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时间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这也要求作者具有更大的魄力。相对来说更喜欢《涓汇》,如果时间更充裕些,在这一篇的结构上更深究一些,想是能获得别有洞天(已经看出端倪了)的效果的。在“第一脑”里叙述者的声音出入给人过频的感觉,当然题目本身似乎为这种“主观表达”奠定了前提,或者是作者在这里有特殊的考虑?这种“跃跃欲试”的急迫感令我不太适应。</p><p>面对一个营养来源、知识的习得都与读者这方的经历出入极大(这个只针对我而言)的作者的作品,确实很难一开始就保有面对其它“常规”一些的作品时的耐心与容忍,在读者这端来讲这段阅读体验似乎更多是一种“破”的过程,而破坏性的体验当然让人觉得不安和更多一些怀疑。而能坚持下来阅读8439的作品,的确就如生铁所说,这里边有类似“(艺术)人格担保”的因素,比如一些已经取得我们信任令我们敬重的人的推荐,但更重要的“人格担保”当然也必然来自作品内部,也许恶鸟的意思大概就是要找到这种担保在作品中的来源,我不知道这个是否真能说清,比如有单纯从文字氛围中感受到的作者的人格魅力,甚或作者在作品的批评、反思过程中的一些言行,都能成为这种担保的来源(困难可能来自于举例)。做到这一步也还只能作为一个最初的判断,还需要更深入的阅读与辩难,大概也就是论坛交流的最实在的一个目的了。</p><p>哦,另外觉得,时间性当然是论证作品好坏的最有力的途径,不过真在讨论中过分强调这一点就好像说“兔子,等着瞧吧”也没什么可玩的了。</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01862175[/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