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陈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两只空气同时落球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好友

3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1#
发表于 2008-9-22 12:49:30 |只看该作者
<p>什么是翻译体,我也未能定议,在这一段文字里,我认为是传统的中国口语写作:</p><p><font face="宋体">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font></p><p>这个时代的语言,应当极少受到外国语言的影响。</p><p>你标出的<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u><em>使</em>我</u>、<strong><u>实际上</u></strong>、<font color="#f73809"><strong>我</strong></font>,这些是不是你所说的“翻译体”的一些标志? </p><p>这只是翻译体的一种表现。而具体看你的文字:</p><p>几分钟前,我看过<u><strong>一次</strong></u>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我)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隐约觉得)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使)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u><strong>实际上</strong></u>刚才<strong><font color="#f73809">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p><p><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这一句,我就感觉是外文结构。但我对外国水平不高,无法用原文来作例子。通常的写法:灰蓝色映透布帘,<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或者,</font><font color="#000000">灰蓝色</font><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从</font><font color="#000000">布帘映透出来。</font></p><p>你要坚持这么写,是写作自由;但作为中国作者,至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想的写作状态。极端个人化的写作,与你极力扩大你坚持的小说风格的影响(办网站,开座谈会,印宣传袋,应当是一种扩大影响的态度吧?)是矛盾的。</p><p></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42#
发表于 2008-9-22 13:23:51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2 12:49:30的发言:</b><br /><p></p><p><font color="#000000"></font></p>你要坚持这么写,是写作自由;但作为中国作者,至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想的写作状态。极端个人化的写作,与你极力扩大你坚持的小说风格的影响(办网站,开座谈会,印宣传袋,应当是一种扩大影响的态度吧?)是矛盾的。<p></p><p></p><p></p></div><p>第一,作者前面没有必要时时加上“中国”作定语,除了某些特别的必要的场合。加上“中国”并不能使作者的作品生辉,也不会使其暗淡。 </p><p>第二,坚持写作的自由,而且坚持自由地写作,是很理想的写作状态,而不是相反。 </p><p>第三,真正“个人化”的写作,恰恰是当下中国所缺少的而不是泛滥的。何况这篇小说并不“极端”,除题目之外,其他作者和评论者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它无疑是“可理解的”,并且是规划中的“有序”的叙述。 </p><p>第四,需要扩大影响的并不是某种小说的风格,而是某种写作小说、对待小说的态度。风格当然是可以多样的,即便本文作者本人的写作风格,也是不断变化中的。本届小说奖得主shep的小说也是不断变化中的。 </p><p></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43#
发表于 2008-9-22 13:34:49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2 12:49:30的发言:</b><br /><p>什么是翻译体,我也未能定议,在这一段文字里,我认为是传统的中国口语写作:</p><p><font face="宋体">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font></p><p>这个时代的语言,应当极少受到外国语言的影响。</p><p></p><p></p></div><p>这一段话是不尊重现实的。现实的语言状况就是:现代汉语受到外国语言的深度影响,从语法到语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p><p>与其让小说作家承担“写作传统口语化”的使命,不如先建议国家主席的讲话传统口语化,影响要大得多。 </p><p>作为写作者个体,你当然有权传统口语化地进行写作,这是写作者的自由,但倘若把自己的自由、自己的对语言使用的喜好加于别人的写作自由之上、指导别人应当怎样使用语言,是要不得的。 </p><p>“这个时代的语言,应当极少受到外国语言的影响。”这是一个愿望而已,枪炮轰开中国大门之前,也许还可以勉强这么说。(事实上,也不能,“胡语”对“汉语”的影响,历史上一直都作为事实而存在着。)</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3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4#
发表于 2008-9-22 14:12:19 |只看该作者
<p>这个时代,我指引文创作的时代(明朝)。古时胡语的影响,已经被汉语接纳并成为传统,象佛经的语言。</p><p>我并没有说小说要象明朝小说才是传统,至少,现在中国人通常用的、写的话,都是有汉民族特色,外文“从语法到语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程度极为有限,并没有让现代汉语写作都象书面翻译体。现代汉语仍然是按本民族语言发展规则在进化。</p><p>翻译体应当是1840年以后的事吧。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还没有用上翻译体(有大量现代小说为证,民国的报纸某些时候相当程度有点文言化),好象当代有不少人喜欢翻译体。</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主题

5

好友

2974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45#
发表于 2008-9-22 14:30:13 |只看该作者
<p>你讲的这个很有趣。我很感兴趣。我读不进去许多翻译小说。</p><p>但是,你觉得这段话</p><p>“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p><p>读着爽吗?……</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2

好友

9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46#
发表于 2008-9-22 15:23:31 |只看该作者
<p>说实话,我有点看不懂作者了。</p><p>如果那个序是虚构的,那么为了整体的逻辑,接下来的内容肯定是要模仿翻译体写才对啊,所以我开始说这是亮点。因为我把这理解成了一个类似行为艺术的行为。看了作者的回复,原来不是这样。在这一篇当中,只有翻译体才是最合适的啊,是我理解错误?</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7#
发表于 2008-9-22 16:56:44 |只看该作者
<p>丁丁的天空,我写小说每一天都很“惑”,这个“惑”跟年龄没有太多关系。而“四十”之后所获得的“不惑”,也不能消除我写小说该有的“惑”。人和人的区别,不在“惑”的转变,而在于他们“惑”什么。</p><p>“灰蓝色映透布帘,非常明显。”这样一改,“非常明显”修饰的对象模糊了,也就是又把句子意思改掉了;“灰蓝色非常明显,从布帘映透出来。”这句有了停顿,在上下文显得语气重了,而且“出来”跟在“映透”后面,是有问题的。而原句“非常明显的灰蓝色映透布帘”顺理成章、既重又快,表示眼神一扫而过,因为“想起另一件事”比它更重要。而且我看不出来把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非常明显的灰蓝色”这么正常的组合在哪里不像汉语。</p><p>“空气”不能用“只”来称呼,那应该用什么呢?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应该专属于物理学,但这里期盼的是文学或艺术的思维。不仅“只”和“空气”之间,“空气”和“落球”之间,“落”和“球”之间,它们都渴盼文学思维而不是物理或语法要求,既需要这八个字一起出现之后迅速留给读者坠落、消散、轻逸、空无、悬浮、捕捉不住、又有某种不明的重量的混合感觉,又短暂地与小时候学过的课文“两只铁球同时落地”产生错觉。这些感觉(导致印象)和错觉(导致停留和反思),可能促成某种进入和把握“伟大人物”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尝试。此外应该还有些什么不是我们能说清楚的,而且我认为那也是一个题目所需要的振荡。</p><p>我们有机会通通电话吧。声音交流应该会少些强硬和固执,除了眼前的这些问题,还可以聊点其他的事。[em38]</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8#
发表于 2008-9-22 17:11:53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花黄夏天香如</i>在2008-09-22 15:23:31的发言:</b><br /><p>说实话,我有点看不懂作者了。</p><p>如果那个序是虚构的,那么为了整体的逻辑,接下来的内容肯定是要模仿翻译体写才对啊,所以我开始说这是亮点。因为我把这理解成了一个类似行为艺术的行为。看了作者的回复,原来不是这样。在这一篇当中,只有翻译体才是最合适的啊,是我理解错误?</p></div><p>按你的理解,如果那个序不是虚构的,那接下来的内容更应该是“翻译体”。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虚构,而在于1、什么是“翻译体”?或者说什么是不好的、我们应该警惕的“翻译体”?2、你觉得这小说是像翻译过来的还是像我写的?——关于这一点,司屠前面跟帖说的“它像是一个翻译得太过出色以至于反而让人以为原作不可能如此精彩的外国小说,并且是法国小说”,我觉得真的是非常准确的,这句话除了对我很大的鼓励,还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写得好、也翻译得好的外国小说,我们读的时候并不需要去想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这个问题不会存在脑子里;而一旦它不好(不管是翻译得不好还是原本就写得不好),我们实际上也不会管它是哪国人写的、以及是不是“翻译体”的问题了。</p><p>如果是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人的小说,比如《你以为你能走多远?》,难道它必须模仿“古文体”?这么一比就清楚了,实际上这并不涉及到文体或语言,只涉及到如何把握所写对象的思维。而文体和语言还是都沿袭着作者自己的经验。</p><p><br />&nbs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2

好友

9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49#
发表于 2008-9-22 17:33:49 |只看该作者
<p>如果不是虚构的,那么接下来的正文就只是原文的摘抄,就没有语言问题了。</p><p>当然,翻译过来的也有好东西,比如新疆人民出版社的那个盗版的《百年孤独》,有点再创作的意思。</p><p></p><p></p><p>如果是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人的小说,比如《你以为你能走多远?》,难道它必须模仿“古文体”?</p><p></p><p>不是必须。而是如果各方面交代清楚的话,模仿“古文体”?有可能会形成有意思的东西。</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好友

215

积分

蘑菇鸟小姐

Rank: 5Rank: 5

50#
发表于 2008-9-22 17:49:40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花黄夏天香如</i>在2008-09-22 17:33:49的发言:</b><br /><p>如果不是虚构的,那么接下来的正文就只是原文的摘抄,就没有语言问题了。</p><p>当然,翻译过来的也有好东西,比如新疆人民出版社的那个盗版的《百年孤独》,有点再创作的意思。</p><p></p><p></p><p>如果是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人的小说,比如《你以为你能走多远?》,难道它必须模仿“古文体”?</p><p></p><p>不是必须。而是如果各方面交代清楚的话,模仿“古文体”?有可能会形成有意思的东西。</p><p></p></div><p>这个观念挺危险的…… </p><p>“如果不是虚构的,那么接下来的正文就只是原文的摘抄,就没有语言问题了”,有没有语言问题跟是不是原文摘抄有什么关系呢?理应没有关系的,有问题的语言不管是不是原文摘抄它就是有问题,反之亦然。翻译也是如此,其实所有的汉语翻译,它取悦的都是汉语读者。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所以说一看到有小说写得像翻译过来的东西就来气,这心态狭隘而极端。——当然这是泛谈,不是针对你。 </p><p>“不是必须。而是如果各方面交代清楚的话,模仿“古文体”?有可能会形成有意思的东西。”这一点估计就是很多人一写到国外就会冒充假洋鬼子、一写到古人就会掉书袋的心理动因吧?模仿不模仿古文体,也理应是对“为什么用它、用它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效果”有了思考之后所做的选择,其选择要件应来自于小说本身,而不是小说中涉及到的年代和国度。假如以小说中涉及到的年代为一个选择标准的话,那么写神话题材、写南极洲的该用什么“体”为好呢?我想,你说这些话也并不是要走这个极端,但这样的思考方向确实蛮危险的,容易进入歧途。</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3 06:2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