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4-27
- 在线时间
- 1989 小时
- 威望
- 20464 点
- 金钱
- 49206 点
- 注册时间
- 2008-10-28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4286
- 精华
- 2
- 积分
- 11797
- UID
- 21847
  
|
魏虻的语言密度很大,这也是造成阅读困难的原因之一。在这个娱乐过分发达的时代,我常想的一件事就是独立文学所应具备的素质有时需要强化,魏虻的小说有种强化某些因素的特定。通过作品,也能看到作者的形象。在魏虻的小说中,我常读到这种强烈的想法,则是一个作者对写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尤其是后者。相对于构造精巧而精神乏味的作品,我更喜欢魏虻这种有点不修边幅但充满活力的小说。但最好的作品在形式和性质上都需要精心安排,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用功。
魏虻在写作中能同时看到一堆信息,并迫切地要将它们同时表达出来,在魏虻以前的小说中,即使是《雪夜望海》,我读到的更多是作者一种喷薄而出的写作冲动,这一篇,已经很明显地显示出作者对小说、对写作的掌控力了。它所流露出的是一种适合而止的从容和自信。
对于魏虻小说出现的形容词我能适应,并不觉得是一个省事粗糙的做法。对工于场景、注重留白的小说来讲,魏虻在小说中所写的,会让人感到不满。但写作并非只有海明威或者塞林格那一风格和路数,或者是格里耶等追求呈现场景,让场景本身说明写作的核心。魏虻的小说所受的营养,可能更多的是来自古典作品,甚至是类似戏剧,内心独白比场景更加成为重点。是一种对生活对事物理解进行概述的欲望,而不是对生活和事物进行展示的欲望。用展示的方式看魏虻的小说,会很难让人接受。形容词,或者大词,要在作品中显得有分量,需要作者说话有分量,撑得起来,我觉得魏虻的小说撑得起这些词。读这个小说,艰难在于要把形容词转换成形象,难以跟上作者的叙述速度。而对展现场景的小说,看到什么即是什么,再由读者自主展开想象。这是两种接受方式,并不是小说本身的问题。而形容词在她的作品中,由于作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扎实,使她选用的词能在统一的语境中出现,不会显得突兀或者油腻。我觉得这篇在语言方面做得很好,语言更硬,更沉着有力。概况能力强所产生的写作自信,即使把多个场景的描述置于一个句子中,依然能很好地将感受统一起来做到准确的收尾。许多地方写得很精彩,尤其是第三第四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