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7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贴点旧工作稿09《魏晋时代的一些情况》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4 11:56: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2-8-12 02:02 编辑



最近读到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他在讲义中提到,晋朝八王之乱的中心人物赵王司马伦及其同党、晋代在东莱地区起兵的刘伯根、王弥以及西晋末年发动变乱的张昌,其均为天师教(五斗米道)中人,并提到琅邪(琅琊)这个地区自后汉顺帝以来的浓厚的巫教环境。根据《三国志·吴书》转载的《志林》记载:“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於曲阳泉水上,白素硃界,号太平青领道,凡百馀卷。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岁,于吉是时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礼不加刑。”于吉本人就是琅邪人,他的徒弟宫崇也是琅邪人。《太平清领道》不是他们独创,他们仅是参与了其编撰和传颂的工作。后来宫崇还亲自到皇宫里(诣阙)把这本书献给了汉顺帝政府。但是政府有关部门(有司)认为这本书“妖妄不经”,所以被封藏起来。但是汉朝政府虽然不认可这本书,民间却早已广为流传。直接给予东汉王朝最后一击的黄巾军领袖、太平道教教主张角就受到《太平清领道》的直接影响。
虽然黄巾剿灭、于吉被杀、张鲁投降,但五斗米道教的影响在民间仍不可谓不根深蒂固,竟传播到晋代。其历史证据就是根据《晋书》中对于这些变乱分子的地域、习俗和活动特征的记述,与《三国志》《江表传》等书中的描写是吻合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晋书》中提到的地区变乱与天师教(五斗米道)的关系。
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了一场混战,前后历时16年,史称八王之乱。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并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其中最先发难废掉晋惠帝的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在司马炎称帝的时候,他先是被封为琅邪郡王,后才改封为赵王。他与他的谋主孙秀、大将张林,都可能是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的信徒。孙秀是琅邪人,最开始是司马伦的“近职小吏”,也就是办公室秘书一类的角色,司马伦好几次让他写“文疏”——也即祭天、礼拜、求雨等道教法会活动里的祈福书、超度书,孙秀每次把文疏都写得很符合司马伦心意,司马伦就喜欢他了,后来当上赵王后,升他官为侍郎,是他的“亲信”。《晋书·赵王伦》传里也写得很清楚,说孙秀与司马伦“并惑巫鬼,听妖邪之说”,并说孙秀“家日为淫祀,作厌胜之文”,也就是说,孙秀经常在家里作很不好的法术祈祷,以诅咒司马伦的政敌。听起来很恐怖,而司马伦身为皇族,却格外亲近这个人,可见司马伦对五斗米道教迷信的程度和他本人的品性。而且《晋书·孙恩传》里也提到,孙秀的的本族人孙恩,“世奉五斗米道”。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孙秀的家族信仰。
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伦命他的手下人诈称他的父亲司马懿以道教神仙的身份托语给他,令他早日入主洛阳,又说他爸爸会在洛阳北芒山上显灵给他辅佐助阵。为此他还在北芒山上给他爸爸立了个宣帝庙。在这个庙里,他把道士胡沃封为太平将军,整日祈请、招福佑,又让孙秀整天扎小人诅咒别人,又让手底下人跑到嵩山上穿上羽衣,说是仙人王乔下凡了,还作了神仙书,说司马伦必定皇运长久。为了篡权当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叔公就干了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南朝时梁国人、道教上清派的承传者陶弘景在他的道教洞玄部经书《真诰》里提到,“晋宣帝为西明公友”。也就是说司马懿都排进道教的等级体系里了。“西明公”是道教神仙体系里,“得鬼官道人”一个层次中的一种得道高人的称号,也许就类似于佛教中的阿罗汉层次中的不同称谓的罗汉。如果皇族的高层都与天师道教有着这么不一般的关系,那么整个民间的信仰情况也就可以知道。
再提一下西晋末年的刘伯根、王弥起兵。刘伯根是东莱人,东莱就是今天莱州市,也属于东方滨海地区天师道传播之地,在《晋书》里被称为“妖贼”,和对于吉的“妖邪”“妖妄”的评价差不多。刘伯根曾任一县令,公元306年(光熙元年)利用宗教作号召组织万余人起兵反晋,自称一公,王弥和刘灵都是他的从党。
非常有意思的是,陈寅恪从东晋大诗人谢灵运的身世反过来印证刘灵等人是信奉天师教的。说是钱塘地区的杜明师夜里做梦有人从东南方来进到他家里。正好这天谢灵运出生。谢灵运的爷爷谢玄没几天就死了,家里人就把谢灵运送到杜家养育护佑,到15岁才回家。而杜家世代都是天师道信徒,谢灵运寄养在这样的人家以求护佑,自然会以其信仰命名(这或许又有点类似佛教的法名吧),所以他名字的“灵”字也就从侧面证明,刘伯根的从党刘灵所信的“妖道”,就是天师道无疑。
最后再说一下荆楚地区的张昌起义。张昌出身于蛮族,但是从小已被汉化。他武力过人,好论攻战,年轻时曾为平氏县吏。受李特起兵的影响、借政局的动荡,他开始起兵作乱。大量的流民和躲避徭役者都去投靠他。他还和山都县吏丘沈一起称帝、称相,又封他哥哥为车骑将军,他弟弟为广武将军,在山岩洞穴里作宫殿,当起了“山大王”。史载他的部队“旬月之间,众至三万,皆以绛科头,撍之以毛。江夏、义阳士庶莫不从之。”新野王歆上报朝廷说:“妖贼张昌、刘尼妄称神圣,犬羊万计,绛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锋不可当。请台敕诸军,三道救助。”
而反过来看《三国志·吴传·孙策传·引江表传》中记载,孙策决定杀于吉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意思是说当初任交州刺史的南阳人张津就和于吉一个样,头上缠个绛红头巾,不干正事,没什么好下场,有前车之鉴,所以我必须要杀了于吉。“由这段话可以知道南阳地区早在汉末已有天师教徒活动。而头戴绛帕可能就是其教徒的标示,在南阳起事的张昌的妖贼们也头戴绛帕,可能也并非一种巧合。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在小说和传说里被塑造为能呼风唤雨做法术的修真道士的形象?这和他曾“躬耕于南阳”的经历又有什么关系?又反映了世代民间百姓、说书人心目中对道家信仰有着怎样的印象呢?这样想想,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此外巴蜀地区的賨人李特在西晋的起兵,也与五斗米道教有着直接的关系。《晋书·李特载记》直接提到“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值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迁于汉中杨车坂,抄掠行旅,百姓患之,号为杨车巴。魏武帝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迁于略阳,北土复号之为巴氐。特父慕,为东羌猎将。”也就是说,作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賨人曾被迁到汉中,全部信奉张鲁的天师道教,这其中就包括了李特祖父李虎所率领的五百多家賨人。曹操攻克汉中后,这五百余家人就归附曹操,又被迁到略阳。而信仰天师道教却成为他们几代人持续的信仰。晋惠帝年间,关西扰乱,李特随流民又回到蜀地,在益州掀起了暴动。


写到这里,又突然想到鲁迅先生所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观点。虽然他所指的是民族性中的问题,而不是讲“道教在我国的发展之深广”,但是读过这些历史记载,确实对三国两晋时以道教为名义的教宗和民间结社组织的根基之深,这样的事实在历朝历代都不断重演。如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也是一例(虽然他们所“信奉”的不是道教)。
而这些道教支流又缘何在民间甚至皇室上层中传播甚广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中对于于吉的记载。
《三国志·吴传·孙策传·引江表传》云:“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张角是太平道教,《三国志·魏书·第八》中记载“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孙策提到的那个交州刺史张津,平时也就是“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至于张鲁治理下的汉中,大家都知道,那更不用说了(毛泽东曾批注《张鲁传》说其教派“另一方面,则带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表现在互助关系上。”)。可见起平时这些教派也是以济世救人或修身养性为表面纲领的(张角的“喝符水病没好,那就是你不信道”的说法更是绝妙)。对于广大社会下层、未受过教育的穷苦百姓而言,这些表面纲领迎和了他们在痛苦无望的生活中“寄希望于能有一种神奇力量立刻改变人生”的渴望,而对于上层势力而言,支持他们全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张鲁的母亲充当了与益州地区实权者、益州牧刘焉发展良好关系的外交官角色,而孙秀则为司马伦的夺权提供了“神学理论基础”。而一旦此种教派自身力量威胁到他们的上层统治时,统治阶层又必须将他们剿灭。张角、于吉、刘伯根等无不是如此。《孙策传》说“策尝於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这直接导致了孙策必须杀掉于吉,因为能参与孙策集会的“诸将宾客”们,可不是平常之辈,他们都拦都拦不住地要去迎拜于吉,可见于吉的影响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了解了这些历史,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当今社会上的李一道长等人,确实已是不足为怪了。
这样再看光荣《三国志》系列游戏中,自三代起陆续设定的那些特殊角色,如于吉、华佗、司马徽、左慈、祢衡、管格、许子将、7代的阮籍、8代的蔡琰等,都是有它的特定的代表性的,不是随便加进游戏的。于吉代表的是道教信仰的势力,左慈是通晓采补、导引甚至房内之术的方士,虽和道家有直接的关系但又有别,是受到统治阶层欢迎的(想想现在的养生会馆、养气保肾按摩)。华佗其实在那个时代也是被归为左慈、管格一流,都是方技。所谓方技最早就是指有关医疗养生的技术和知识。《汉书·艺文志》把它分为四种,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后来泛指医术、天文、占卜、相命、遁甲、堪舆等术。管格就是术筮之术,也即占卜大师,知道天文和周易的一些规律。但华佗的不同在于他是三国时期医诊水平的代表人物。至于蔡琰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她是名臣之后、文学家的女性代表者之一,或者还因为她是那个时代动荡与民族交融的象征人物。
至于司马徽、许子将(许劭)则更值得特别一提。此两人与阮籍,恐怕正是魏晋两代政坛由“清议”到“清谈”风潮变化的一种代表和反映。
“清议”就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政治人物的一种议论。东汉清议的要旨为人伦鉴识,即指人物的品题。东汉后期,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都要按照他们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地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执政”,即为“清议”。许子将就是典型的“清议”者。他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喜好研究传统礼教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对当时的人物作出许多评论。据说他最初担任汝南郡的功曹,太守徐璆很敬重他。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作了官,没有人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为今天所妇孺皆知的,是青年曹操请求他为自己品评时的那段故事。曹操好几次拍许劭的马屁,作出特别尊敬他的样子,就为听他对自己的点评,可耿直的许劭瞧不起曹操的那种无赖奸诈的为人,曹操后来找个机会胁迫了这个耿直人,非要逼他评价自己。耿直人无可奈何,只好开口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特别高兴。这段故事记载在《后汉书·许劭传》当中。而在晋代孙盛的《异同杂语》中的版本是这样的:“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许子将太有个性,和身边的很多人最后都闹翻脸。但是他的传记中确实证实了他作为士大夫阶层对宦官当政的不满。许劭的“从祖”(即伯公、爷爷的兄弟)一家三代都是朝廷太尉、司徒、司空这一级别的高官,可第三代也就是他的堂兄弟许相靠着巴结宦官得到了朝廷的封侯,所以许劭憎恶他品行不端,他几次请许劭过去,但许邵根本不理他。许邵另一个堂兄是先后为刘璋、刘备效力的许靖。当时许劭与许靖都有很高的名望,喜好共同审核评论地方士人,每个月总是更换品评的对象和话题,所以汝南地区民间有“月旦评”的说法。
再来看司马徽。《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说他“清雅有知人鉴”,这点和许子将一样。可他的生存环境和许子将相比又大有不同。三国时期社会组织进一步崩坏,他已经无法再像许子将那样作个每月都品评士人、不为权势拉拢所动摇的人物了。他需要自己躬耕以自足,不熟的人请他评论人物,他永远都说“好、好。”清代顾炎武曾在《日知录·清议》中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司马徽被人叫“好好先生”听起来是个佚事,但背后体现出的确是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等到了阮籍,则已经成为了清谈的代表。所谓清谈,说白了就是以《老子》《庄子》《周易》等著作为基础,对其中的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按陈寅恪的说法,“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论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
“清谈”曾一度成为社会上层阶级的风流、高雅之事。这种风流高雅还为我们留下了书法领域里的最高财富——《兰亭序》。然而,正如司马徽“好好先生”的佚事一样,这风流高雅的背后,是一种恐怖的社会环境。


最后一章,我们要联想一下游戏——《辐射3》。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战乱动荡都会导致社会经济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根据历史学家的推算,后汉时期全国人口在公元157年(汉桓帝永寿三年)时达到了最高值为5600万人。而自东汉末黄巾之乱开始(184年),中国进入长期的瘟疫频发和大小战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或外迁避难或死亡,真可谓天下分崩,兵连祸结,灾疫继踵,人口锐减。到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合计在818万人左右。自此人口数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时方复苏。
近年来有很多人对三国时的人口数有不同看法,认为实际人口要比这个数字更多。但无论人口到底是1600万还是800万还是700万,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三国时期的残酷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曹操《蒿里行》说痛诉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王桀《七哀诗》中所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仲长统《昌言·理乱》所载“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虽然晋代时全国统一,人口数有所恢复(晋武帝太康三年户口调查全国人口约为2380万人),但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80%的五胡乱华时期。
在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基层彻底被摧毁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叫作“坞”的建筑形式。
坞最早见于《后汉纪》和《后汉书》中“筑坞侯”“起坞侯”等说法。陈寅恪认为,“坞”起名于西北地区。三国时董卓的郿坞是最著名的例子。它有点类似欧洲的城堡(Castle)的概念。但郿坞并没有建在险要的地方,经济自给的方法又是储备谷物而非耕种,它高厚各七丈,内藏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积谷三十年储,董卓之所以建立它,目的很单纯,“成则雄居天下,不成则(以此坞)足以备老”。但到了西晋末年和南北朝时期,坞的概念又有所变化。
南北朝时期,自匈奴的汉国到氐人的前秦,由于胡族统治者的徙民政策,北方各族各阶级的人民都曾迁动。氐、羌、鲜卑各族也反复迁出回徙,这些与战乱一同对各族人民都构成了一种灾难。汉人能走的都走了,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的,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实际上这种据险自守的情况自三国时起就已经很普遍了,只是并不以坞的形式存在。太史慈向孙策汇报徐州情况时就说,“鄱阳民帅别立宗部,阻兵守界,不受子鱼(华歆)所遣长吏……子鱼不但不能谐庐陵、鄱阳,近自海昏,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于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亦睹视而已。”而在晋代整个北方到处都出现了坞。《水经注·洛水篇》记洛水所经之处,就有檀山坞、金门坞、一合坞、云中坞、合水坞、零星坞、百谷坞、袁公坞、盘谷坞、范坞、杨志坞。这仅是洛水流域的堡坞而己。
陈寅恪说:“凡屯聚堡坞而欲久支岁月的,最理想的地方,是既险阻而又可以耕种,有水泉灌溉之地。能具备这二个条件的,必为山顶平原及有溪涧水源之处。因此,当时迁到山势险峻的地方去避难的人,亦复不少。盖非此不足以阻胡马的陵轶,盗贼的寇抄。”他讲到两个典型的例子——庚衮的禹山坞和郗鉴的峄山坞。
庚衮的禹山坞是张汉肆掠阳翟时,庚衮带领同族以及当地老百姓,在禹山上依山而建的坞。当时人数不少,他提出“千人聚而不以一人为主,不散则乱”的观点,被推举为坞主。他们沿山壁险要处修坞墙,树立藩障,又设置了工作分配、物资分配、器具收集等一整套管理制度。遇到贼兵来犯时,他带领武装起来的乡民,很整齐地守住入口,但决不出击,贼兵反复来过几次,觉得没有便宜可占,就撤退了。因为他管理得当,坞中“百姓安宁,未知战守之事”。这个依山而建的坞,甚至不符合城堡的概念。
郗鉴的峄山坞也是依山而建的。峄山是石山,中间有山洞,里面孔穴相通,敌人来了时想打没法打,人都躲进山洞里,易守难攻,而敌人走了之后,百姓又都从洞穴里出来进行耕种等活动。据说此坞也有千余家人都在其中避难。
庾衮后来离开禹山坞去了河内林虑山,这说明坞并非坞主所有,坞主对于坞中成员,只起督护作用,对耕种,打战,只负指挥之责——这恐怕也是当时坞中物资匮乏到仅够生存、倒退为很原始的生存形态有关。
如果你认真玩过《辐射3》的话,我敢肯定你一定会有一次或多次,会这个游戏黑暗的世界观有过感慨。你还记得经过核战浩劫后,在荒芜的大陆上的那些人类聚居点嘛?对,你知道我指的不只是人工设计出来的地下避难所(Vault),还有流民围绕一颗未爆炸核弹而建立起来的兆吨镇(Megatown),还有变种人盘踞的博物馆、孤独耸立在荒野深处的十便士大厦(Tenpenny)、一艘巨型航空母舰改造成的铆钉城(Rivet City)、人口贩子的据点失落天堂(Paradise Falls)、仿佛世外桃源的绿洲(Oasis)……我无须再列举其他名字,因为我发现,其实《辐射3》中的每一个有人生存的据点,其实就是“坞”。
所有的入口处都有人把守,都设置了或简陋、或精密的防护壁垒,里面的人都依靠最原始和简单的交易或自给自足的系统勉强生存,而他们却朝不保夕、各有忧患。我再重复一遍,如果你真的熟悉《辐射3》,你会发现,坞堡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已经崩坏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了。反过来进行这样的联想,历史上的那些最动荡的年代确实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当然,坞也有其强大者。《晋书·李流载记》中说,李流的军队是靠“率千余家依青城山”结坞的范长征资给军粮,才得以复振。确实,这正如《辐射3》中钢铁兄弟会的总部也很强大一样。
最后,刚才提到了《辐射3》里的那个叫“绿洲”的世外桃源。陈寅恪考证说,陶潜所记撰《桃花源记》为纪实之文,是他直接或间接听到《西征记》作者戴延之随宋武帝刘裕入关途中的见闻。而桃花源不过是一个与其他据险而守的坞堡相类似的坞罢了。就好像《辐射3》里的“绿洲”,其实并不是真的绿洲。

------------------------------------------
另附:
聊聊三国人物的社会关系

事实上,三国中的人物,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并不仅仅是像《真·三国无双》过场动画所诠释的人物那样简单,而是要复杂得多。每个英雄都和我们一样有着独特的生活背景,有自己的顾忌和权衡,而这些是游戏所无法表现的。
汉朝是一个长寿的王朝。这样的王朝发展到后期必定会出现大的门阀势力,必然会沉淀出贵族阶层,这个阶层掌握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舆论和权力。这样的门阀、士族阶层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
我们知道刘备一直以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以自居。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地区,是很注重宗族关系的,他说自己是刘胜后人,也未必是托伪,但他不树立这样一面旗帜,确实就没有吸纳和拉拢各方关系的根基。本来是个平民,非要把祖宗端出来,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上层阶级很认出身的。在184年黄巾起义时,刘备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尉”,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县一级的公安局长。又摸爬滚打了差不多近10年,才因为得到曹操的赏识,来到朝廷担任了左将军。但很快他就因密谋诛杀曹操未果而逃跑到了袁绍的麾下。官渡之战,袁绍集团破产,他又逃到了刘表处,在哪里一呆就是8年,如果不是曹操杀过来,他可能还要呆下去。曹操赏识他,他却要诛杀曹操,很多理由中的一个,当然是他奉献帝为正统,他认为帮助献帝可以得到更大的政治果实。而看看他后来投靠的袁绍与刘表,都是当时的豪门大族。我们前面说了,门阀大族掌握了当时社会的权力和资源体系。刘备的选择是很明确的。
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我们也都听说过,就是说他祖上四代都是部长以上的职位,门生故吏遍及朝野,当然是豪门。虽然他在官渡之战败给了曹操,但他的手下的大批的文臣武将,都是有来历的。许攸年轻时就是袁绍用心结交的朋友,沮授是参加国家科举考试上来的人才,田丰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从与宦官对立这一点而言,就可明白他是典型的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什么“对立”的机会。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荀彧,他最一开始也是带着自己的弟弟荀谌及同郡的辛评、郭图去投袁绍,得到了袁绍的礼遇。而荀彧的父亲荀绲很有才华,担任过汉朝征服的济南相,他的爷爷更了不得,任朗陵令,在汉顺、桓之时十分出名。他的八个儿子被当时人称为“八龙”。
而曹操是什么呢?曹操只能算是寒族。他出身很差,他的爸爸曹嵩是当时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身份不明不白。试想如果他爸爸真是“富二代”,又怎么会送给别人(而且是士人非常看不起的宦官)当养子呢。他不过是靠这层关系才能在年轻时和袁绍等官宦子弟玩到一起去,实际上他也是被这些人所瞧不起的,和拿破仑上贵族军校时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他年轻时那么有狠心,担任洛阳北部尉时立志整顿法纪,以及后来的种种作为,就是这种身份出身的人物的写照。再和袁绍比较一下起兵时的实力。袁绍吞并冀州,剿灭公孙瓒,消灭贼寇,统一河北,靠的是真正的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而曹操不愿与董卓合作,从朝廷逃回陈留老家后,不过是“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的不过是一支几千人的队伍。他的主要将领夏侯惇、夏侯渊兄弟都是同族同辈人,是沛国谯县的大户,但祖辈没人做过官,这一点上和张飞的出身类似(公元200年袁曹征战时张飞还娶了夏侯渊儿子夏侯霸的堂妹,按现在话来讲他就是夏侯渊的堂侄女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两者的社会阶层相同或相近)。所以他们从小投靠曹操,夏侯渊不仅给曹操顶过罪进过局子,后来他还娶了曹操的小姨子,和他成了连襟。曹操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夏侯敦的次子夏侯茂。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娶曹操堂侄女为妻,互为亲家。曹仁和曹洪则是曹操的堂兄弟。至于于禁、乐进等人则都是从行伍中提拔起来的。再看他的早期谋士。至于三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郭嘉以及曹操肱骨之臣程昱,都是起兵后陆续为荀彧所推荐来的。最初他们也都与袁绍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但应召前基本都是避祸在家。
所以两者根本没法比。
另外,从曹操、袁绍两人的行为处事上,也可看出两者的一些出身。
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辱取温,无有缘饰。”生前非常节俭,临终还留下遗嘱说自己下葬时“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还嘱咐说让自己的从婢宫女做些手工活儿,卖点钱养活自己或补贴日用。曹操有关节俭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他发明了便宜简单的“帢”,以颜色来区分身份,还比如曹冲刺坏自己衣服以保护管库小吏、曹植妻衣绣被命还家赐死等故事,都说明了曹操的节俭。他的嫡系也莫不如此。夏侯惇非常节俭,不置产业,而曹洪的抠门则是出了名的。尽管节俭的传统和时代的动荡凋零有直接关系,但也可从一个侧面证明他出身寒族的特点。而且节俭不仅是曹操提倡的风尚,还有制度规定。如此厉行节俭,可能也是为了要摧破豪族的奢侈之风——正如他再三推行的唯才是举令,其实也是想打破豪族垄断政治的一种努力。
豪族则“务在奢华”。袁术奢侈荒淫是有名的;魏晋时期的将领石苞,官至西晋司徒,他的儿子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在今天听了都让人咋舌。同样历经魏、晋两朝的权臣何曾,极为奢华,“日食万钱”还感到“无处下箸”。这些行为,和曹操厉行节俭的做法对照起来看,其意味令人深思。
同样是这个何曾,却“性至孝,闺门整肃”,重孝、重礼,被傅玄称之为“君子之宗”。这则涉及到豪族的另一特征——服膺儒教。其行为必须符合如家用来维系名教的道德标准与规范,即所谓的孝友、礼法等。回过头再看看曹操手下的大臣荀彧,出身豪族的他为什么要反对曹操称公,为什么要以汉为正统——其原因不言而喻,正是他的阶级特征决定了他的政治观念。
而曹操则并不怎么服膺儒教。我们前面提到了他的唯才是举令。陈寿评价曹操时说,“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点明了这一点。而陈琳那篇批判曹操的著名檄文里则说曹操“细政苛惨,科防互设”“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前者就是说他不以儒学为务,后者是说明他的阶级身份不过是阉宦阶级的寒族。
另一方面,陈寿也表扬曹操用人是“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而儒家豪族出身的军阀则往往不是如此。《三国志·郭嘉传》中曾引《傅子》说袁绍“外宽内忌”,而《晋书·宣帝纪》则说司马懿“内忌而外宽”。事实上包括孙权这样的武力豪族出身的公子,也是典型的外宽内忌。
司马懿也是世家豪族出身,最终他的这个社会阶层和拥戴这个阶层的精英人物,推翻了曹操所建立起的具有寒族特点的、不以儒学为务的政权。
我们再回过头看刘备。一个人年轻时的经历和背景决定了他的很多特点。刘备是破落贵族家庭出身,但亲戚里不都是穷人,同族的伯父刘元起就像对自己儿子一样资助他。让他和自己的儿子刘德然一起去上学,否则他也不可能和公孙瓒这样的人一起求学,师从的还是九江太守卢植。刘元起的妻子对于他如此大方地资助刘备,已经达到了不满的程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刘备的母亲可能根本出不起供他求学的钱。
这样的出身,就使刘备完全有别于作乱起义的农民军,而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他从年轻时起他就懂得要依靠他人的力量——他的家不能说一穷二白,但也不怎么样。父亲早亡,母亲还曾有过制作草鞋、草席出售以贴补家用的经历,刘备要完成事情,就要依靠别人的力量。但无论是他的舅舅,还是后来跟随他的那些豪杰如张飞等,要别人为你付出,你不是没有代价的。你要付出人格魅力、要付出时间、付出自己的信义。因为刘备要依靠人才来完成自己的事业,同时他在识人方面很有天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人待士”的方法论,并在为人处事上曾给董承、关羽、张飞、诸葛亮和刘禅等人以建议。这些人都曾因为没有听从刘备的劝告而栽了跟头。陈寿说“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也是他们出身的一种体现。张飞作为和夏侯家类似的地方大户,对士族阶级有着天生的好感,喜欢攀附。而关羽则不过是个亡命徒,和典韦的出身很相似。
诸葛亮则应算是寒族出身。先祖诸葛丰曾担任汉朝的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叔父诸葛玄在朝中任职。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分别在孙权和刘备的手下任职。
在干部队伍的构成上,刘备和曹操早期是有相似之处的,但刘备的社会身份则比曹操更为低下。以刘备最老资格的下属简雍的举止来看,就可见一斑。
简雍,这个人和刘备是河北涿县的同乡,年轻时就玩在一起,后来一直跟着刘备闯天下,出了不少力,应该是和刘备年纪差不多。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在与他谈及《三国演义》时曾经说过:“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等刘备带着他的北方班子到了四川,已经51岁了,所以简雍这个人年纪也应年近半百了。这个人,坐没坐相,无论是宴会还是平时开会,刘备在场时,他也老是斜依在席子上,翘着个脚,从不坐好。说他讲话“简傲跌宕”,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没正经,口不择言。有一年天旱,刘备政府规定私酿酒者要判刑(酿酒太浪费粮食)。有一天民警在一户人家搜出酿酒的工具,商量怎么量刑。大家都认为应该和酿酒者同判。正好那两天简雍和刘备在街上逛,见到街上行走的一个男人(也有说是一对男女)。老简对老刘说:“这个人要耍流氓**妇女,怎么不把他抓起来?”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要**妇女?”简雍说:“他有**的工具,就和那家有酿酒工具的人一样,该判!”刘备大笑,就拍板让派出所的人把那家有酿酒工具的人给放了。简雍的滑稽,大都是此类的。从他的种种言行来看可见文化层次并不高,不是士族知识阶层。
刘璋也算北方人,他小时跟他爸在北方也生活过。所以能理解简雍的幽默,特喜欢他。当初刘备撕下脸来夺刘璋的政权,就是简雍进城去说服刘璋投降的。而刘璋那么容易被刘备端掉,并不是仅是因为他如何无能,也是因为对于四川当地的豪族而言,他也不过是个外来的人物,缺乏根基。
对于被神话或者卡通化了的三国人物的背后,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可以探究,包括孙权对于父兄所遗留下的老臣的冷漠、对自己从行伍中提拔培养起来的小将的疼爱以及对已陆逊为代表的江东豪族这三种不同人物的态度,都很值得探索。但限于篇幅,不是本文所能全部展现的了。

原文见2010年10月及11月《大众软件》,题目有改,内容有删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10-10-14 11:58:40 |只看该作者
写这个文章,我最大的感触是,中国人现在集养生、信道、迷信,乌七八糟怪力乱神的这些东西,都是有近千年的历史根基。
而且道家的这些东西对中国影响如此之深,是我以前在学校受教育时所没有意识到和没有想到的。

所以我自己很喜欢我写的这篇文章,虽然其中并不都是我自己的观点。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主题

0

好友

276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3#
发表于 2010-10-16 14:50:00 |只看该作者
还是古代好混,割掉了就能当公务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10-10-16 15:41:16 |只看该作者
还是古代好混,割掉了就能当公务员
二六山山 发表于 2010-10-16 14:50

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5#
发表于 2012-8-12 02:01:49 |只看该作者
自己顶旧文。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12-8-12 06:44:09 |只看该作者
关于曹操的观点说的很好啊。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7#
发表于 2012-8-14 01:06:29 |只看该作者
八王之乱这条线能理清楚,功夫下的不小啊,我就佩服这种叙述!

点评

生铁  在佛教火之前,巫教、道教,火得一塌糊涂,尤其是山东琅琊一代。多少代这么传下来,信这个。现在其实大家还是很信这些的。  发表于 2012-8-15 22:27
生铁  主干理论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我只是依他的方向,做了一些补全和细考,出于兴趣。不过很多人确实不了解这块内容。好玩极了。比如做司马伦让人做“厌胜”,厌胜就是巫术,扎小人诅咒对方,还比如,孙权宾客见于吉轰动  发表于 2012-8-15 22:25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

好友

550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8#
发表于 2012-8-14 15:09:33 |只看该作者
有风范
凡举重必要若轻,方为上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9#
发表于 2012-8-15 18:54:38 |只看该作者
游戏背景的深度分析啊……f3配置太高没玩过,但是结合1代2代以及资料片等等,我认为fallout世界可以单独拿出来分析,比如说废土大陆会不会再生(至少恢复到十九世纪美国的水平),各个势力最后会不会经过整合(内战)变成一个新的威权组织(个人感觉美国地下政府的势力虽然在玩家经过1,2代的破坏后已经衰落,但还是很强)。另外一个就涉及到美国以外的世界(能否形成商品交换的贸易路线是科技的复兴的关键,个人觉得游戏的世界观过于假想,或者说是悲观了),bos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崛起,打垮英克雷军呢?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39

好友

4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克莱登大学校董

Rank: 4

10#
发表于 2012-8-16 11:19:48 |只看该作者
受教。



那个时期确实有趣,也只有那个时代,我们才有过“贵族”。好多文人议论过,不独陈寅恪。余秋雨那些都是虚的“风度”,又拜见大人,又长啸什么的,装逼扯犊子。反而是鲁迅的那篇演讲录才有趣,写穷写富,写嗑药。谈道教跟谈嗑药是离不开的。磕了药,到处“行散”,这才有了魏晋风度。
————————————————
相溅恨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20 06:5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