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1-3
- 在线时间
- 912 小时
- 威望
- 6372 点
- 金钱
- 5944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2123
- 精华
- 11
- 积分
- 11120
- UID
- 34
  
|
看完了。本来想明天跟帖,但明天可能没空。
我觉得写得很好啊。
我看了所有跟帖,我觉得这小说达到你很多的目标:“有中文气质的而且自然不做作的文字”、“创造出一个不同于我的气质的人物”、“努力将自己和故事拉开距离”、“用一种旧体小说风格,写一个现代的对人物的关注”。惟有“使句子简短,最起码使句子当中的意思群不要那么集中”不是很吻合,但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啊,句子长短,因情而定了。
另外你又问:“这里我在细节上一直想知道,怎么才能真实——在细节上不断加进一些旁边的东西,围绕在中心叙述周围,与它不相关,这样对不对?我不清楚。这样模仿生活感觉是不是太盲目了?”我觉得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细节很好。有耐心,也有沉着的个性。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在“研究”生活;或者反过来说:艺术以“模仿生活”的方式使生活复现,但事实上从此以后人们会以艺术揭示的生活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思考生活以及去生活,实际上从此生活开始模仿艺术;这都得益于最初艺术对生活的“研究”或者可以低微地说“模仿”,就看怎么模仿了。
倒是“这一叫喊挺悲哀的”其实是不必附加的。现在小说里所有文字呈现出的它们本身的样子,就最好,不要去附加悲哀或幸福。都没有,也或者都有,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呈现。
从你听闻几位朋友的跟帖之后就很“易毁”、动辄“这个小说是失败的”、“以后再也不这么写了”,感觉你(可能仅仅是对交流)还是有点紧张。对交流紧张不是什么事,甚至也不是什么坏事。其实我觉得,你的易毁也不是他们提出自己看法之后所想看到的。朋友们的意见有时重要有时也不重要,不管重要不重要,作为作者,都可以尝试更平常心一点地来听、想,或交流和不交流。总之不必易毁。
shep的回帖作为方法是我自己也在思考和行动的,但如果作为小说写作的一个规律,我不全部认同。我认为短篇小说有其独立的文体艺术价值(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独特观点)。也就是说,我赞成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是两种文体的说法,差别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可以类似于“诗歌和小说”、“油画和版画”来推想。不必在这里说短篇小说怎样怎样长篇小说怎样怎样,直接跟这里相关的话是:短篇小说写得好,同样是了不起甚至是伟大的小说家;短篇小说在独立的艺术价值上并不低长篇小说一筹。
但是,“从短篇小说走向长篇小说”作为继续打开(或称之为改变)自己的小说世界的“方法”,相信是每个具有写作野心的人的常规道路。爱艺术,有野心。那就慢慢练咯。
生铁说的则更符合各个具体的作者的现实情况,更能让人安心地面对自身。虽然我想他帖子里说的“现实主义”可能是另外一个词。因为我觉得我们都是现实主义……幻象,也是现实的一部分;我是不是其实完全没有理解这些“主义”而借题胡扯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魏氓的小说,也就是说,她的小说我就才看了这一个,这也是我这个跟帖的背景。所以,我虽然理解陈树泳和死因里所说的“审美疲劳”,但生铁说的更合理些:“不要期望一个作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如果他有,那也意味着他本人在这段时间内是急迫的。”同时,就我个人来说,像这篇小说这样的质地(不独指文风之类),我是能承受重复接受的。
魏氓有段话很可贵,这一体会句子的方法,也是黑蓝很多人都曾经或仍旧重视的:“句子方面,我现在确实没有除了‘内心效果’之外的其他标准。如果在‘内心需要’的基础上改动,我就没有叙述快感了。您比如说这句吧:‘不过倘若你真的强迫自己留意有几回’,这句话首先出来,我接住它。如果为了严整,把它改的很标准稳定,我就丧失了原来的感觉。我就讨厌这个句子了。是这样。别人给的标准我不想直接就要了。在这方面我自己的分析就是,我还太混沌,我想等着文章自己按照某种规律发生变化,明朗或者其他。我不敢急于定型。这也跟写作者将要大批量关注、并描写的题材有关系。也还是得等,不断分析已经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够分辨清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