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4-18
- 在线时间
- 5 小时
- 威望
- 15 点
- 金钱
- 1388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52
- 精华
- 0
- 积分
- 210
- UID
- 12011

|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X</i>在2008-07-05 23:17:29的发言:</b><br />4、好多东西都被别人说了,我试试看其他解读能不能行得通。<br />他们没有找到真正的冒险。小说中开始出现“真正冒险”这个词是相对“模拟印第安人打战”而言的,而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逃离现实”(前面提到“逃避现实的大门”、“对现实的逃脱”)。当他发现荒蛮的西部文学及模拟打战的游戏满足不了自己的时候,他开始策划逃一天学去身体力行“真正的冒险”,而且“必须到外乡去寻找”。小说对“现实的逃脱”和对“外乡”的强调,可以反过来说明主人公对自身环境的不满。一是教会私立学校的制度的压制(这可以从前面找到证据。),一是外族统治的压制。文中几次提到“公立学校”,记得在宗白孙梁译本中“公立学校”的注解是:“在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公立学校被认为比较低级。”而这本《都柏林人》的前言也提到了一个象征意象——瘫痪。按照这样的思路,结合《姐妹们》中神父因瘫痪而死的象征和《阿拉比》中的结尾“感到自己是一个受到虚荣心驱使和拨弄的可怜虫,于是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的顿悟。先推测出主人公在“瘫痪的现实”中寻找“真正冒险”的失败。然后在文中在线索,其中那个“绿眼睛”的细节就极其重要。因为文中并没有给出他寻找“绿眼睛”的原因,只是很隐晦地说“看看其中是否有人是绿眼睛,因为我有些模糊的概念……”,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在白种人中,“绿眼睛”多是东欧人或北欧人(比如文中提到的挪威),而爱尔兰是位于西欧。联系“必须到外乡去寻找”,和运河上船的描写,可以得出主人公是把“真正的生活”寄望在故土之外。而当他遇到一个有绿眼睛的人的时候,却发现那个人是个可怕的变态老人。跟据那老人的藏书(我对地理不太了解,不知道东欧北欧的言语是不是英语)大致可以推断那老人所讲的学生时代是在爱尔兰度过的。不管那老人是外国人还是爱尔兰人,他的成长无疑是失败的。这也暗示着“绿眼睛”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主人公最后的顿悟,也跟《阿拉比》里的那个少年一样建立在对原来生活的反思上的,也是对自我的回归。他对马赫尼感到愧疚,因为在心里他一直有些鄙视马赫尼。或许这可以上升到他在对本民族的忏悔。他厌倦了英国统治的爱尔兰,在设法逃离她,可最终却发现了瘫痪的现实中人精神的瘫痪。或许“真正的冒险”是一个从鄙视走向正视的感悟,是对本民族精神的回归,而小说是建立在人性的探讨上的,从而避免了民族的狭隘和主题的单一化。<br /></div><p></p>此同学概括可嘉。见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85年12月1版)247页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