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3-9-4 11:14 编辑
“哦对,竟然忘记了最大的反对力量是来自学校”多么自然的假装忘记!!
“医术可说是响当当的,”
很好!是主人公的语言而不是作者的语言。而且用在这里就是那么贴切。
“儿子俨然成了鸟类专家,有时连我也辨认不清的鸟种,都还要由他来纠正。”
这事确实发生在我身边。我儿子对恐龙的年代、形象、名字甚至脚趾的细节了如指掌,有一次纠正了我单位杂志中的一个错误。
“而光凭一双眼睛注视着这纷扰的世界也越发令我感到疲惫,像是一束光被一面穿不透的墙一次次折返回来,而在早先,那面墙还是可以透光的玻璃。”
这才叫恰当的比喻。
“最像我的大概正是他说话的时候,他几乎从来不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我也是……前段在美国很多人还批评我这点来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光是深藏的自卑,也是我觉得不习惯或者没必要。我老婆尽可能善意地说,这也许是我天才的地方。我说这些,是觉得,小说足够细腻。
“有森把望远镜挺费劲地从脖子上摘下来。不知为什么,我当时竟会觉得望远镜的分量很沉,他一只手恐怕拿不住,可看他瞌睡的样子又实在不忍心再“教训”他好好拿给我,遂一声不吭地几乎是很不客气地从他手里把望远镜夺了过来。”
太细腻了……你是怎么体会到有孩子的父亲的想法的?
“那你是怎么到了这个公园里工作的呢?是在里昂念书的大学生?你老家是在哪里?父母在国内还是国外?你结婚了吗?我掂量着这些话,同时打量着小伙子的长相(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脸上的络腮胡茬),他带着个红色的鸭舌帽,身上的制服也是红色的,背后有公园名称的缩写。”
精彩!
至少在那个晚上,我不会想到我后来又再次乘坐了那艘游船。
这句无可替代,技术上也没有错误。但不知怎么,我不喜欢这句。它好像起不到勾引读者的作用,并且我以前似乎见过类似的句子。
“但外国人说任叔叔是拿动物做实验。”有森说。
从这里往上的一段太牛了。对孩子与家长的把握都特别准,对话自然。
“有森回头看了下我们正讨论的东西,不过还是电脑更吸引他。”
“远景里发生的暴力看上去软绵绵的,像慢动作。”
处处是这种……单挑出来看似乎没什么,但放在小说里就是这样因精准导致精彩的描写。
小说里不得不涉及到的植物、动物学野外研究的细节,都很真实。那些脖子像丛林的野鹅,密密麻麻的蝴蝶,秃鹫,异乡情调,从皮里自己走出来的刺猬……哪儿来的这些新奇的知识?
渡船11点最后一班,这个感觉有点不切实际。
任璞这个角色塑造得相当成功。他的讨厌、并且恰恰你又奈何不得他而使这种讨厌被放大了。
故事的后半程,从任璞也被叫上船起,我有点保留的看法。因为是第一次看,可能还没有完全看懂。这种质疑一直到结尾。结尾的意蕴,如果从鱼联想到人,我还有一点短路。需要再想想。
感觉这个小说是不有对通俗化、情节化的尝试——这只是初次读的臆断了。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