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1-9
- 在线时间
- 7498 小时
- 威望
- 5195 点
- 金钱
- 16091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4791
- 精华
- 3
- 积分
- 19599
- UID
- 100
  
|
沈慢 发表于 2013-11-19 18:49 ![]()
但是有个问题,关于谈他的什么,他的诗歌,生活,经历,一斧头砍死个人,一夫二“妻”的生活方式,呓语 ...
当你厌恶起一个人的时候,别人不提这个人身上让你厌恶的东西,你会非要扯上。
现在你就是这状态。
谁告诉你“这些部分相互影响,互为成因”?也许有的诗人的经历或者生活或者呓语与他的诗歌互为成因,但并非每个诗人皆如此、并非每个艺术家皆如此。
你厌恶他那一斧子、厌恶他的其他各种生活事迹进而略有厌恶他的诗,这是你的逻辑,可以。你指向的是一个具体的人。
而我,着眼于他文学层面的东西。或者就这么说吧,在我看来文学层面的东西是“非个体”的,当ta写出好东西来的时候,ta的经历也好什么也好,在我对文学层面的接受和辨别来说,只存在“可能加分”却不存在“可能减分”——这是基于框定在“文艺化”范畴里。
一旦个体化,那么,普罗斯特是个败家子、歌德也是在权势面前丧失原则底线的、普希金更是个花花公子……凡此种种,皆能成为奇怪的“减分”的理由。你不觉得那样很可笑吗?
这样看来,我好像又在为顾城辩护。但不是。
所有写出好东西来的人,只是好东西的一个出口,而不是全部。就好比长江源于沱沱河,但沱沱河并不等同于有长江那么大的能量和风景。文学作品与文学作者的关系与此类似,好的文学作品是大于作者的,尽管始于作者。所以,在文艺化之后,我没有对作者本身有任何判断和辩护,当然也没有指摘——比如在文学上我就算不喜欢余秋雨,也从不扯淡他如何抛妻别子这些烂事。
要以生活或者生活事迹指摘,没几个牛人过得了这一关。
每一个人的每个行为,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都是中性的。有感情色彩的是看待的人、是想试图给予评价的观众。——但这跟文学、跟作者无关,无论作品多好多坏作者人品多好多坏。
你理解中的“道德”依稀是中学课本上的定义,那不是我的意思。(写到这里,又一次发现我《2006年》这些个小说立意还是挺牛的)
顾城杀妻这个事到现在为止还在“权利”、“诗歌写得好能不能得到豁免”这些话题上转悠,10多年来没有长进,这才是真正的狗血。——这都是没有框定话题边界,言一而扯三导致的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