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此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 此岸絮语

[复制链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1#
发表于 2014-6-3 18:51:21 |只看该作者

端午小长假之后首个工作日,天气凉爽。早上公交车里比平时明显拥挤一些。车上的人抓紧时间打盹、发呆、看手机,神态安详的多半是老年人,大部分买菜去、遛弯儿回来的。

不一会儿上来一对母子,前面壮汉四十多岁,方脸庞,没戴眼镜,面目和善,牵着母亲的手,刷卡、开道(不是本地老年卡)。后面的老太太七十来岁,白发不多,小巧、整齐、干净,也笑眯眯的。车前部联座儿上的几个人,没精打采地坐着。母子俩走到黄色专座区时,有人让了座儿,俩人一起说着谢谢、谢谢,让座的小伙子已挤到车门口站着去了。壮汉还在东张西望,见老太太拽他裤子示意挤着坐会儿,就顺从地下蹲。庞大的躯干下面,大约不到三分之一的屁股搭在座位边上,右腿马步撑住身子,左手抓紧车窗下沿,让母亲靠得稳当些。

接下来几站是闹市区,那壮汉用右手不时指着窗外,不停地说着,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这是什么车,那是什么楼。老太太开心地笑,嘴里哦哦哦的应着。后来车里人少了,前面联座儿上有个空位,老太太赶紧催儿子去座。壮汉起来整理一下双腿,发现车已到站,联座儿上三个位置全空了,就拉着老太太一起坐过去。

前面遇到红灯,车停得有点突然,车上一阵小乱后迅速安静下来。接着传来司机大声说,不是告你了还没到站呢,到了我再告你。只见对面四联座儿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忙不停地道歉,对不起啊,姑娘,我耳朵背,怕坐过站,给你添麻烦了。别人还以为我跟您吵架呢,司机好像还在为刚才没过去这个红灯郁闷,又大声嘟囔了一句。没有啦,没有的啦,是我给你添麻烦了,对不住哎,姑娘。

车到那站的时候,司机回头喊了声到啦。白发老太太颤巍巍地从座位上下来,双腿不太利索地慢慢向车门口移,手里也没拿根拐杖。旁边站着的乘客连忙让出道儿,有两个中年男人示意询问要不要扶一下。我没事儿,老太太笑着摆摆手,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顺利走完这五米左右的道儿。下车站稳后,老太太笑着冲前面的后视镜挥挥手,嘴里念叨着那几个看得见或是听得着的字。

过了大约一两秒钟,车门关闭。车子静静启动,驶往下站。

此岸,2014.6.3 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42#
发表于 2014-6-3 23:48:06 |只看该作者
此岸 发表于 2014-6-3 18:00
昨天无意中看到你那个“无条件的有限度的不傲慢”,姿态优雅,颇有好感。今天借这个话头好奇一问:为什么 ...

刚才想了一些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作家的原因,但突然又失去了述说的动力,在这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语境下谈论很容易带上个人的情绪化色彩,而我的选词用语又会显得很有攻击性,就像我一开始说的这就是很情绪化的一句话,喜欢或不喜欢有时甚至不需要理由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但同时喜欢或不喜欢其实也不重要,喜欢她的依然会喜欢,不喜欢的还是会不喜欢,我希望那句话没有伤到你,毕竟表述喜欢是一个人正当而充分的权利,我应该对这种权利予以充分的尊重。
至于“姿态优雅”,姿态是有了,优雅谈不上,我在说的时候就没想过优雅不优雅;至于“伤害”,更谈不上了,只是不喜欢而已,我反对的不过是一种审美趣味,她还没那么大的杀伤力,呵呵。

再援引一段《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译者写过的一段话:“关于她的同性之爱,有一个著名的八卦。麦卡勒斯生活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上演了。她疯狂地爱上了1890年出生的凯瑟琳•安•波特。波特是美国著名的南方派女作家,生于得克萨斯州。16岁时从修女学校出走,当过记者、演员、歌手、编辑与教员,后专门从事写作。30岁时开始发表作品,晚年在大学执教。波特的作品——小说集《中午酒》(1937年)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写一个专以搜捕疯子为职业的人被雇用疯子的农场主杀死的故事。为了得到波特的爱,麦卡勒斯就睡在波特的家门口,苦苦地哀求波特让她进门,让她有机会示爱。然而波特对她毫无兴趣,绝对不会给她任何表白的机会。她满怀期望地躺在波特家门口,波特看都没看她一眼,从麦卡勒斯身上跨过,进了自己的家门,走到餐桌吃起饭来。波特活了90岁。 ”

是了,波特是我喜爱的,而波特和麦卡勒斯这段八卦中所展示的姿态,恰巧也构成了我对这两人的态度,如果不是太刻薄的话。

点评

此岸  我对一切超过六岁儿童理解力的文字有着天生的怀疑。——这是波特说的。  发表于 2014-6-4 10:19
X  麦卡勒斯写得很一般。  发表于 2014-6-4 00: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3#
发表于 2014-6-4 09:24: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6-5 14:22 编辑
Juneau 发表于 2014-6-3 23:48
刚才想了一些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作家的原因,但突然又失去了述说的动力,在这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语境下谈论 ...

哈哈,你放心。我不会因为谁厌恶或是喜爱一个和我没有任何实际情感关系的故人而生气或是嫉妒。何况你提供的这个八卦实在太搞笑了,就像只有中文才有萨福美丽胸脯的传说一样。

波特碰巧也是我喜欢的作家,不过是因为普利策,以及,气质吧。她的《愚人船》没有看进去(我曾经对“愚人船”这个主题产生过浓厚兴趣,搜集过不少历史、宗教、绘画、雕塑、音乐和文学方面的素材),记得看过她的一个短篇《绳子》以及不少时文、访谈(《绳子》写一对年轻夫妇新婚磨合期的冲突心理和自我调适,穿越感很强,像是发生在当年自己或是现在朋友身上的事情)。

一般来说,两个年纪相差近三十岁的女人的审美观不搭,似乎很正常,对知名女人来说尤其正常;而爱的一方总会在有些时候完全不顾忌自我,这在真正爱过人看来也算常识。不过随着阅历的增加,在渐渐能够明晰不同的人生轨迹实难交互之后,理智总会控制住情感,寻找新的宣泄途径(否则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成就了)。所以,那个八卦即便真实,也和其小说译文一样,带入了太多自己的想当然。

在美国女权主义大行其道之后的黄金岁月(从大萧条后期到麦卡锡时代前夕),卡森和许多数欧美成名女人一样几乎从不隐瞒自己的性取向,而她对梦露的崇拜和与小说家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sn)的友情也曾经传为美谈。至于波特和卡森的交往,真实情况可能远远超出陈的想象。当年的一份资料显示,在波特尚未去世的一九七六年,关于二人关系的公开出版物(包括各种专访和评论文章),仅目录就有二百多页。

巧合的是,同在2006年,波特和她的愚人船被制成美国邮票,麦卡勒斯在纽约的住宅被列入美国史迹名录。

最后,我不想就波特的长寿和麦氏的长年瘫痪发表任何看法。

以下是我的个人习惯:

由于各种不方便,现实中的我,可能还做不到完全理性地评价自己遇到的人和事。但对已故之人,我至少会调查一下那些对我胃口和出我意料的传说和记载是否可靠;不管这些传说和记载出自哪里,我都不会在第一时间相信或者排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4#
发表于 2014-6-4 10:06:29 |只看该作者
btw,楼上的2006有强调巧合的意思,故不用汉字。同行的愚人船未加书名号,是考虑邮票图案比较直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45#
发表于 2014-6-4 10:53:47 |只看该作者
此岸 发表于 2014-6-4 09:24
哈哈,你放心。我不会因为谁厌恶或是喜爱一个和我没有任何实际情感关系的故人而生气或是嫉妒。何况你提供 ...

我并未说也不全信这个八卦的真实性,要不怎么是八卦嘛,而从私心的角度我倒宁愿它是真滴我只是说:这个八卦中两人构成的姿态满足了我从中能获得的小小的恶意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46#
发表于 2014-6-4 10:55:53 |只看该作者
此岸 发表于 2014-6-4 09:24
哈哈,你放心。我不会因为谁厌恶或是喜爱一个和我没有任何实际情感关系的故人而生气或是嫉妒。何况你提供 ...

再补充一句:正因为它们是死人,所以能百无忌惮。

点评

此岸  我只是希望,“它”字不会存在很久。  发表于 2014-6-4 1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7#
发表于 2014-6-4 11:04:37 |只看该作者
Juneau 发表于 2014-6-4 10:53
我并未说也不全信这个八卦的真实性,要不怎么是八卦嘛,而从私心的角度我倒宁愿它是真滴我只是说:这 ...

呵呵,我喜欢这种率真的表达,尽管自己早已过了这个阶段。

点评

Juneau  呵呵,原来你是前辈:)  发表于 2014-6-4 22: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8#
发表于 2014-6-4 13:55:40 |只看该作者
                                                
【转载】三联苗炜评论新书《自由的老虎》。

  
   我看到沈诞琦的第一篇稿子是《大鱼》,采访作家迈克尔·刘易斯。我看了头一部分,返过来看作者署名,的确是沈诞琦采访,而不是沈诞琦翻译。迈克尔·刘易斯多次为《名利场》杂志写稿,而这篇写刘易斯的稿子,也多少带有“名利场”气息,就是美国杂志里那种特稿的气息,作者一边写一边要告诉读者——我这儿非虚构呢!稿子是好稿子,采访也不能说是不好,但处处可见“手法”,很娴熟的手法。我看到的第二篇稿子是《克里斯蒂娜的头发》,有一个惊艳的开头,讲普林斯顿的一个女生,毕业之后走遍美国,跟着一帮工人去竖手机的信号塔,攒了钱之后,这个叫克里斯蒂娜的女生成立了一个小丑剧团,去伊拉克演出,认识了她的男朋友。这篇文章的“现场感”很强,尽管沈诞琦没有爬过信号塔也没去过伊拉克,但她“再现”的能力太强了。这种“代入感”到文章后半部分不再掩饰,沈诞琦直接谈论她对戏剧和小丑的认识。
   我这才知道,她要采访一系列普林斯顿校友,写一组人物特写。这些校友有的健在,有的早就死了。诞琦说她最满意的,是这本书里的《面对面的办公室》,写冯·诺依曼,图灵,我猜,她之所以钟意这篇,完全是迷恋这两个逝者的智识味道。她在普林斯顿念本科,时常有些伟大人物的幽灵围绕着她,比如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上学的人,不可能避开他,与其说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如说这是个智力生活的象征,沈诞琦写爱因斯坦,同一篇文章中也记述自己的生活,她抑制不住文学青年的想象——1905年的春天,那个被物理界称为“奇迹年”的年份,二十六岁的专利员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的邮局,寄掉了自己的相对论论文。那时候他一定感受到了一种难以承受的空虚。
   一个严肃的编辑可能会删掉她在“人物特写”中“溢出”的部分,一些浪漫的想象,一些大而无当的议论,还有些手法,过分强调戏剧感。但这些“溢出”的部分,恰恰是她最闪耀光彩的部分。我在《新知》杂志发表《克里斯蒂娜的头发》时,删去了一大段,那是为了让这篇文章符合杂志的叙述规范,不要“溢出”,但作为一个老文学青年,我很喜欢她“溢出”的那些东西。她在美国念书,熟悉那套叙述手段,这本书中的“特写”,能表明她手段的纯熟。可作为一个有眼光有见识的新一代女文青,她肯定不满足于完成一篇中规中矩的稿子,她总要显示,“我能写得更好”。
   记者写稿子,写及格了就可以,写得好不是你该考虑的事情,写得好,是作家要考虑的事情。要说沈诞琦这书有什么毛病,就是把作家要写好的那股子热情灌注到了人物稿子里。我这句话未必准确,但我相信我的判断,不管她怎样做采访,怎样搜集资料,她对于自己的叙述的迷恋远甚于对现实或者真相的迷恋。她在这本书最后忍不住放进去自己的一篇小说,可以证明这一点。我相信,这本书是沈诞琦漫长写作生涯的开篇,她还会写很多,不论是特写还是小说,她的叙述值得她自己(慢慢会有很多人)为之迷恋。顺便说一句,“女文青”这个词现在多少有些贬义,实际上,许多人对文学有过于浪漫的理解和太浅薄的热爱,我用这个词完全是褒奖的意思,沈姑娘是新一代女文青,眼界宽,有手段,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写作者智识生活上的起点竟然这么高。

——————
    【此岸按】联想到本楼最初一念,好像也是这层意思。在虚构与非虚构文本之间,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栅栏,无关才情与真诚,不涉客观和理性。相对于原著,译作应该是另一种较严格意义上的非虚构文本;译者不应该有任何意义上的“代入”或“溢出”,除非加以说明,比如《失明症漫记》译本增加一种标点。这甚至连翻译常识都算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49#
发表于 2014-6-4 22:07:33 |只看该作者
我只是希望,“它”字不会存在很久


在“他”“她”“它”之间,只要力所能及我就用“它”,这是我的一个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0#
发表于 2014-6-5 13:32: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6-5 13:46 编辑
Juneau 发表于 2014-6-4 22:07
在“他”“她”“它”之间,只要力所能及我就用“它”,这是我的一个习惯。

看到三个你的提醒,一并在这里回吧。

1、前辈谈不上,不过多吃几碗干饭。
2、考据癖也谈不上,只是把百度的时间用来找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上了。
3、上面这个我没话说。

另外补充几句。

知道黑蓝是五一前收到书那天。第二天按作者简介上的网址翻看一些新老帖子,发现不少自己以前读过的书有人提及,感觉挺亲切;小米网刊看着也怪舒服,就一起注册了。

呵呵,这似乎也没什么好惭愧的,就像你们恐怕再过几年也不一定会知道我们专业的论坛、网站及各种圈子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阅历、视界甚至兴趣,都非常有限(当然精力更加有限);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电脑加网购的时代,我们很可能长时间对发生在自己五百米以内的事情全然无知,而对五百米外的世界,以及网络或书中感知的几乎所有信息,缺少最起码的、真实的感官印象;除了它们本身的呈现形态,就全赖我们日渐失真的想象力了。当然,后者可能会因此而特别发达,并显然有助于诸多形态的艺术创作,比如各位的小说或者诗歌。

后来发现不少精华贴要收费观看,只好小心回贴,并尽量言之有物,赚几张门票。这样又过了几天,慢慢勾起自己多年来断断续续读小说的心情,于是开了这个水楼。我想,在满足一些基本好奇心之后,左上角那两双手,会很少在本楼以外的地方出现。


点评

Juneau  谢谢,你同我一样有强迫回复症:)这是个善意的说法。  发表于 2014-6-6 00: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7 12:4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