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10-22
- 在线时间
- 404 小时
- 威望
- 18969 点
- 金钱
- 1879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1934
- 精华
- 16
- 积分
- 3642
- UID
- 5378

|
<p><br />回凌丁:</p><p>先谈谈生铁与丘雷对开头的无关人物的看法。</p><p>我想小说之所以在开始的地方放这么一个有象征性的人物,大概和小说的“进入”问题有关。记得在堂吉诃德那儿,一上来就先交待了这位破落贵族的生活细节,而没有东拐西拐顾左右而言他。艾伦·坡也没有这样做(他只是不厌其烦地来上一场个人show),但应当承认,坡的开场白往往具有引入的效果——这可能是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篇幅有限,如何尽快地进入小说。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论坛上的作品,也就是说,实际上这里虽然鼓励发表短篇小说,可是大部分作品的篇幅并不短,反而很长(也包括我在内)。老实讲,这就是内容与体裁的不相恰:想写得太多了,以至于渐渐忘记了形式美的原则。但对于我们这些仍然缺少经验的作者来说,它又在所难免,不吐不快的。在此我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用短篇这种难写的体裁来要求我们(尤其是新作者)是否合适?</p><p>其他问题</p><p>先说3和5,因为它俩是一体的。这位陌生人正如我说的,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两面派”。而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又都具有这样的特质,那么这个在最后表露心迹的老头儿就不仅回应了开头的乔·迪伦,更将整个小说所流露出来那份“滑稽”定了格。马赫尼帽子上的银徽章自然代表了一种身份(小说中穷人孩子喊他们“小崽子”),可这一身份与人们实际的言行又不能划等号。因此,偶遇是一次小规模的对复杂现实的重新认识。这里既有对两面派的嘲讽也有对形成这种人格分裂的现实的凝视。我们不能指望用一篇短篇小说来批判整个社会现实,因为舞台不够大也没有景深,所以这篇小说所展现仅仅是一个滑稽的片断而不是什么很严肃、很深沉的东西。故此我认为,它能够给我们留下的,最贴切的莫过于一丝微笑。</p><p>至于那个枯燥乏味的秘密,可能更多的是作者对那些老古板的第二分身——化身博士的一种评价。(插一句,《偶遇》或许是作者对斯蒂文森那个准确寓言的无意识重复,毕竟这里头的“杰克+海德”也太多了点)只要一提起十九世纪的教育,对英国文学熟悉的人大概都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比如《简·爱》里的那位专门培养淑女的魔鬼校长。(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不妨看看福科的《规训与惩罚》,那里专门有一章介绍了十九世纪西方的教育理念)我认为这就是“枯燥乏味的秘密”的秘密:尽人皆知的残酷体罚和规训。所以我也才提到了狄更斯——这位展览老怪物的陈列馆馆长——读者不妨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这位陌生人和那位出场并不多巴特勒神父。</p><p>2,鸽子窝。我要说的是,这本来就在计划之外。因为在小说中出现的运河、船只、工厂、田野和贫民窟,这显然比鸽子窝有趣多了。更何况《偶遇》的主线是对严格约束的逃避,这自然是一次冒险,那么鸽子窝这个目的地不就显得有点太中规中矩了吗?因此,这里的冒险实际上是一次简短的街头巡礼——“我”和马赫尼毕竟是来自教会学校的学生;反之,如果这俩人是在街头长大的(就如同那些穿着破烂的小孩儿),那么他们冒险的地点则多半是大教堂、豪宅等地方,其冒险的结果也多半是被当成小贼而被捕获并惨遭毒打(又让我想起了狄更斯……说到这儿,我就想,如果这篇推荐的是狄更斯的一篇“血淋淋”的东西就更能刺激我的分析欲了)。</p><p>4,我觉得冒险这个词,用在这里恐怕欠妥。我也没看过《十八岁》,但我始终不认为冒险是这篇小说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我看来,《偶遇》的“历险场面”只是打开了一条通往街头景观的通道,那些现实的人、物的使命是重新塑造一个真实世界,而非单纯历险的布景。否则,陌生人的出现和倾诉就是多余和累赘的,如果这篇小说变成了真正的冒险描述,那么就毫无意义可言了。所以,我倾向认为偶遇的动因是逃避,其结果是对现实的重新认识;以及对自由的渴望——</p><p>——而最后,我们都忽略了结尾处一个更核心的问题,粗鲁的马赫尼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他才是根本性的人物(我必须对早前的发言进行修改和补充;这也是写到此时才突然醒过味儿来的~看来读得还是不仔细,而且还有误导的作用)。马赫尼并不是一个和巴特勒神父相似的单纯人物,这在他出场的时候就所有体现(“他随便使用俚语”),并在结尾的地方彻底爆发了出来(“我一直都有些鄙视他”)。马赫尼是“我”的救星,“我”佯装勇敢的喊叫就是在求救啊!向谁求救?当然是向这个有点粗暴的伙伴儿、这个肆意嘲笑神父的坏学生求救。这就有点像做中学生的时候在校门口碰到流氓的情形,谁能对付流氓呢,只有坏学生才能与之抗衡吧——马赫尼也有着同样的存在理由,他的粗鲁、轻佻实则是对现实虚伪假面的冲击,以及在不公正的残暴出现的时候与之对抗。而在另一个细节上,甚至能更深入地来挖掘:他们在与贫穷孩子的偶遇时,马赫尼本能地想要“教训教训他们”却被“我”所拦阻,这是否意味着不应对贫穷的人使用暴力;而应把这种暴力用在撞击残暴和压制的自由事业上呢。(尽管这么说有些上纲)然而,只有将马赫尼与“我”联系在一起,小说的深意才能真正被找出来:人们应该追寻那种自由的、没有虚情假意的生活,而不是做作的伪装。</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