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我是美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贾樟柯

[复制链接]

127

主题

39

好友

4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克莱登大学校董

Rank: 4

1#
发表于 2013-3-9 21:28:32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认识很牛。搞文艺的人难得不诗化自己。
越大的腕儿越喜欢“轻描淡写地”谈论自己经历的苦难。
————————————————
相溅恨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39

好友

4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克莱登大学校董

Rank: 4

2#
发表于 2013-5-6 11:48:5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比多 于 2013-5-6 11:51 编辑
顾耀峰 发表于 2013-5-4 22:08
不对。

1、他文中其实表达的是“不诗化苦难”,但题目上却是更大的词“经历”。如果不是别人未经他同意 ...


如果我理解不错,贾樟柯的文本主要是在反对“苦难”崇拜。我们民族确实有这方面的劣根性,甚至文化市场的普遍“审丑”也是根源于这种“苦难”崇拜。
文中另一点就是反对“个人”代表“时代”。这是所谓第六代的基本立足点,我是赞同的。


1.我觉得文本主要就说了以上两点,大多数人能读通。至于用词是“经历”更准确还是“苦难”更准确,大概没那么严重。并且因为例一中讲述人的“苦难”崇拜情结,他有意识的选择了“苦难”作为“值得讲述”和“可以代表”作为自己的“经历”,无可厚非。

2.对贾樟柯的电影的看法,我略不同,供商榷。我不觉得他是在以底层做卖点,他只是更关注个人,企图对主流价值观做一点解构。《小山日记》《小武》《任逍遥》《站台》,起码在这些作品里他关注到具体的人。我不能说贾樟柯没有野心,没有狡猾。但是他对底层的关注,有一部分是源自他自身的成长与观察。而非绝对功利。这与张艺谋、陈凯歌他们不同。起码在这四部作品里,我不怀疑贾樟柯的诚意。

3.对诗的理解不同,会影响我们对“诗化”的理解。贾樟柯电影里有矫揉造作的东西,看《世界》就知道。但他对表现“中国式”的生存方式有贡献,这是《小鞋子》《随风而逝》肯定没有的。并且文化环境不同,《小鞋子》的纯净在我们这里更像一个童话,若贾樟柯拍出了《小鞋子》,那才是矫饰。

————————————————
相溅恨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39

好友

4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克莱登大学校董

Rank: 4

3#
发表于 2013-5-7 09:00:31 |显示全部楼层
顾耀峰 发表于 2013-5-6 17:29
我没经过严密的组织,想到哪儿写到哪,就随便看看聊聊吧。

他由反对贩卖苦难标签延伸到“今天我的问题 ...

我发现我在一步步被推向贾樟柯辩护人的位置,实际上我并没有那么欣赏他。只是他的存在对中国电影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引发启示了韩杰这样的导演。


"在底层中人物的苦难和存活思维",贾的电影也是。只是贾选择了更为边缘化的一些人物。说他是在"贩卖苦难",你自己信吗?

文化环境是虚词,但一定有一种东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创作者,如果你喜欢,叫想象的共同体也行。
————————————————
相溅恨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39

好友

4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克莱登大学校董

Rank: 4

4#
发表于 2013-5-7 13:41:56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小鞋子》,也喜欢《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但可能我有偏见,总觉得这些电影更像放大了的小品,一直觉得《小鞋子》拍成一个15分钟的短片,会更凝练。《小》、《何》这类电影确如你所说,不是苦难却让我们看到苦难。但如果按萝卜的理论,贾樟柯的矫饰成立,那马吉德和阿巴斯就是另一种矫饰。一种文艺的撒娇,这是知识分子特有的,认为从手段上不直给,而是侧面反映就更加高明似的。编剧圈里总有些老家伙会一脸教诲的对你说:“要用喜剧方式表现悲剧,用悲剧烘托喜剧。好话不要好好说。”——细想想这恰是一种矫情、伪饰(这样纠缠下去,任何观念都会有矫饰的成分)。
用点老套的话,《小》、《何》是在弘扬,苦难里开出善的花;贾的“故乡三部曲”是在批判、揭露,苦难中的麻木与挣扎。我不觉得他们“差了好几个档次”。其实你选的方向很好,伊朗电影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参照体。他们踏踏实实的走出了一条路,而我们一直在怪力乱神。如果一开始你用《一次别离》来比较《三峡好人》,我会完全赞同,贾樟柯的逊色。

说回文化,想象的共同体被证明也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现实永远比理论复杂(所以贾樟柯才总想在自己的现实主义影片里灌筑超现实镜头。)但我们总有一种东西(辛亥革命以来,这东西甚至不是共同的),在不停影响我们、催化我们。我权且叫它“文化环境”,我们这种文化环境与所谓的普世价值(我都不敢随便用词了,只好加“所谓的”。因为细究起来我也不敢确定普世价值是不是存在。)之间有很深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的矛盾,例子之一就是儒家伦理与民主自由之间的矛盾。我知道儒家的糟粕是什么,但我不敢断言民主自由一定能让我们过得更好。绕这么大的弯子,其实是想说明,确实存在一种“中国式”的生存方式。它在这些夹缝中迷惘、挣扎。
————————————————
相溅恨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5 13:1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