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不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人面鱼

[复制链接]

64

主题

4

好友

10000

积分

中级会员

冒失鬼

Rank: 6Rank: 6

恋爱渣滓

21#
发表于 2013-9-3 09:31: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不有 于 2013-9-3 10:02 编辑
Juneau 发表于 2013-9-3 00:52
回不有、西维:关于第一个问题是我自己读得不够仔细,应该是人为,但如果是人为的话,又涉及到另一个悖论 ...


不是无聊。是发现噪点哈。可以用变态解释任璞的行为…但,一来是这解释太“便宜”,二来是这里是否真的需要一个解释。我现在好像明白了,就是这段的描写之所以让人想到需要一个解释,其实就是它写得还不够合理,前面还缺少很多的铺垫让人信服任璞足以做出这样的行为。所以这个扔石头的行为来得很突然,似乎是强迫读者接受一个设定。这就给读者感觉不自然了。大概是这样吧。也许还是把这件事写成是“我”的主观臆断,更合理些。“我”的心理也就更阴暗了…

点评

生铁  这个不成为问题。第一,是主人公臆测石头是任璞砍的。二来,任璞为什么在这个小事上格外恨主人公也很好解释。就不展开了。  发表于 2013-9-4 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2

好友

3189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不吐槽会死患者 女王大人勋章 功勋版主

22#
发表于 2013-9-3 10:27: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维 于 2013-9-3 10:44 编辑

有个问题。
“我”的心理为什么会那么阴暗。
是他的思维模式造成他的倾斜?还是别的。用“设定”来设定,好么?
一个小说如果陷入无穷尽的推理,是读者太聪明,还是作者不小心让读者变得更挑剔?
这是个完整的故事。不是片段,也不是一些碎片的组合。故事更容易滑入“推理”。在故事里,缺口不小心就变成了漏洞。
如果写成“我”的主观臆断。需要调整的,或许又不仅仅是此处了。。。

点评

生铁  我觉得缺口是主人公要把任璞推水里。在游船上做这个事,不是很合理,除非他真的疯了,或者那个环境使他真的有了幻觉。当然这也是可能的。  发表于 2013-9-4 1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23#
发表于 2013-9-3 12:19:31 |只看该作者
这种状态下的人失去了真实和普遍性 让小说有点发虚和容易被摧毁的感觉 几处细节都不错(但也仅停留在氛围上 缺少更进一步的深入) 整体悬而未决——不是开放式和可供回味的“未决” 而是可能不有自己都还没整明白一些东西吧?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4

好友

10000

积分

中级会员

冒失鬼

Rank: 6Rank: 6

恋爱渣滓

24#
发表于 2013-9-3 15:23:44 |只看该作者
接陈鱼的话。本意还是想做出“点到为止”的效果,停留在惊悚和焦虑的神经质式的氛围里。但你说“仅停留在氛围、缺少进一步深入”,让我怀疑连这一步都没做好。但如果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一点儿恐怖和幽暗的心思(如果非得有个概括式的理解,大概就是针对暴力的或是针对生存斗争的恐惧心),我想这个尝试还能保留一点儿它的意义。

点评

西维  我期待更惊悚的。这里没人好这口。写吧写吧写吧!!!  发表于 2013-9-4 13:46
生铁  这个很有意义,哪怕只是为了好玩。有人不喜欢这个小说,但这样的尝试我觉得很需要。没有什么不必要的。还是那句话,哪怕为了有趣、好玩。我觉得你还能写出更惊悚的。其实你上一个小说,已经再向这个区域倾斜了  发表于 2013-9-4 1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5#
发表于 2013-9-3 15:37:21 |只看该作者
在人物心理阴暗和臆测以及不知臆测是否属实的悬疑感上,让我想起科塔萨尔的早期短篇。

点评

不有  看过《游戏的终结》~  发表于 2013-9-3 17:03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6#
发表于 2013-9-3 15:50: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9-3 15:51 编辑

我倒不觉得有“不真实不普遍”的问题,阴暗和恶也是很普遍的真实,通常处在克制下而已。

确实是很难说清的事情,通常对阴暗的注视伴随着注视者的阴暗,比如“我”对“任璞”行为的敏感和猜测——整个这种东西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孩子”就不会明白为什么“我”会对任叔叔的行为一惊一咋。

有几处细节很到——氛围很好,我不看重氛围,但是感觉好。

整体上的欠缺我会觉得有几个地方过于刻意了。有时候细节处理就是这样,不刻意,怕看不出来。刻意了,就过一点。有些地方确如西维所说,不明白不清晰更好。
包括最后的把鱼的争夺点明为人,我都会以为过了。写成这样,都看得出来。

点评

生铁  不常写情节推动作品的作者,或许在一开始,会容易有一些刻意。因为他们追求精确。但这个很快就能修正。  发表于 2013-9-4 11:27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1

好友

3920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27#
发表于 2013-9-3 21:44:30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挺好看的。
有个疑问,是什么样的念头促使你写这个小说?总有那么一瞬间突然想写生活里的一个真实意象,对吧?

点评

不有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是自己内心里的阴暗面…借用三岛的一句话“任何阴郁的认识里,也会隐藏着足以使认识者陶醉的东西”  发表于 2013-9-4 10:41
在一支夜歌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8#
发表于 2013-9-4 10:34: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3-9-4 11:14 编辑

“哦对,竟然忘记了最大的反对力量是来自学校”多么自然的假装忘记!!  



“医术可说是响当当的,”
很好!是主人公的语言而不是作者的语言。而且用在这里就是那么贴切。


“儿子俨然成了鸟类专家,有时连我也辨认不清的鸟种,都还要由他来纠正。”
这事确实发生在我身边。我儿子对恐龙的年代、形象、名字甚至脚趾的细节了如指掌,有一次纠正了我单位杂志中的一个错误。



“而光凭一双眼睛注视着这纷扰的世界也越发令我感到疲惫,像是一束光被一面穿不透的墙一次次折返回来,而在早先,那面墙还是可以透光的玻璃。”
这才叫恰当的比喻。

“最像我的大概正是他说话的时候,他几乎从来不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我也是……前段在美国很多人还批评我这点来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光是深藏的自卑,也是我觉得不习惯或者没必要。我老婆尽可能善意地说,这也许是我天才的地方。我说这些,是觉得,小说足够细腻。


“有森把望远镜挺费劲地从脖子上摘下来。不知为什么,我当时竟会觉得望远镜的分量很沉,他一只手恐怕拿不住,可看他瞌睡的样子又实在不忍心再“教训”他好好拿给我,遂一声不吭地几乎是很不客气地从他手里把望远镜夺了过来。”
太细腻了……你是怎么体会到有孩子的父亲的想法的?


“那你是怎么到了这个公园里工作的呢?是在里昂念书的大学生?你老家是在哪里?父母在国内还是国外?你结婚了吗?我掂量着这些话,同时打量着小伙子的长相(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脸上的络腮胡茬),他带着个红色的鸭舌帽,身上的制服也是红色的,背后有公园名称的缩写。”
精彩!

至少在那个晚上,我不会想到我后来又再次乘坐了那艘游船。
这句无可替代,技术上也没有错误。但不知怎么,我不喜欢这句。它好像起不到勾引读者的作用,并且我以前似乎见过类似的句子。

“但外国人说任叔叔是拿动物做实验。”有森说。
从这里往上的一段太牛了。对孩子与家长的把握都特别准,对话自然。


“有森回头看了下我们正讨论的东西,不过还是电脑更吸引他。”
“远景里发生的暴力看上去软绵绵的,像慢动作。”
处处是这种……单挑出来看似乎没什么,但放在小说里就是这样因精准导致精彩的描写。

小说里不得不涉及到的植物、动物学野外研究的细节,都很真实。那些脖子像丛林的野鹅,密密麻麻的蝴蝶,秃鹫,异乡情调,从皮里自己走出来的刺猬……哪儿来的这些新奇的知识?

渡船11点最后一班,这个感觉有点不切实际。

任璞这个角色塑造得相当成功。他的讨厌、并且恰恰你又奈何不得他而使这种讨厌被放大了。


故事的后半程,从任璞也被叫上船起,我有点保留的看法。因为是第一次看,可能还没有完全看懂。这种质疑一直到结尾。结尾的意蕴,如果从鱼联想到人,我还有一点短路。需要再想想。

感觉这个小说是不有对通俗化、情节化的尝试——这只是初次读的臆断了。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点评

镇州大萝卜  我有看着对方眼睛说话的习惯。但是有时候我会闪避,尤其在面对孩子时——很多时候成人会掩盖掉真实想法,给孩子一个更乐观更光明的解释,倒不是为了自己,是保护心理。久之孩子就有了不看着人说话的习惯。  发表于 2013-9-4 14:17
镇州大萝卜  点评得都很好。望远镜那一段,我也有同感,只不过通常在我伸手去拿孩子的东西之前,就已经反应过来:我不该这样做。所以没有行为,但是瞬间心理,尤其是在旅途中,烦琐事情多自己疲劳时,很容易那样。  发表于 2013-9-4 14:07
卫康  我说话也基本不看人的眼睛,也许是中国人的特性吧  发表于 2013-9-4 12:41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9#
发表于 2013-9-4 11:34:08 |只看该作者
单独再补充一下。就是整个小说对人内心深处的阴郁的展现,是完美的。

你看,从地点上,里昂,一个平和美丽阳光明媚——并且是足够安全的地方,作者选择在这里展现人内心的虚弱的阴暗。
从人物上,只有3个人物(孩子的妈妈不算)。多么干脆。儿子的象征性很强(不一定是作者本意,但这里恰恰是一种高明)。他代表光明、纯真、需要保护,很像我们想要回避和掩盖自己内心阴暗的一种念头的实体化。
任璞,他讨厌、危险、自大而难以摆脱。这衬托的不是任璞多么可恶,而是人类普遍对自身阴暗面的盲点。主人公和我们一样,很少看到自己的不是,自己的阴暗。他只关注别人(任璞)。

这不是我的过度解读,而是我对这个小说感受到的共鸣。至于人物描写的准确性,我前面反复说过了,不再赘述。这真像一个有小孩的父亲所写的孩子。在观察的精准性上,我由衷地佩服不有。

对于后半部分的情节——鱼没有显形,这自然是无比正确的。但后面的部分如何再稳定合理一些,我觉得在我重读之后,也许还能说点什么。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4

好友

10000

积分

中级会员

冒失鬼

Rank: 6Rank: 6

恋爱渣滓

30#
发表于 2013-9-4 13:30: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不有 于 2013-9-4 13:35 编辑

多谢生铁的长回复…有点儿一言难尽,一方面是一个小说能被这样拿来讨论,我感觉它已经大于作者了(可能已经超出了很多我原有的想法和预设)。另一方面,小说中对孩子的描写能得到一个真正的父亲认可(至少算是没有虚假得离谱?),就已经感觉很满足了。这篇写完,的确是感到摸到了一些类型文学(悬疑、惊悚)与纯文学之间的边界,以前没有过这方面的想法,也不会有这种体验。

点评

生铁  我的点评都很碎,所以显得多。完全是一种激动导致的。我对通俗的东西比较敏感,我一直有这种天生的倾向性。这篇超过我的预期。  发表于 2013-9-4 14: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01:1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