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不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橘子

[复制链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1#
发表于 2013-10-26 19:58:42 |只看该作者
“猛禽的近照令人震撼,如同从空中伸手抓鹰,与单凭肉眼的观感相比,不像真实,倒有几分像是梦魇。”美(鹰)真正来临的时候,已对美丧失了感觉的“我”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在“我”的视点里妻子才显现出处处的不完美,实际是“我”已失去了“人性”的美好,或对人性美好的体悟(如对妻子美好感悟的摸不着头脑),对身边应有的美不仅视而不见,反而处处见恶。美(鹰)高临并凌驾于尘世,在前半篇不断向上的过程中,即是对美的不断接近,虽然在不断地接近,但在真正临近时却又畏缩;后半篇的不断向下,一直到了地下(地铁),人性重力可谓坠到了底点,这时“橘子”及时地出现了,抹上了一丝温暖的余晖,提亮了全篇。

点评

柏仙妮  在点评时,我犹豫了一下,但想诉说自己观点的欲望超过‘怕引起误会’这个想法。呵呵,我想,大家认识这么久了,你应该也不至于对此做狭隘的理解。:)  发表于 2013-10-29 06:08
柏仙妮  我的表达不够准确,X所说的那种拼凑更应该是指各种意象间的,比如橘子的设计,比如鹰与橘子的关系。你这样的理解其实验证了那种拼凑。但是,我还是认为,不有在设计时,并没有进行这样的导向。呵呵。  发表于 2013-10-29 06:04
陈鱼  一个好的小说具有丰富的解读可能性^_^  发表于 2013-10-26 2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2#
发表于 2013-10-26 20:17:28 |只看该作者
我不觉得结尾有温暖感,即使有,也是属于他人的温暖。用里尔克的《自杀者之歌》里面的句子说,就是:它滋养别人,却让我难受。

失去跟他人的共情,即是孤单。

厌世其实不表现为可述说的情绪,只是失去感受。

点评

陈鱼  我觉得连“属于他人的温暖”也没有 这个结尾 是温暖的假象里各奔东西 想想杜聿明这么个单身汉 唉 还是叫你韩老师吧  发表于 2013-10-26 20:20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3#
发表于 2013-10-26 20:28:24 |只看该作者
镇州大萝卜 发表于 2013-10-26 20:17
我不觉得结尾有温暖感,即使有,也是属于他人的温暖。用里尔克的《自杀者之歌》里面的句子说,就是:它滋养 ...

嗯,各人的感点不一样吧。“温暖”是外在的,不由“我”出来,而是来自作者和作品本身,就像美也不会温暖一样。
还有,在这里,我还联想到了“橘子”的视觉效果……

点评

镇州大萝卜  不同的人读感不同是正常的。就像我写《芄兰之叶》时并不想写沮丧,但是有两位我很信任的读者从中读到沮丧。  发表于 2013-10-26 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4#
发表于 2013-10-26 20:32:11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连“属于他人的温暖”也没有 这个结尾 是温暖的假象里各奔东西 想想杜聿明这么个单身汉 唉 还是叫你韩老师吧  


属于他人的温暖还是有的。彼此在公汽上能交流读感,对于从芥川的小说里读到“人-性-美-好”的人是温暖的。——我不是说人性不美好,也不是说芥川不能体会人性美好。

称之为假象的话,那也是厌世者才会认为是假象。温暖中的人是会觉得温暖的。

不有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是不过,不剥夺属于他人的东西。因而愈发孤单。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25#
发表于 2013-10-26 20:35:31 |只看该作者
镇州大萝卜 发表于 2013-10-26 20:32
属于他人的温暖还是有的。彼此在公汽上能交流读感,对于从芥川的小说里读到“人-性-美-好”的人是温暖的 ...

不有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是不过,不剥夺属于他人的东西。因而愈发孤单。——说得好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26#
发表于 2013-10-26 21:41:17 |只看该作者
这种毫无阻碍的阅读代入,使得我不自觉的对这种具有普通意义的人生状态产生一种轻微的恐惧,以及本能抵触。

点评

陈鱼  毫无阻碍的阅读代入+1 你的不羁 你的温柔~  发表于 2013-10-26 21:52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27#
发表于 2013-10-26 21:53:38 |只看该作者
镇州大萝卜 发表于 2013-10-26 20:32
属于他人的温暖还是有的。彼此在公汽上能交流读感,对于从芥川的小说里读到“人-性-美-好”的人是温暖的 ...

我是说那个细节。你那句话,比不有要过~~我不敢解读细节,就是怕说的过程中有些东西会过,过于明晰也是过……但是有时候也得解读。我把这苦活留给别人干。

微妙的好处 自有人体会 这个只要是好读者 就不怕
版主活该干苦活 唉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4

好友

10000

积分

中级会员

冒失鬼

Rank: 6Rank: 6

恋爱渣滓

28#
发表于 2013-10-28 10:29:22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先自我揭发吧…
“妻子为什么叫杜聿生为“韩老师”?”
这个是神笔误……写到中途临时决定把姓“韩”改成姓“杜”,但因为是用word的替换,所以漏掉了两个“韩老师”…不过陈鱼的解释好强大!按照妻子那种唯唯诺诺的性格,大概就是真听错也不会问的吧,而另外两个人的不拘小节也算是为后面“文艺中年”的情节做铺垫么。。所以我想将错就错了。。或者改成发音上更相近的“路老师”“董老师”神马的…
这篇和上一篇“鱼”的小说写作时间上相隔不久,所以我自己比较难堪的是有些设置上的重复性,比如陈鱼也提到的,这篇主要人物的数量是三个(和上一篇一样),主要目的也是看某种动物,活动背景也是在一个既有人工(防火塔、游船)又有自然(山、湖)的环境里,又都是第一人称。表达的主题其实也是有些相近的,只不过这篇在写之前就希望它能简短一些,即“小说很短,也特别简单”
我开始想的主要是和《橘子》的并置会比较有意思,比如同样是想把橘子给自己至亲的人,“我”想给妻子而不得(午饭后只剩一个橘子,给了杜聿生);当谈起《橘子》这篇小说时同样也是在隧道中,在列车上,“我”的心情也同样压抑(但是否就真到了芥川描写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程度呢?我觉得还是有所保留);就算是相近的压抑心情,但芥川描写窗外的景色也是丝毫不令人喜悦的,“我”则在钻进地铁之前先享受了一天的好天气,但反过来,这种天气的“好”似乎更“于事无补”;以及,小姑娘和妻子两个形象的并置。可能有些刻意的成分,但确实最开始吸引我写这篇东西的动机~
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总记得以前听谁讲过,芥川龙之介的眼睛(或眼神)有些像鹰眼,每次看到他的照片也总忍不住这样想。所以感觉鹰的形象也算是一个很隐蔽的并置吧…毕竟他那篇小说的叙述者是“我”。所以芥川在这篇里也以动物的形象出场了…
大家的评论对这小说也是个提升,感觉又再次超出了我的预期……
有些不满的句子也列下吧,比如“但我又对芥川的小说能有多少理解呢?”这种“示弱”的句子,会不会有从读者那里讨取同情的嫌疑?
还有,“山下道路上各式车辆穿梭往来,登山客们提着手杖,脸上的表情都神采奕奕,衬托着今天的好天气。”真是太像学生们春游回来的游记作文语气了…………
再有,怪头男人对芥川小说的复述…我是写了好几回的,还是不太放心。其实写到这儿我真的已经对自己放低要求了,只求能讲完就行……

啰嗦了个长回复…希望没有把这个小说说死哈

点评

生铁  “但我对……”这一句确实太眼熟了,鲁迅海明威什么的都一起站出来。我也不自觉这么用过。  发表于 2013-11-21 15:43
陈鱼  不有有时候会注意一些很奇怪的点 跟他人一样拧巴^_^  发表于 2013-10-28 11: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4

好友

10000

积分

中级会员

冒失鬼

Rank: 6Rank: 6

恋爱渣滓

29#
发表于 2013-10-28 11:13: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不有 于 2013-10-28 11:16 编辑

再补充一个,就是人物的心理层面我其实不太想分析,或者说给一个断定的结果。也比较反感在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当然不排除个别情况……尤其又是第一人称的话),毕竟人物行为的解释空间会更大。所以这里的“我”既可以理解为厌世,也可以理解为“入世”,“入世”即是说“我”其实是想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关于世间事物的理解,但又因无从获得而引发挫败感,就处在这么一种上不来下不去的中间境地,虽不至于自我陶醉,但也是有点儿丑陋的。如果“我”是真正“厌世”的,反倒成为一个正面形象了,我觉得哈…从这个角度而不是人性的角度。。芥川的那篇,还是很正面的。。

点评

生铁  你这个解释好,写作者正是带着这个状态,小说出来才能获得多种解释的途径。  发表于 2013-11-21 15:44
镇州大萝卜  是的。芥川是很正面。你这篇我说的厌世并非某种观点,而是跟主流人群失去共同感受的状态。  发表于 2013-10-29 18:07
陈鱼  上不来下不去的中间境地——很能掳获中年人的心 嘿嘿  发表于 2013-10-28 11: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30#
发表于 2013-10-28 17:03:27 |只看该作者
昨天在kindle上陆陆续续到傍晚的时候读完,没有特别欣喜,是上一篇的延续,故事结构方面跟上一篇比没什么问题。这篇是个没什么问题的作品,但也说不上出色。单纯从内容上给人的感动或震动比较微弱,力量在这个没有问题的故事的叙述中涣散了,核心并不明确但它是一篇需要故事核心的小说。读到结尾处对芥川的《橘子》的概述觉得很感人,这是这个小说危险的地方,芥川小说的梗概的光辉淹过了这个作品本身。从故事的角度讲,这个作品概述出来会显得平常、怯弱,远不如芥川的那个故事。  芥川的那个故事紧凑、典型。从笔法上讲,这篇很容易让人想到日本的叙事小说的笔调,冒昧但不失恰当地与芥川的《橘子》比较一下,也很容易发现芥川的力量来自于紧凑的、必要的叙述和一波三折的人物心理刻画,所以他的这个小说读起来不觉得言及人生之苦只是言及人生之苦,它本身就是痛苦结出的硕果。而不有这个小说,显得分散,各种细节和心理性格等都没什么问题,作为一个作品它是成立的,作为一个好作品它缺乏深刻。
借此我们也可以聊一聊小说的故事问题,借贵宝地提及一下下午读完的卫康的《我会在明天去买鼠板》,也是让人感到故事情节有点随意,缺乏密切的关联性,可能也是陈鱼提到的拼贴感。除去闲笔的部分,那些组成作品的材料未必可以那么通过拼贴去相互印证和阐释,虽然我们总是强调小说需要具有多义性,但我觉得应该是在严谨性的前提上对小说所做的拓展和丰富,是被束缚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而不是去解决一个小说在故事层面是否成立的问题。小说如果以故事为主导,它必先成立然后才是去丰富它。这个小说与卫康的那个小说不完全属于同种类型的作品,卫康那个小说这方面的问题没有《橘子》这个紧急。《橘子》中对一些事物的描述是可替代的,虽然它做到了准确而符合事理,但同时显示了全局观的缺失。芥川那个小说如果不是现在这么凝练而是通过许多侧面事物去表现,它就不会这么感人、这么突然、这么简洁有力。不有可能较为忌讳那种直接表达和说明的句子,所以采用了用事件去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物的理解等信息,但我觉得有时就是需要暴烈一点、干脆一点,不需要通过描述去传达,描述可能会使作品意义更丰富,但为此折损的东西可能更多。
一个作品的魅力,有时来自它断章取义的绝对性,有时来自它精妙的感受方式,但不会来自对整个作品格局的缝缝补补,也不是来自故事发生的客观真实。当然这种话是危险的,但对不有来说并不危险,他本身具有的平衡能力会使他即使以身试险也做得稳妥,并且他的感受方式相当微妙,就不用太受制于客观啊真实啊这种俗见了,“故事确实是这样发生了”并不能成为理由,即使是“还原”性质的写作,也应该避免让人想到这个理由,毕竟作品是人的创作,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写作的全局观还是很重要的。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