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莫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少年恋爱观是否已经趋“同”——由《最小说》引申出来

[复制链接]

68

主题

0

好友

97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9 17:15:06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文/莫诺
  在《最小说》上刊载的文章(包括其公司为作者推行的单行本和书刊),从七堇年的《少年残像》到近来的喵喵的《遮住的岁月》和林汐的《浮生七记》,期间还不乏邢燕的《The  days  are  long  and  filled  with  pain》,李枫的《空落单行雨》,甚至林汐早期的一篇《余烬》以及郭敬明正在热火连载的《小时代》都有相对的同人情节。为何《最小说》这样一个青少年的大众媒体会乐此不疲地刊登此类情感走失而另类的文字?这时候又预示着现代青少年的恋爱观已经趋“同”?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有过一段比较热烈的同人时代,这些都是有历史证明的,笔者在此就不做赘述了。而对于21世纪的青少年而言,情感走上何以再次出现偏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就笔者思考,此番情感颠覆的原因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是因时代所特有的压抑和沉重造成的。这次恋爱观扭曲的表现更加剧烈而开放。究其原因,其实不难发现,首先是因21世纪的性爱观已然趋向开放。在校园(无论是大学校园、中学校园,甚至是小学校园)处处可见情侣或私磨,或打闹的情景。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以及90年代前几年情侣牵牵手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而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为青少年恋爱观的扭曲奠定了基础,因其过早地接触到异性世界,加之自身情感、心智不够成熟,无法确立和承担真正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上的责任,也不明确情感的正确的走向,所以会过早地对男女情感产生疲惫因子。而此之于大人,因其有了家庭,所以得以将精力和热情转放到家庭和生活之上。即使已经疲惫,但因为身上肩负了社会和家庭责任,无以也无心造成情感上的偏差(但是否会情感出轨就很难说了!)。但是这对于心智尚未健全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就具有了极度的危险隐患。此时正是青少年心性萌动和蓬勃的时期,而其特点是带有不稳定性的冲动、求新和喜欢追求刺激,而这些特点往往是带有不计后果的盲目性的。因而在同性上寻求新的情感体验就成为了其选择之一。
  其次,因为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其过于宠溺,而造成了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反叛心理,喜欢反其道而行之。
  其三,家庭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的情感引导不对。家庭引导有的要么过于拘束,有的要么过于放任,而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在情感上的偏差。而社会的引导也因为商业目的出现了扭曲,同性题材电影《断背山》、《刺青》等都不可谓好电影,而更可悲的是此次进入戛纳电影节的中国导演入围作品中有一半为同性题材。虽然其在反映一种伦理道德上的失真和偏离,但与此同时,其更多的是对青少年尚未成熟的恋爱观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若说是否所有同性题材电影都是差的,也不尽然,就笔者认为《暹罗之恋》就是一部较好的同性题材电影,因为其在反映两个少年间细腻的情感变化的同时,更注重地在引导,以及将这类情感深藏。
  另外,情感上的偏差还包括个人心理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即每个人都有同性趋向。只是要看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否控制它的度。而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因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这样的情感缺失造成的。
  这些都是青少年情感走向出现问题的原因。
  而笔者曾经看到的一句出自90后女孩的话——以前谈朋友是为你在此之前谈了多少个,而现在却是问你是不是同性恋——以及自身经历的一件事——我和我的好友出去游玩,好友看见两个静静走在一起的男子,说了一句令我乍舌的话,她说,要是他们两个是一对该有多好啊!——都佐证了现在青少年的恋爱观已经趋“同”这个观点。而这个已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显然《最小说》上的文章并非空穴来风,若要以哲学的观点予以支撑,那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不过作者们用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将这个社会现象表现了出来。
  诚然,若社会对青少年的情感走失问题置若罔闻,则会引起更大范围的道德偏差,甚至道德危机乃至社会危机。
  所以,社会与家庭都必定要对青少年的情感走向问题予以关注和给予正确引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68

主题

0

好友

97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2#
发表于 2009-7-22 00:10:3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破冬角 的帖子

这个是一个旁观的姿态写下的。结果写得自己有些偏差了。

小司:我的文章也是一种对社会现实和情感艰难的反映。别无其他。我拿《最小说》上的文章来打比方只是说其在反应一种社会现实。我并未对文章本身进行评判不是吗?

黑天才:我没那么牛。也没那勇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0

好友

97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3#
发表于 2009-7-30 08:07:41 |显示全部楼层
10# 孙智正
我承认自己在写这篇文字时一定程度上是过激了,但是关于同人,你难道就不觉得他(她)们对一个社会是有影响的,而这种影响会随着它的扩大而扩大。
好吧,我不再争论,因为我首先出发点都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6 17:3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