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beaidi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小镇物语》(完整版,6月特别献礼,请勿转载)

[复制链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21#
发表于 2007-8-4 13:27:13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beaidid在2005-5-26 12:53:45的发言:
TO:顾耀峰

叶那个翻译的确很糟糕的。我也很反感。“另外,你不要看市场上充斥的叶君健那个傻B的译本,应该去找任溶溶这个可爱老头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但装帧不好看,弄得跟娃娃书似的。”我对这话表示赞同。

另外,我说的安徒生童话里的一些东西。我的意思是说,安徒生是伟大,但是他的作品里并非是完美的。当你翻阅了他(若干个译本的N多篇文字后)你会发现他的情节开始相近,连人性化的载体都开始出现雷同。我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则是,很多情节如果换做别人(也就是作者不是安徒生的话)这样的文字并非有什么特别。我要强调的只是他的童话里依然不是完美的,很多有失水准的文字只是在他名字的光环下烁烁生辉。

第二个就是童话肯定不是思想报告。但童话是写给小孩子看(大部分童话吧),供一个小孩成长阅读。童话应该有它启蒙教育的一面(说实话,我提出这个是建立在一个环境,就是现在中国少儿读物让我担忧的前提)。我觉得童话好看是一点,孩子们喜欢是一点,但如何把一种理性的启蒙教育的道理灌输在生动的情节叙事里是一个值得思考斟酌的问题。因此,童话和小说相比,创作自由度来说,因为考虑儿童心志承受问题,或许更加狭隘点,但又或许更加宽广点,毕竟美与丑在儿童心里都是等同的,但因此引发出另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引导作用。

总结一下:谢谢顾耀峰的推荐。嘿嘿。抱抱。我觉得《小镇物语》的创作,包括贴黑蓝,只是想得到大家在小说创作中对儿童文学(童话、歌谣)的一些重视。看到你和凌丁的回复和支持,我也是很欣慰的。

TO凌丁:

以下是引用顾耀峰在2005-5-26 2:06:06的发言:
卡夫卡的成名作《变形记》所用的手法,安徒生已大量用过,并且更加纯熟,纯熟到你往往只会忽略了它的存在,相比之下,卡夫卡《变形记》里那点微末伎俩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里的微末伎俩大概就是指把故事里的人写成物、把正常的人变形吧。我觉得应该是指这个。

将安徒生归纳成儿童文学家其实不对的。我看童话也当是小说看。
可正因为把安徒生归纳成童话那边了大家才忽略了他在小说叙述方面的成绩。
正如他的剪纸。有些人总是看到别人好的一面,而看不到别人好的另一面。
对于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此。


最近正在较系统地看童话理论和作品。

“童话”早期并不是写给儿童看的,例子太多,不举了。这只是近两百多年形成的传统,这个传统是对童话的缩减。(其实,“童年”也不是一个从来就有的天然之物,也不过是两百多年的历史。)小说也是这样,也在缩减,两大缩减:真实=因果律;全面=开头+中腰+结尾,就不用说写实主义做的缩减工作了。我希望能回复到从前的自由状态——并不是说反对作者为儿童看而写作,作者理当有自己的自由,但认识上应该更宽容些。

我理解你说的教育启蒙功能。一本阐述童话如何形塑儿童性格的学术著作叫《女巫为什么一定要死》,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论点,童年的七宗罪在童话里一一得以净化(并非完全的消灭,童话中的主人公总是易受罪恶的诱惑,罪恶是极难消灭的,但可以抗衡,长时间持续抗衡),譬如《白雪公主》之于虚荣,《灰姑娘》之于嫉妒,这些是我赞赏的,但议论到《海的女儿》之于色欲时,作者说小人鱼是出于色欲遭受惩罚,必然败于不止是色欲的成年人的成熟爱情,以教育孩子在不适当的年龄节制情欲,我就觉得牵强,作者还指责安徒生没有让纯粹色欲的代表海女巫死掉因而没有完成对孩子的形塑,而好莱坞改编的动画如何在这一点上做得优秀,我就更不能苟同了——《海的女儿》里显然有孩子还不能明白——但没关系,他们总会明白——的东西。
再重申,不反对你为孩子而写作。但也应允许不为孩子写作的童话存在,它们仍然是童话,或者随便换个别的什么称呼(幻想小说?)。

关于安徒生,同意你说的,全集看下来,有相当一部分篇什比较一般(我看的是叶翻译的),但也无损于安的伟大。

顾说的“微末伎俩”如果是你说的那个,那功劳怎么也算不到安的头上,早在公元前最早的小说阿普列尤斯的小说《变形记》里,人就变成了驴子,奥维德的《变形记》就更不用说了。卡夫卡也直称《变形记》,等于是宣告了出处。应该不会是这个。

关于卡夫卡,我同意博尔赫斯的一个说法:是卡夫卡追认了他的先驱,先有卡夫卡,而后才有卡夫卡的先驱。谁是他的先驱不要紧,谁也不能取消他。

另:儿童文学创作我一向重视的,只是觉得按照我的心性,年纪还不够大时很难写好,不敢轻举妄动。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22#
发表于 2007-8-4 13:27:13 |只看该作者
再另,你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也还没修炼到任溶溶译文的水平,语言上多少还是像我说的广义的“童话”,而不是你说的狭义的“童话”。呵呵。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23#
发表于 2007-8-4 13:27:13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凌丁在2005-5-26 11:15:07的发言:
任溶溶的译本查了,好像是05年出的,价格不便宜啊,打七折了还要一百多。


这个是全集,05年刚出。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卖得很好。

顾说的那个应是选集吧?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4#
发表于 2007-8-4 13:27:14 |只看该作者
先把简单的处理掉:我说的那个确实是任溶溶译安徒生的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4卷本,硬封面(按当时说法是精装本),小32开,我的是2001年印刷的。当时开书店进了2套(实洋好象是72/套),一套自留,因为感觉他的译本不一定好卖,加之我那书店本基本不做“儿童书”,没有客户群,所以没进多,纯粹是生意上的考虑。但另外一套居然也卖掉了,让我颇感意外,可惜我没见着买的人。凌丁说到的浙江少儿05版,我猜想可能是因为版权转让或者上海译文版权到期的缘故,或者,浙江少儿也买了任的版权,它与上海译文版,内容可能一样。

卡夫卡的微末伎俩——这当然只是相对而言的,在我的叙说里更是具体到只相对安徒生而言——指的是2点,一即是beaidid所理解的直观变形;二是指卡夫卡既直白表现所谓人性的赤裸裸的关系,又用“魔幻手法”(一时找不到别的更好的词——但肯定有,姑且用这词代之)穿插布局,制造迷宫和以此表现“人性和社会的复杂及微妙”。我注意到安徒生作品里有例如《老头儿的话总是对的》、《大克勒斯和小克勒斯》等作品,它们所涉及的与人性有关的内容即有在利益面前的兄弟关系、多年陪伴后夫妇的相濡以沫的关系、男尊女卑下的家庭主导关系、智力和贪婪较劲同时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人们往往会开心地看到小克勒斯如何用智慧保全自己并杀死大克勒斯,却不会想到这兄弟俩是在制造一场手足相残——这是多么冷酷的事啊;人们也往往会喜欢老太婆对老头儿因为多年生活下来的绝对信任和乐观态度,以及喜欢老头儿自行其是的果断以及暗藏的幽默,却不会注意到在那样的关系下,老太婆只成了老头儿的一个附庸一个跟班一个应声虫。这也就是说,安徒生把“人性”表现得很尖锐,但同时又在暗处抹平了那些尖利,导致读者不留神会注意不到,一留神会吓一大跳。我觉得,卡夫卡的手段,比起他来道行要浅得多。这当然也与我的小说观有关系,我并不认为“直接”就一定得是赤裸裸,“直接”指向的应该是“效果”,如果要的是“直接”,那么,任何手法,最终都得为“直接”这个效果服务,而手段上的“直接”,往往会伤害效果上的“直接”。相比之下,安徒生所做到的是“效果上的直接”,而卡夫卡,则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手段的直接”。

安徒生的作品里确有比较一般的作品,但这“一般”在各人眼中仍然不太一样,我就不是很喜欢《皇帝的新装》这类作品——用上面的话说,它太重视手段的直接了,而有一些片段性的小说(其长度都不满小32开的一页半甚至一页),写得跟诗一样,这又让我非常喜欢——但往往,很多人又鄙弃着它们。——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0

好友

1346

积分

论坛游民

吴家BB猪

Rank: 3Rank: 3

25#
发表于 2007-8-4 13:27:14 |只看该作者
TO凌丁:
当然童话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但毕竟这个童话系列的创作是为了孩子。
我还是广义的童话,没过渡到狭义。

TO顾耀峰:
你说到的安徒生“人性”那点。我在写《小镇物语》也借鉴了。
把一个略微沉重的人性问题放在一群稚气的孩子身上有异样的味道。我以前贴黑蓝的《染指》也是这个角度出发。
http://www.douban.com/people/beaidi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26#
发表于 2007-8-4 13:27:14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顾耀峰在2005-5-26 21:51:01的发言:

卡夫卡的微末伎俩——这当然只是相对而言的,在我的叙说里更是具体到只相对安徒生而言——指的是2点,一即是beaidid所理解的直观变形;二是指卡夫卡既直白表现所谓人性的赤裸裸的关系,又用“魔幻手法”(一时找不到别的更好的词——但肯定有,姑且用这词代之)穿插布局,制造迷宫和以此表现“人性和社会的复杂及微妙”。我注意到安徒生作品里有例如《老头儿的话总是对的》、《大克勒斯和小克勒斯》等作品,它们所涉及的与人性有关的内容即有在利益面前的兄弟关系、多年陪伴后夫妇的相濡以沫的关系、男尊女卑下的家庭主导关系、智力和贪婪较劲同时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人们往往会开心地看到小克勒斯如何用智慧保全自己并杀死大克勒斯,却不会想到这兄弟俩是在制造一场手足相残——这是多么冷酷的事啊;人们也往往会喜欢老太婆对老头儿因为多年生活下来的绝对信任和乐观态度,以及喜欢老头儿自行其是的果断以及暗藏的幽默,却不会注意到在那样的关系下,老太婆只成了老头儿的一个附庸一个跟班一个应声虫。这也就是说,安徒生把“人性”表现得很尖锐,但同时又在暗处抹平了那些尖利,导致读者不留神会注意不到,一留神会吓一大跳。我觉得,卡夫卡的手段,比起他来道行要浅得多。这当然也与我的小说观有关系,我并不认为“直接”就一定得是赤裸裸,“直接”指向的应该是“效果”,如果要的是“直接”,那么,任何手法,最终都得为“直接”这个效果服务,而手段上的“直接”,往往会伤害效果上的“直接”。相比之下,安徒生所做到的是“效果上的直接”,而卡夫卡,则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手段的直接”。


你觉得卡夫卡的“效果的直接”被“手段的直接”伤害了,我想可能是对卡夫卡小说的“直接效果”理解得过于明确的缘故——运用……手段“表现人性和社会的复杂和微妙”。我不能同意这个观点。按下卡夫卡不提(我对我喜欢的作家作品往往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还是能较敏感地看出哪些说法不对头、有问题、相对缺少价值),只说安徒生,如果你认为你举的那两个例子是安徒生的特长所在(优于卡夫卡的地方),我还是不能同意,同样的手足相残、夫妻反目、母子、朋友、以及更多的人际关系在更多的民间故事中有更多的反映,同样”尖锐“并且同样地抹去了”尖锐“,我手头一本英国民间童话集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另一本安德鲁朗格编的褐色童话中也很多,第一篇《玫瑰给希纳伯带来什么》的民间童话在这一方面做得就非常好(个人认为胜过安徒生,涉及到太多,难以尽述),它们都比安徒生的创作年代久远很多——仅仅这个还不足以证明安徒生的“道行”的,这恰恰是他较好地继承了民间童话优秀传统的一面,而不是“像安徒生那样写作”的一面。而且从童话中透视人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微妙,这一种解读方法在童话批评中是颇为广泛的一种,被拿来读解的包括《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名篇(灰姑娘的一个版本中,灰姑娘还犯下了杀母罪——诱杀一个继母,换来另一个继母,最后仍然获得了幸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7 10:17:50编辑过]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27#
发表于 2007-8-4 13:27:14 |只看该作者
《卡尔维诺童话》里
《蛇》:利益面前姐妹相残
《动物的语言》:父子相残
《无灵之体》:公主利用巫师对自己的爱杀死巫师
《三个老妇人》:残酷的姐妹相残,并且好结果。
《装哑七年的小女孩》:婆杀媳,然后子杀母。
《魔法戒指》:为了争夺戒指,妻杀夫,然后夫杀妻。
《三条狗》:为了活命,姐杀弟,为了嫉妒,姐杀死了弟,然后弟杀姐
……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8#
发表于 2007-8-4 13:27:14 |只看该作者
同意凌丁。
我喜欢安徒生童话的叙事进路,但不喜欢其中那种善良、软弱(童话气质?)。
童话应该由儿童来写,或者老年人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0

好友

1346

积分

论坛游民

吴家BB猪

Rank: 3Rank: 3

29#
发表于 2007-8-4 13:27:14 |只看该作者
TO:骑老虎上天

一:
怎么说呢,童话里的善良或者你觉得的软弱。并非真的软弱啊。我宁愿理解成一种怜悯。或者一种美好的追忆。
二:
童话应该由儿童来写,或者老年人来写。这句话不对啊。只要稍微想想就觉得不对的。
我想问问你,儿童的概念是什么呢?老年人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其实人人都可以写童话的。或者用一个60岁的老人的话——只不过有些人如果没有一颗孩子心写出的童话就有点别扭。但是并非说明不是儿童或者老人就写不出好童话啊。
http://www.douban.com/people/beaidi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30#
发表于 2007-8-4 13:27:14 |只看该作者
凌丁,我觉得我们的分歧是出在衡量度不一样上。你是纵向的在作分析,我是相对的横向比较。
我所举的那2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安徒生把‘人性’表现得很尖锐,但同时又在暗处抹平了那些尖利,导致读者不留神会注意不到,一留神会吓一大跳。”并不是在以此为证据表明安徒生的绝对意义上的优秀。
你说的那些,我觉得是成立的,而我说的这些,在这个范围里,也是成立的。
说到童话里的“残酷”,《格林童话》的原始版本在总体上可谓一大高峰,据说是因为当时当局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格林童话》才被修改成现在这模样。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31 00:3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