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帖”这两个“词”,是书法中常见的两项内容:碑是刊刻名山、庙宇沿革以及名贤、显宦事迹的石块;帖是一些著名文人、书家给朋友的书札甚至便条,后人为了欣赏他们的笔迹,把它们刻在石上以广流传。所以碑是指石材,帖是指纸张。后人为了保存,常常把碑、帖的拓本裱成卷、册、以便于展观和临习,故又将两者统称为“帖”,这是碑、帖的原名之外的第三种名称了。
我从幼年习字,先摹先祖写的字,后来上小学,习字课上也临习过唐碑。但拓本中看不出行笔的轻重、用墨的干湿,有人就把北魏造像记那种刀斩斧齐的笔画认为是方笔,写字时描头画角地描出方条的笔道。后来见到古代墨迹的影印本,才得知那些方条的笔画是由刻字的工匠按笔画四周刻成的,并非写者用笔如此。……
今年刊刻“碑林”风气颇盛,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一项因素是刊刻的方法有了进步。古代刻字,一种是写者把字直接写在石面上,刻工即在写的字迹上用刀刊刻;另一种是宋元以来常用的,书家先把碑文写在纸上,刻者用薄纸从正面按笔画周围勾出,再用白粉勾那薄纸的背面,然后把白粉笔画轧在石面上加以刊刻。这类刻法都容易走却墨迹的原形。现在刻工将电力通到刻刀上,不用铁锤那刀柄,省力与准确两全其美,但笔画中的干湿浓淡仍不能传出。不过书法与绘画究竟不同,即使浓淡有所不足,也不致妨害笔画结构的主要作用。
——摘自《启功谈书法人生》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
GMT+8, 2025-3-25 07:5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