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童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暑假第一周】詹姆斯•乔伊斯:偶遇

[复制链接]

64

主题

4

好友

10000

积分

中级会员

冒失鬼

Rank: 6Rank: 6

恋爱渣滓

31#
发表于 2008-7-5 18:17:23 |只看该作者
<p>关于“真正的冒险”,一个前提也是基础大概就是当年爱尔兰的社会环境影响吧,每年有大批的年轻人出走,背井离乡,而且小说在一开头就叙述了孩子们对“蛮荒西部”的向往,后来又写到外国水手。这个底色一定有的,是区别于一般的描写青春期叛逆的小说的。当然这个意义更多落在小说外。更重要的心理上的“冒险”,前边已经有人提到,是与成年人世界的一次交锋、对话。也因此,乔·迪伦在开头的出现才不可缺少,作为一个还带有少年人习性但是已经成为教士的角色,他起到了纽带的作用,也是一把借以理解“变态老年人”前后言行的关键钥匙,是一个影子般无处不在、施加影响的人物,或者说,是小说里每个少年人成长的背景和缩影。</p><p>这个“心理上的冒险”让人更能明晰小说在何处结尾,为何这样结尾,也就是“此刻我有点儿愧疚,因为在内心,我—直有些鄙视他。”居然是落在这儿!落在了主人公的自我反思上,这种“鄙视”把这篇小说为了叙述一次“冒险”而发散出去的力全部收回,收得如此果断、不容置疑,因为,只有从这样一个早慧的孩子的眼里才可能看到“冒险”,才有与成年人世界对话的条件,也就是说,这小说所调动的一切仍是在为塑造这个人物服务,作者自身的社会历史观点可能引起的对“主题”的不恰当的外延顺利地被过渡被隐匿,作者始终自觉地以一种最大的克制来保全小说的气味,而避免了为单纯表达“思想观点”带来的单薄。</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

好友

8110

积分

中级会员

来一瓶冰汽水

Rank: 6Rank: 6

Heilan Administrator's

32#
发表于 2008-7-5 18:59:33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不有</i>在2008-07-05 18:17:23的发言:</b><br /><p>关于“真正的冒险”,一个前提也是基础大概就是当年爱尔兰的社会环境影响吧,每年有大批的年轻人出走,背井离乡,而且小说在一开头就叙述了孩子们对“蛮荒西部”的向往,后来又写到外国水手。这个底色一定有的,是区别于一般的描写青春期叛逆的小说的。当然这个意义更多落在小说外。更重要的心理上的“冒险”,前边已经有人提到,是与成年人世界的一次交锋、对话。也因此,乔·迪伦在开头的出现才不可缺少,作为一个还带有少年人习性但是已经成为教士的角色,他起到了纽带的作用,也是一把借以理解“变态老年人”前后言行的关键钥匙,是一个影子般无处不在、施加影响的人物,或者说,是小说里每个少年人成长的背景和缩影。</p><p>这个“心理上的冒险”让人更能明晰小说在何处结尾,为何这样结尾,也就是“此刻我有点儿愧疚,因为在内心,我—直有些鄙视他。”居然是落在这儿!落在了主人公的自我反思上,这种“鄙视”把这篇小说为了叙述一次“冒险”而发散出去的力全部收回,收得如此果断、不容置疑,因为,只有从这样一个早慧的孩子的眼里才可能看到“冒险”,才有与成年人世界对话的条件,也就是说,这小说所调动的一切仍是在为塑造这个人物服务,作者自身的社会历史观点可能引起的对“主题”的不恰当的外延顺利地被过渡被隐匿,作者始终自觉地以一种最大的克制来保全小说的气味,而避免了为单纯表达“思想观点”带来的单薄。</p><p></p></div><p>后一段说得非常好!“始终自觉地以一种最大的克制来保全小说的气味,而避免了为单纯表达“思想观点”带来的单薄”,这种认识很难得。</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33#
发表于 2008-7-5 19:02:19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不有</i>在2008-07-05 18:17:23的发言:</b><br /><p>关于“真正的冒险”,一个前提也是基础大概就是当年爱尔兰的社会环境影响吧,每年有大批的年轻人出走,背井离乡,而且小说在一开头就叙述了孩子们对“蛮荒西部”的向往,后来又写到外国水手。这个底色一定有的,是区别于一般的描写青春期叛逆的小说的。当然这个意义更多落在小说外。更重要的心理上的“冒险”,前边已经有人提到,是与成年人世界的一次交锋、对话。也因此,乔·迪伦在开头的出现才不可缺少,作为一个还带有少年人习性但是已经成为教士的角色,他起到了纽带的作用,也是一把借以理解“变态老年人”前后言行的关键钥匙,是一个影子般无处不在、施加影响的人物,或者说,是小说里每个少年人成长的背景和缩影。</p><p>这个“心理上的冒险”让人更能明晰小说在何处结尾,为何这样结尾,也就是“此刻我有点儿愧疚,因为在内心,我—直有些鄙视他。”居然是落在这儿!落在了主人公的自我反思上,这种“鄙视”把这篇小说为了叙述一次“冒险”而发散出去的力全部收回,收得如此果断、不容置疑,因为,只有从这样一个早慧的孩子的眼里才可能看到“冒险”,才有与成年人世界对话的条件,也就是说,这小说所调动的一切仍是在为塑造这个人物服务,作者自身的社会历史观点可能引起的对“主题”的不恰当的外延顺利地被过渡被隐匿,作者始终自觉地以一种最大的克制来保全小说的气味,而避免了为单纯表达“思想观点”带来的单薄。</p><p></p></div><p>对结尾落点的分析很好。民间故事、传奇、童话里的冒险的最终的结局(而且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往往都是——“认识你自己”,这里的落点其实也暗合冒险故事的传统。</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34#
发表于 2008-7-5 19:05:17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shep</i>在2008-07-01 20:51:59的发言:</b><br /><p>我在想,如果我先回答这些问题的话,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呢……可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希望不是冒傻气)</p><p>就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吧:关于野孩子乔·迪伦。大致说来这可以算是一个伏笔,是与后面利奥(他弟弟)的怯懦形成关系的一种预设。对于这些教会私立学校(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的学生来说,其行为规范全统括在巴<span style="mso-fareast-language:zh-cn">特</span>勒神父所说的那些话里面,就是说,他们始终都处于没某种压制之下——从这一点能更好理解乔·迪伦的那些把戏。他的淘气(未成年人只能用这个词儿,而不是疯狂)是对这种严格约束的本能反作用力;也就是叛逆。但把乔·迪伦单独作为一个人物来看待,或许是不够的。因为这个人物所表现的性格以及到他第三段就戛然而止的情况来看,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性格的表达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因为这篇小说在本质上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所有出场的人,都是作者对他所处环境中人们真实性格的单面度叙述,就是说,这里只存在着人们真实性格的一个个侧面,而没有一个组合成整体的“人物”。这一点在后来那个“从田野中走来的老男人”身上表现得最集中:这是一个夸夸其谈、有施虐倾向的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虽然从写作环境判断,这不大可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了)的老乡绅。甚至可以说,这老头儿是从狄更斯笔下的那些老怪物的陈列馆中径直走过来的。他在举止上的前后变化,反而更具完整感——这就和利奥兄弟的表现有些相似了(虽然具体的情形恰是相反的),而马赫尼以及巴特勒神父则是两个残破的喻像;他们总是一副嘴脸。</p><p>具体到乔·迪伦的身上,恐怕没有比“然而这是真的”这一评论更恰到好处了。乔·迪伦就是这篇小说的主旨,一个前后矛盾但不对立的综合体:他一方面可以痛痛快快地扮演野蛮的西部印第安人,另一方面又可以做一个称职的教堂跑腿。至于他弟弟利奥,只能说他在这篇小说里的光晕比较暗淡而已——但他还是乔的弟弟。</p><p></p></div><p>很盼望看到shep对其他问题的回答啊。 </p><p></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6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5#
发表于 2008-7-5 22:08:20 |只看该作者
乔·迪伦开头作为叙述者在感到压抑和闭塞的小环境中的榜样和“拯救者”;在<br />其对真实冒险采取逃避举动之后,作为叙述者及其同伴探险的背景之一,且通过<br />无所不在的对比存在(浮在表面的野性与真实的兴趣之间的差异);篇末则被彻底舍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36#
发表于 2008-7-5 23:17:29 |只看该作者
4、好多东西都被别人说了,我试试看其他解读能不能行得通。<br />他们没有找到真正的冒险。小说中开始出现“真正冒险”这个词是相对“模拟印第安人打战”而言的,而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逃离现实”(前面提到“逃避现实的大门”、“对现实的逃脱”)。当他发现荒蛮的西部文学及模拟打战的游戏满足不了自己的时候,他开始策划逃一天学去身体力行“真正的冒险”,而且“必须到外乡去寻找”。小说对“现实的逃脱”和对“外乡”的强调,可以反过来说明主人公对自身环境的不满。一是教会私立学校的制度的压制(这可以从前面找到证据。),一是外族统治的压制。文中几次提到“公立学校”,记得在宗白孙梁译本中“公立学校”的注解是:“在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公立学校被认为比较低级。”而这本《都柏林人》的前言也提到了一个象征意象——瘫痪。按照这样的思路,结合《姐妹们》中神父因瘫痪而死的象征和《阿拉比》中的结尾“感到自己是一个受到虚荣心驱使和拨弄的可怜虫,于是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的顿悟。先推测出主人公在“瘫痪的现实”中寻找“真正冒险”的失败。然后在文中在线索,其中那个“绿眼睛”的细节就极其重要。因为文中并没有给出他寻找“绿眼睛”的原因,只是很隐晦地说“看看其中是否有人是绿眼睛,因为我有些模糊的概念……”,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在白种人中,“绿眼睛”多是东欧人或北欧人(比如文中提到的挪威),而爱尔兰是位于西欧。联系“必须到外乡去寻找”,和运河上船的描写,可以得出主人公是把“真正的生活”寄望在故土之外。而当他遇到一个有绿眼睛的人的时候,却发现那个人是个可怕的变态老人。跟据那老人的藏书(我对地理不太了解,不知道东欧北欧的言语是不是英语)大致可以推断那老人所讲的学生时代是在爱尔兰度过的。不管那老人是外国人还是爱尔兰人,他的成长无疑是失败的。这也暗示着“绿眼睛”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主人公最后的顿悟,也跟《阿拉比》里的那个少年一样建立在对原来生活的反思上的,也是对自我的回归。他对马赫尼感到愧疚,因为在心里他一直有些鄙视马赫尼。或许这可以上升到他在对本民族的忏悔。他厌倦了英国统治的爱尔兰,在设法逃离她,可最终却发现了瘫痪的现实中人精神的瘫痪。或许“真正的冒险”是一个从鄙视走向正视的感悟,是对本民族精神的回归,而小说是建立在人性的探讨上的,从而避免了民族的狭隘和主题的单一化。<br />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9

好友

234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7#
发表于 2008-7-6 11:38:22 |只看该作者
<p>X的说法我不太赞同。</p><p>我觉得孩子们心目中“真正的冒险”很可能找到了,但遗憾的是他们发现这种冒险并不像他们所想象得那样美好。这种察觉是不自觉的,是在老人向他们描述过年轻时期美好的经历继而离开之后再次出现呈现的巨大反差造成的,这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了这种所谓的“真正的冒险”其实是虚无的,是“枯燥乏味”的,这甚至连他们曾不屑乔·迪伦向他们开启的孩童的冒险都比不上,毫无疑问当孩子们意识到这点的那个时刻,他们感到失落和害怕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成长,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了,他们曾满心期盼的成人世界却在这个时候提前向他们显露了它的阴霾,一面是外面“枯燥乏味”的世界在等着他们,他们很难不步迪伦的后尘;另一面迪伦向他们呈现的那个某种意义上的“冒险”时代正在瓦解,当孩子们想要寻找“真正的冒险”的时候,他们就再也回不去了,感到无所适从。所幸他们暂时还是安全的。</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38#
发表于 2008-7-7 00:06:10 |只看该作者
<p><br />回凌丁:</p><p>先谈谈生铁与丘雷对开头的无关人物的看法。</p><p>我想小说之所以在开始的地方放这么一个有象征性的人物,大概和小说的“进入”问题有关。记得在堂吉诃德那儿,一上来就先交待了这位破落贵族的生活细节,而没有东拐西拐顾左右而言他。艾伦·坡也没有这样做(他只是不厌其烦地来上一场个人show),但应当承认,坡的开场白往往具有引入的效果——这可能是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篇幅有限,如何尽快地进入小说。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论坛上的作品,也就是说,实际上这里虽然鼓励发表短篇小说,可是大部分作品的篇幅并不短,反而很长(也包括我在内)。老实讲,这就是内容与体裁的不相恰:想写得太多了,以至于渐渐忘记了形式美的原则。但对于我们这些仍然缺少经验的作者来说,它又在所难免,不吐不快的。在此我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用短篇这种难写的体裁来要求我们(尤其是新作者)是否合适?</p><p>其他问题</p><p>先说3和5,因为它俩是一体的。这位陌生人正如我说的,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两面派”。而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又都具有这样的特质,那么这个在最后表露心迹的老头儿就不仅回应了开头的乔·迪伦,更将整个小说所流露出来那份“滑稽”定了格。马赫尼帽子上的银徽章自然代表了一种身份(小说中穷人孩子喊他们“小崽子”),可这一身份与人们实际的言行又不能划等号。因此,偶遇是一次小规模的对复杂现实的重新认识。这里既有对两面派的嘲讽也有对形成这种人格分裂的现实的凝视。我们不能指望用一篇短篇小说来批判整个社会现实,因为舞台不够大也没有景深,所以这篇小说所展现仅仅是一个滑稽的片断而不是什么很严肃、很深沉的东西。故此我认为,它能够给我们留下的,最贴切的莫过于一丝微笑。</p><p>至于那个枯燥乏味的秘密,可能更多的是作者对那些老古板的第二分身——化身博士的一种评价。(插一句,《偶遇》或许是作者对斯蒂文森那个准确寓言的无意识重复,毕竟这里头的“杰克+海德”也太多了点)只要一提起十九世纪的教育,对英国文学熟悉的人大概都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比如《简·爱》里的那位专门培养淑女的魔鬼校长。(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不妨看看福科的《规训与惩罚》,那里专门有一章介绍了十九世纪西方的教育理念)我认为这就是“枯燥乏味的秘密”的秘密:尽人皆知的残酷体罚和规训。所以我也才提到了狄更斯——这位展览老怪物的陈列馆馆长——读者不妨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这位陌生人和那位出场并不多巴特勒神父。</p><p>2,鸽子窝。我要说的是,这本来就在计划之外。因为在小说中出现的运河、船只、工厂、田野和贫民窟,这显然比鸽子窝有趣多了。更何况《偶遇》的主线是对严格约束的逃避,这自然是一次冒险,那么鸽子窝这个目的地不就显得有点太中规中矩了吗?因此,这里的冒险实际上是一次简短的街头巡礼——“我”和马赫尼毕竟是来自教会学校的学生;反之,如果这俩人是在街头长大的(就如同那些穿着破烂的小孩儿),那么他们冒险的地点则多半是大教堂、豪宅等地方,其冒险的结果也多半是被当成小贼而被捕获并惨遭毒打(又让我想起了狄更斯……说到这儿,我就想,如果这篇推荐的是狄更斯的一篇“血淋淋”的东西就更能刺激我的分析欲了)。</p><p>4,我觉得冒险这个词,用在这里恐怕欠妥。我也没看过《十八岁》,但我始终不认为冒险是这篇小说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我看来,《偶遇》的“历险场面”只是打开了一条通往街头景观的通道,那些现实的人、物的使命是重新塑造一个真实世界,而非单纯历险的布景。否则,陌生人的出现和倾诉就是多余和累赘的,如果这篇小说变成了真正的冒险描述,那么就毫无意义可言了。所以,我倾向认为偶遇的动因是逃避,其结果是对现实的重新认识;以及对自由的渴望——</p><p>——而最后,我们都忽略了结尾处一个更核心的问题,粗鲁的马赫尼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他才是根本性的人物(我必须对早前的发言进行修改和补充;这也是写到此时才突然醒过味儿来的~看来读得还是不仔细,而且还有误导的作用)。马赫尼并不是一个和巴特勒神父相似的单纯人物,这在他出场的时候就所有体现(“他随便使用俚语”),并在结尾的地方彻底爆发了出来(“我一直都有些鄙视他”)。马赫尼是“我”的救星,“我”佯装勇敢的喊叫就是在求救啊!向谁求救?当然是向这个有点粗暴的伙伴儿、这个肆意嘲笑神父的坏学生求救。这就有点像做中学生的时候在校门口碰到流氓的情形,谁能对付流氓呢,只有坏学生才能与之抗衡吧——马赫尼也有着同样的存在理由,他的粗鲁、轻佻实则是对现实虚伪假面的冲击,以及在不公正的残暴出现的时候与之对抗。而在另一个细节上,甚至能更深入地来挖掘:他们在与贫穷孩子的偶遇时,马赫尼本能地想要“教训教训他们”却被“我”所拦阻,这是否意味着不应对贫穷的人使用暴力;而应把这种暴力用在撞击残暴和压制的自由事业上呢。(尽管这么说有些上纲)然而,只有将马赫尼与“我”联系在一起,小说的深意才能真正被找出来:人们应该追寻那种自由的、没有虚情假意的生活,而不是做作的伪装。</p>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1

主题

4

好友

378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39#
发表于 2008-7-7 09:55:34 |只看该作者
<p>喜欢生铁的见解。</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40#
发表于 2008-7-7 10:18:41 |只看该作者
<p>获益菲浅。</p><p></p>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4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