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最初读这个小说时,我想评论的是它描写的准确性。但读到最后,我为它所铺垫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感到欣慰。
读到小说五分之四的时候,我蛮以为小说要失控,流于浅薄、刻板的人物刻画。但结尾时——从丈夫骑车去田间找奶奶开始,人物的关系以及因此造成的真实感,却非常丰富了起来。
实际上,我觉得这个结尾的好,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这个小说。这个小说的开头非常丰满,正如X自己曾用过这样的一个形容:“叙述者对自我的观测”。这个特征也适合这篇小说。作者作为关注和描述者,他像一个镜头,在拍摄这一切。彷佛他还唯恐自己不够像镜头那样冷静。而事实是做到了。
开头没有问题,而小说显得有些过长的中段,使我有种“心电图突然变成直线,但我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继续跳动起来”的急迫和压抑。
而结尾时,心跳继续开始了,并且相当稳定。
这是我从最宏观地角度去看这个小说产生的直觉。细节不多谈了,但也可举两个例子:
1、类似于诸多下面这样的描写,也非常到位——
这一次它目睹了整个过程,它盘在地上扭过头来,看着她把小猫们一只一只逮进袋子中。它还保存着那么一点儿好奇心,总比完全不管不问不感兴趣要正常。或许它显得如此泰然自若是出于它敏锐得可怕的直觉,它知道老人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但这绝不可能。它只是出于单纯的好奇而已。
“或许……但这绝不可能”。这体现的是作者的揣度,而这种揣度也就有了怜悯的风度。使读者生出“人且如此,况猫乎”的感慨。
2、猫的描写,真实度超过人物的——但并不是说人物的描写是坏的,只是说猫的描写更好一点。我对有些部分“奶奶”的心理活动,捏了把汗。
3、“对,她立刻想到要撕下一页日历,日历就挂在老伴遗照的左下方。”
这显然是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这样的偶来之笔,正如同一个非职业演员变成为一个职业演员。但又一想,似乎又略有些“工”了。
几个角色的关系的交织很有意思。我认为小说彰显了“女性”在这个世界的主宰性。甚至母猫也是女性。女性的权力。男性的位置。老伴已经死去了。而儿子、孙子这些男性都是被呵护的对象。甚至构不成斗争。
人写小说,实际上最终仍是写人类的困境——这是个有点俗甚至庸俗的真理。读此篇时我联想起顾湘的《小猫》。这个比较挺有趣。在她的那篇中,人类的处境是被浪漫化的,与此篇是不同的,人物被绑在现实的木桩上。想想很有意思。
写以上的感受时,刻意未读别人的回帖。先谈到这些。我的反应能力很慢。如待我想清楚了,恐怕又要两个月。所以先谈到这些能梳理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