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12-2
- 在线时间
- 7393 小时
- 威望
- 736 点
- 金钱
- 1344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0-2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3386
- 精华
- 2
- 积分
- 5019
- UID
- 19390
 
|
昨天在kindle上陆陆续续到傍晚的时候读完,没有特别欣喜,是上一篇的延续,故事结构方面跟上一篇比没什么问题。这篇是个没什么问题的作品,但也说不上出色。单纯从内容上给人的感动或震动比较微弱,力量在这个没有问题的故事的叙述中涣散了,核心并不明确但它是一篇需要故事核心的小说。读到结尾处对芥川的《橘子》的概述觉得很感人,这是这个小说危险的地方,芥川小说的梗概的光辉淹过了这个作品本身。从故事的角度讲,这个作品概述出来会显得平常、怯弱,远不如芥川的那个故事。 芥川的那个故事紧凑、典型。从笔法上讲,这篇很容易让人想到日本的叙事小说的笔调,冒昧但不失恰当地与芥川的《橘子》比较一下,也很容易发现芥川的力量来自于紧凑的、必要的叙述和一波三折的人物心理刻画,所以他的这个小说读起来不觉得言及人生之苦只是言及人生之苦,它本身就是痛苦结出的硕果。而不有这个小说,显得分散,各种细节和心理性格等都没什么问题,作为一个作品它是成立的,作为一个好作品它缺乏深刻。
借此我们也可以聊一聊小说的故事问题,借贵宝地提及一下下午读完的卫康的《我会在明天去买鼠板》,也是让人感到故事情节有点随意,缺乏密切的关联性,可能也是陈鱼提到的拼贴感。除去闲笔的部分,那些组成作品的材料未必可以那么通过拼贴去相互印证和阐释,虽然我们总是强调小说需要具有多义性,但我觉得应该是在严谨性的前提上对小说所做的拓展和丰富,是被束缚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而不是去解决一个小说在故事层面是否成立的问题。小说如果以故事为主导,它必先成立然后才是去丰富它。这个小说与卫康的那个小说不完全属于同种类型的作品,卫康那个小说这方面的问题没有《橘子》这个紧急。《橘子》中对一些事物的描述是可替代的,虽然它做到了准确而符合事理,但同时显示了全局观的缺失。芥川那个小说如果不是现在这么凝练而是通过许多侧面事物去表现,它就不会这么感人、这么突然、这么简洁有力。不有可能较为忌讳那种直接表达和说明的句子,所以采用了用事件去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物的理解等信息,但我觉得有时就是需要暴烈一点、干脆一点,不需要通过描述去传达,描述可能会使作品意义更丰富,但为此折损的东西可能更多。
一个作品的魅力,有时来自它断章取义的绝对性,有时来自它精妙的感受方式,但不会来自对整个作品格局的缝缝补补,也不是来自故事发生的客观真实。当然这种话是危险的,但对不有来说并不危险,他本身具有的平衡能力会使他即使以身试险也做得稳妥,并且他的感受方式相当微妙,就不用太受制于客观啊真实啊这种俗见了,“故事确实是这样发生了”并不能成为理由,即使是“还原”性质的写作,也应该避免让人想到这个理由,毕竟作品是人的创作,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写作的全局观还是很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