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8-17
- 在线时间
- 2701 小时
- 威望
- 100 点
- 金钱
- 5668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2-18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947
- 精华
- 0
- 积分
- 4444
- UID
- 20042

|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6-6 12:42 编辑
我编辑了很多次帖子,甚至打算讲一些中医里的基本概念,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五行与五脏的对应,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脏所主的情志等等联系起来讲,但最后还是删了,我从09年初开始断断续续接触学习了很多中医知识,但是你越深入你会发现在面对西医的指责的时候越不愿去诉说,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医生保持沉默的原因,还是讲一些自己的看法吧
1:顾老师虽然把中医和写作中联系起来讲,虽然这用来论证似乎没有任何依据,但我觉得是特别贴切的,唯一不太正确的是,中医不仅仅是经验,而是有一套非常严谨的逻辑理论体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当然顾老师也是简化来说为了方便,他也说到你要问中医师就是阴阳五行云里雾里,好像是专门为医生讲的,这确实是这样。西医讲究的是症状,而中医讲究的是内因,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对不同病症用一个药方,而对相同的病症可能用不同的药方,比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这时候,大肠问题和鼻子问题,一个中医给你开的药方就有可能是一样的,因为面对的都是你肺的问题。但是,涉及到五行(对应五脏)相生相克,面对不同身体情况的人相同病症就可能开不同的药。比如我高考前一个月得了感冒,当时快高考了,我平时都是在我们那一个小门诊老中医看的感冒都很有效果,这个时候我却想找大医院看,我在医院躺了一个晚上,花了两百多,做血常规打点滴,得出的是上呼吸道炎症,第二天感冒看似好点了,第三天却成了发烧,特别严重,我当时心灰意冷,去找了那老中医看感冒,她给我摸脉,突然说了一句,你胃不大好啊有胃炎,是脾的问题,脾胃不合,当时只是觉得很神奇,她摸个脉就知道我有胃炎,但问题恰巧就在这里,她开了药(只花了十几块钱),当天就退烧,过了几天全好了。后来接触了点中医才明白:脾与胃相表里,而脾属木,肺属金,在《黄帝内经》里这么说: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就是在五行中金是克木的,但若木(脾)多则金(肺)缺。
2:文化与医疗作用的关系,就像恋爱中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你来告诉我,到底是肉体还是精神?我觉得这很可笑,这本是一体的。比如《道德经》和《黄帝内经》,这看似在不同领域的著作,文化和医疗,但其实也都是一体的,为什么说从医入道最易,举个例子,比如《道德经》里有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在《黄帝内经》里讲的就是肾乃先天之本,藏精,人的精力是与肾气相关的,当肾气不足时人就总觉得全身疲倦精力不行,那么你其他器官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同时,肾主水,利津(口水),人的口舌干渴就是跟肾精相关,所以讲,上善若水。再来一个,《道德经》里讲: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是说小孩子不懂男女的性事就会勃起,是精之至也,要在西方就说从小就有性意识,但道德经里讲的是,精之至也,这个精讲的就是肾精,也就是元气,元气是不可补的,也就是为什么说元气大伤,小孩子的元气是最足的,像他们可以不停地哭,你哭哭试试,累死你,这也就是人的精力啊。同时肾主惊恐,你会发现肾气不足的人特别胆小,但只有小孩子才可以泰山崩于前而不乱。我说这些方舟子们要说了,这是医学么?我拿这两本书来说是因为:1讲文化和医疗,若要完全讲医疗,我可以和你们细讲。比如针灸与奇经八脉2:我之前就说,决不要把中医和中药的概念混淆。3西医更多的是临床医学,而中医不仅讲临床,还讲养生,以及预防。
3:反中医者都是在不了解中医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反起来,他们所谓的了解就是建立在中医外部的,就像你们很鄙视的那些人一样,对小说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看了几部小说理论书,而不是对小说的了解上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要反中医,你就要建立在对中医本身的了解上,我敢肯定路滨逊你看的资料全是这样的,全是外部的东西,抛出方舟子的时候我觉得是在是可笑。你可能甚至连《黄帝内经》这最根本的一本书一个字都没读过。我很愿意听到你在真正了解中医的情况下提出中医的不足(对于中医的不足之处我也有自己很清醒的认识,例如天花就是困扰古人的最大问题),而不是像那些不写小说的人一样对一个写小说的人谈论起来指指点点。
4:我是一个中医的受惠者,不仅是那个小感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