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关于文学和艺术的胡言乱语】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1#
发表于 2014-4-10 12:04:20 |只看该作者
“而最大的本事,是将高等数学讲解的像初中数学一样通俗易懂。”——这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曾经在某个讲座前试图努力将他的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但是写了一个晚上后,他自己说:我发现我正在写一本高中物理教材。

普及是可能的,但是专业性的东西,对于外专业的人,很难通俗易懂。这不需要解释太多,因为专业内容本身就不是通识。

我只是就那一句话,至于文学的方向,我不明确。也许有一天跟数学一样搞成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但是这种分类,既不说明应用数学家们没有高度,也不说明理论数学家们没有实际功用,专业方向不同而已。到现在为止,这两个领域仍然都在发展。再反过来说,向理论数学家强调功用,或者向应用数学家强调理论,都是反其道而行的事情。

你上面这篇文章很多内容我是赞成的,但最终会是每个作者的个人选择。提出某种观点当然没错,但总有些人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并非专门为了难看或好看,大众或小众,清高或庸俗。仅仅因为自己想写的,就是那样的。

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思考的不是心灵和感受本身,而是这样的文学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是清高的还是庸俗的,是难看的还是好看的,那么我们并不真诚。

最后,表达一点个人偏好,我对“我们必须”这种词难免有怀疑。《圣经》里经常有“必”这个词,因为那是上帝的启示录,而上帝(且不争论是否存在)是全知全能的。而人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的,所以,“我们必须”最终只是个模拟态,从语气上模拟全知全能的真理。——就美学或者情感效果而言,是有效的,很振作而且激昂。但是就其合理,却未必了。

点评

柏仙妮  我对“我们”这一词本身很怀疑,“我们”其实是一个虚词,并且使用它时要很小心,因为“它”不太光明正大。  发表于 2014-4-10 14:29
剪刀手小黄瓜  说得很好啊……  发表于 2014-4-10 12:33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2#
发表于 2014-4-10 14:34:58 |只看该作者
回仙妮,我文中的"我们"可以改成"我",至于跟我想法相同的其他"我"是否可以形成"我们",那也不太重要一一事实上我只清楚"我",并不清楚"们"。

点评

柏仙妮  明白。:)  发表于 2014-4-10 14:53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3#
发表于 2014-4-10 15:31:55 |只看该作者
【希望】
面对当下国内糟糕的艺术环境——陈腐的艺术教育、混乱的物欲横流的创作领域、荒谬而鱼龙混杂的评论环境、离奇的评价体系、附庸于市场和西方的拍卖市场。
我们应该绝望吗?
幻灭、自毁、放弃、妥协吗?
——不!既然没有希望
那我们选择让自己成为希望
微博&豆瓣@被亵渎的素媛
虽然确实是个傻逼,但我可是被陈丹青说过牛逼的女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4#
发表于 2014-4-10 15:44:14 |只看该作者
【音乐演奏方式的革新与音乐演奏教育】
站在当下这个艺术发展的节点,音乐演奏方式或许可以进行某种革新——而这种革新必然是对传统的重视“视谱”教育的一种极大的挑战和背叛。
对古典音乐和经典音乐作品,进行解构的后现代音乐创作已不鲜见,但是这批艺术家的主体则多为,将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基于表达自我的实验性音乐人身上,比如我认为R3就是一个好的解构经典的作者,虽然他解构的作品同样很新——而真正对古典音乐、经典音乐要旨深谙的,学习演奏出身的演奏家,却很少参与到这种解构的创作之中。
而实验音乐家的解构创作常伴有极大的局限性——甚至他们堕入了为了“标榜艺术”、“标榜个性”、“标榜反叛”而对古典音乐进行解构的泥沼,而这种解构很多情况下是对经典作品的破坏和亵渎——这样的例子在当下实验音乐界,特别是电子实验音乐界屡见不鲜。
而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或许可以以一种更为宽阔的视野进行教学引导——一方面绝不能放弃“视谱”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层面上,要严格控制学生对于音乐原始文本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同样包容、鼓励以解构—重塑经典作品的方式,让演奏家这个艺术家群体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我、展现自己的艺术个性。
试举一例——李云迪和朗朗所演奏的李斯特的《钟》,虽然精神气质和技巧的处理全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忠于原始曲谱文本的演绎。
而艺术教育或许可以宽容演奏家这样的创作——即对音乐原始文本的曲式、调性、节奏等等方面进行解构和二度创作,也可以改变原曲的艺术性格和气质,比如你可以把肖邦演奏的更有男子气概,可以把巴赫演奏的诙谐幽默——因为相比于实验音乐家,古典音乐演奏出身的演奏家才是更熟悉古典音乐的群体。
而马克西姆或许就是曾经实践过这种解构的演奏家——虽然他多数情况下算不上一个音乐家,只是一个流行偶像。而可惜的是,他的创作渐渐的陷入了以“艺术”为托词的无意义的反叛。
艺术教育在严格与苛求的同时,也可以呈现出另一方面的宽容性和发散性。
微博&豆瓣@被亵渎的素媛
虽然确实是个傻逼,但我可是被陈丹青说过牛逼的女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5#
发表于 2014-4-10 16:12: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4-4-10 19:34 编辑

标榜的"反叛"类似以骂名人成名的名人。似乎把别人都踩一通自己就"伟大"了。一一两种情况,一种是其实未理解经典;第二种,揣着明白装糊涂,求哗众。当然,这仍属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

说到《钟》,我最近倒是听了四个版本。朋友弹了一次,为了对比搜李云迪和朗郎弹的出来听了。看到卫康提到的沈文裕,也去搜了一下一一恰好也是《钟》。作为外行,在我听起来,沈那一版是主题最鲜明的,立即就像呆在钟边上了。
沈那版由始至终我没有感觉到乐句,也没有觉得优美,我只是听到了钟声,小拨铃,齿轮声,振动…
仍然作为外行表达听感,李云迪那版我会听到乐句,很少演奏者本人的情绪。一一也许这应该算忠实于原曲。
没有跟你抬杠的意思,"感"是个会变化的东西,有时甚至随着理解的深入而变化一一很多在早期令我有"感"的作品现在都不一定再让我有"感",但确实也有些作品从最初到现在仍令我有感。

对音乐我确实外行,我只是如实说出我听到了什么,并不能对其作出"审美价值"判断。但这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为什么有些很容易令大众激动的作品不为内行喜爱一一或者反过来,为什么内行称道的一些作品难以普及。
或者说,不同作品于不同人群之价值。
PS:我在生活版"小朋友的话题"里上传了朋友弹的《钟》,因为容量限制,前面切掉了一分钟。



点评

被亵渎的素媛  去听了一下沈文裕的版本,我自己的感觉的是,他弹奏的时候有些太狂妄了,他是在调戏《钟》,而朗朗是在征服《钟》,而李云迪是深爱着《钟》。 当然我的看法可能更多是站在演奏者的角度,这曲子我也弹过,虽然弹得渣  发表于 2014-4-10 16:22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6#
发表于 2014-4-10 21:30:35 |只看该作者
我打算明天听基辛的《钟》。

关于听感,我做了个小实验,朋友弹的时候我是看到他的手指的,所以难免被那个运动速度分神。之后再听其他版,我就不看了。回家后,我分别给家里人听了不同版本(他们也都是外行),听的时候我也没说哪一个版是谁弹的(熟人,名人都可能构成心理上的影响),我是按1,2,3,4这样的顺序问的,我女儿认为"好听"排名是2,1,3,4。她父亲认为是2,3,1,4。

1是朋友。2是沈。3是李。4是郎。

点评

被亵渎的素媛  舒曼和勃拉姆斯是社会怪咖,不能理解的生物。  发表于 2014-4-10 22:55
被亵渎的素媛  对我而言,肖邦是情人,贝多芬是师长,莫扎特是可爱的弟弟,德彪西是Gay蜜,巴赫和拉赫是坏叔叔,柴可夫斯基是和蔼的爷爷,但是不知道爸爸和丈夫是谁。  发表于 2014-4-10 22:53
被亵渎的素媛  电吉他的老师特别喜欢听蓝调,但是我也听不懂,像听不懂巴赫一样听不懂。大学之后,认识一个又写戏剧又玩电子乐的朋友,也是90后,他也听蓝调,和我一起搭伙拍片子的男生也喜欢蓝调。我觉得他们真厉害。  发表于 2014-4-10 22:47
被亵渎的素媛  小学和高中毕业都学过吉他,小学学的是民谣吉他,高中毕业学的是电吉他。但是都没成功,因为还是对练琴很没耐性。但是电吉他老师是学院派,玩的都是爵士蓝调,技巧非常厉害,想法也不错。  发表于 2014-4-10 22:45
被亵渎的素媛  但是不喜欢巴赫和拉赫玛尼诺夫真的是因为不懂。他们的音乐真的太难以理解了。我那个在德国学钢琴的男生开始也不喜欢巴赫,后来能弹哭,但是我达不到这个境界。  发表于 2014-4-10 22:43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7#
发表于 2014-4-10 21:49:34 |只看该作者
PS 说到朋友,他是个有可能再也无法成长的孩子,他的弹奏中可能更多欢快情绪。他本人丶家人加上朋友,也都没有一定要他当"艺术家"的意思,音乐只是他的自娱方式,虽然最初也许我(或更多人)曾期望那能成为他将来的谋生方式。

但是在比较作品时,我理应把他作为演奏者和其他演奏者同样对待,抹去他的生平,仅仅用耳朵听。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8#
发表于 2014-4-10 22:14:47 |只看该作者
我不认为我女儿有判断能力,但是我相信她说的是真话。因为这些人中除了我朋友,其他人她都搞不清楚是谁谁,我也未曾告诉她哪个演奏者有多伟大多有名或者多天才。

在你的帖子里说这么多,不是想打乱你的节奏,只是交流。明天我会删去无关的。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9#
发表于 2014-4-10 22:55:34 |只看该作者
练琴练得太过都会讨厌琴。我认识个游泳的说看到水都想吐。

我幼稚,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爱好搞成厌恶。即使是为了成就,也不必吧。伯恩斯坦多大才开始?但是人家一开始,就是热爱。

我女儿喜欢欢快的,同是巴赫,会喜欢布兰登堡协奏多过圣母颂一一确实跟理解有关。不八卦了,我明天来删这个。

点评

被亵渎的素媛  我觉得我小时候厌恶吧,除了小孩子却是定力不够,还有就是,根本不懂。因为我小时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有什么“叙事曲”,“谐谑曲”什么什么的当时不相信音乐能叙事。当时小孩都以能弹肖邦幻想即兴为荣,炫技好听  发表于 2014-4-10 23:02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0#
发表于 2014-4-10 23:05:06 |只看该作者
我反正不搞强迫,一个人对某样东西无感,给他塞一肚子理论,他也只能人云亦云。倘若还把这人云亦云当真,那就是自欺欺人。

理解力是可以并应该培养的,包括各种"素养"啊什么的,但是不强迫一一关键是有些东西根本是强迫不来的。

点评

被亵渎的素媛  我爸爸一生读过的教科书之外的书,可能只有二三十本,平时只喜欢体育竞技、时事政治这类,妈妈还好一点,年轻时读一点卫慧棉棉村上春树,现在只看易中天于丹一类,还有来自星星的你,并且还要强迫我也看逼我喜欢棒子  发表于 2014-4-11 00:31
被亵渎的素媛  我说的这种“纯”——指的是完全对文科、艺术类没有丝毫兴趣。  发表于 2014-4-11 00:30
cjdxc  我就是纯理科生。。。话说,我觉得纯理科生的话,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很有意思,当然前提是不要被应试教育毁了的。  发表于 2014-4-10 23:56
被亵渎的素媛  我觉得有你这种父母是孩子的一种幸运。我爸妈都是纯理科生,完全对艺术不感兴趣。小时候让我学钢琴学吉他学书法学画,那都是跟风,觉得小孩应该有个特长。小学的时候就是逼着强迫练琴,高中就是为了应试不让练。  发表于 2014-4-10 23:42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4 19:4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