在《凶手》里,你对于还原一个世界已显得力不从心,说你在小说里套用了一个世俗观念里的“社会”似更贴切;但在《“给妈妈打电话”》里,你的叙述对象之后往往藏着丰富的可被读者意会的内容,这些你是通过描写的落点和角度轻重的选择,以及情绪的控制等手段去把握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之见。在我看来这种情况是由于你对《凶手》里的“社会”不如对《“给妈妈打电话”》里的“环境”有那么多切身的经验和感受而导致的。所以我想问问,当你在写作中的观察对象更多地从内心转向到更广阔的外界时,你会不会有一种从头开始的感觉?

答:是的,对《凶手》里的“社会”不如对《“给妈妈打电话”》里的“环境”有那么多切身的经验和感受。当“写作中的观察对象更多地从内心转向到更广阔的外界时”这句我并不认同。我的写作一直在关注和表现自己的内心,《凶手》中的高旦阳就是自己内心的一个影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28#
发表于 2011-8-20 23:43:05 |只看该作者
asui1003的问题提得真好啊,忍不住上来赞一下~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好友

2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9#
发表于 2011-8-26 15:15:02 |只看该作者
感谢lz精心创作。看了原文和后面评论,忍不住说一下感想。

一 对于作者。写作这篇的缘起是看到一则新闻所受触动。这也是评论里被逼问结尾没有给文章增色时,作者坚持为这结尾说话的理由。我想这篇的结尾之前部分给读者带来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已经不期待确切杀死谁,(就算凶手不是满心怒气的那一个,就算死的是一个陌生人)。是文章写得超出了叙述一则新闻的需要。这就好像搂草打兔子,是个意外,但是兔子很大还有肉,没有人想把兔子扔了死抓这本来目的的草了。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

二 作为读者,前面几段我读得很慢,不是因为不好读,而是心里非常难受,对这个张不开嘴的小孩很同情。我想这里写得真好,让读者同情角色的弱点和缺点。
后来有一个用心也很好,就是高旦阳幻想自己闯一片天地,幻想里刚刚还让自己很感激的老毛是“小角色,不值一提”,还有对KTV的迎宾,幻想人家看自己一眼,将来成了事一定会来找她,还有ATM外等他们取钱的时候的幻想,都透出高旦阳的自私狭隘。说狭隘可能不合适,但是这自私让人蔑视,与之前调动起了的同情和在一起,这样的阅读真是享受。

我也不满意结尾。我想,如果最后高旦阳痛得失去理智,摸出刀胡乱捅过去,却刺歪到地上,那陌生人吓得怪叫一声,高旦阳哇地吐了他一裤子。然后那人就跑了。这三个醉汉在秽物里呼呼大睡直到被扫街的笤帚声音吵醒。这样会不会比较对得起文章之前的部分?

因为我比较喜欢“其实什么都没有”的结尾。指手画脚不礼貌,请原谅。
还有,阿穗说的,对我也很有启发,谢谢。
[url=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028486580/abd54ad9/10.pn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028486580/abd54ad9/10.pn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1

主题

4

好友

378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30#
发表于 2011-8-29 10:39:15 |只看该作者
ansi1933 发表于 2011-8-26 15:15
感谢lz精心创作。看了原文和后面评论,忍不住说一下感想。

一 对于作者。写作这篇的缘起是看到一则新闻所 ...

谢谢,看明白你的意思了,有收获。你说的那个结尾真的比现在这个好,不过不想改动了,在以后的作品中提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13:5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