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陈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对伟大偶然而要命的限制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1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1#
发表于 2008-6-13 20:43:20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凌丁</i>在2008-06-13 19:50:55的发言:</b><br /><p>这是一个很认真的回帖,言之有据,也能自圆其说,提出的问题也富于意义。我们十分鼓励、赞赏这样的言说。 </p></div><p>“提出的问题也富于意义”——这个吧,“认真”不是以帖子长短算的,也不是因我的“言之有据”和“自圆其说”而“富于意义的”。问题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应该让问题本身说话?结果是我帮它说了那么多。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p><p><br />“我们十分鼓励、赞赏这样的言说”——那么“我们”对非这样的言说的做法是......?是不是只有“这样的言说”是有意义的?就我观察,要考虑一下是不是会“你会暗中助长我继续摊着这样的事”似乎不是“提、顶、踩”。</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82#
发表于 2008-6-13 21:14:0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的权利的丧尸</i>在2008-06-13 19:18:08的发言:</b><br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in 0in 0pt"><span lang="ZH-CN" style="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amp;quot:;quot:;mso-hansi-font-family:&amp;quot:;times:">司屠:</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小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p></p><p></p><p></p><p></p><p></p><p></p><p style="word-break:break-all"><span lang="ZH-CN" style="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amp;quot:;quot:;mso-hansi-font-family:&amp;quot:;times:">我不清楚(您也只是在猜测)司屠这种“似曾相识”指的是什么。引用这句话,是因为阅读这篇小说也让我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即个人某些体验的似曾相识感。对我而言,来自对K歌房、聚会、送别、以及对朋友尝试《死了都要爱》的记忆。这首歌除了“难唱”和“难听”之外,可否也被看为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符号”,是现代人(当然不能说是所有人)较普遍的共同记忆,却又因个人经历而不同。</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我注意到有人在阅读后提到了他想起他的一个朋友:“唱歌者是我想象中黑天才的样子”,这未免不是一种有价值的个人化的阅读体验。坦白说,从您对猴子</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K</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歌的场景的描写,李方在倒数第三段中对猴子的观察,我个人<b 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直接的</b>感觉是:您“随便选”这首歌,或许不仅仅出于“设计”带来的“符合要求的”“难听”和“难唱”。在可被称之为“设计”的动机之外,他恐怕最直接来源于您对<b 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这首歌</b>的生活体验,而非其它任何一首。(要不然为什么不是同样符合要求的《海阔天空》呢?这个看似无聊问题,但是如果诚实地面对<b 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自己</b>回答,说不定更有助于您解释自己<b 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选择”</b>的动机。或者说,您对同样符合要求的《海阔天空》,有没有同样典型、直接、印象深刻的体验?)。</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 <p></p></span></p><p></p><p></p><p></p><p></p><p></p><p></p><p style="word-break:break-all"><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为什么我在上一贴中仅仅请教“为什么不等待被发现”?我要承认,是我自己含蓄了,</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 </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我实际的意思是:</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1. </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这个问题那么需要“回答”么?作品本身已经构成回答了。</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2.</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这首歌作为一个“道具”,恐怕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您的“无我之境”,而您的回答仅仅把它拉到“有我之境”的“选择”上,会不会削减它对读者阅读体验的意义?是不是连自己都在回避它对您本人的意义呢?还是您清楚您“随便选的”的“不随便的”动机所在,却在“回答”</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 </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时选择不表达?如果(我只是说如果)是有意轻描淡写选择“随便”这样一个回答,这是否真的是一个有价值、对阅读者,甚至从事创作的讨论者有指导性的“回答”。</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3.</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坦白地说,您的解释使这首歌的意义固定在“技术性”的“道具”上了,从阅读体验上来讲,恐怕消解了所有的由这首歌,带来的“似曾相识”。</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4.</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其实如果这真的是技术性的“选择”,您的作品中的力量,足以使读者主动地代入由任何一首歌带来的相似体验。</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 <p></p></span></p><p></p><p></p><p></p><p></p><p></p><p></p><p style="word-break:break-all"><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一句话说,作品本身已经达到目的,并可以带来多样化的个人化的解读至少是感觉,您的“回答”让它无趣了。</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 <p></p></span></p><p></p><p></p><p></p><p></p><p></p><p></p><p style="word-break:break-all"><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这牵扯到一个老问题,是我个人的想法:艺术作品在跟阅读者、观赏者接触的时候已经被进行二次创作了,它不单单属于创作者一个人了。在创作者出来“回答”、“解释”的时候,相关的潜在</span><span lang="ZH-CN" style="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amp;quot:;quot:;mso-hansi-font-family:&amp;quot:;times:">“</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小说本身所没有表达、但确实存在的东西”都消解了。而我个人认为,多样性的解读、甚至某些情况下的误读,或许都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如果创作者能走出本身</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 </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向读者明确具体(或细节)创作意图”的限制,或许更有趣。它可以被解读,却不该被说明。说明最好在作品中进行。如果没有达到意图,是不是更应该在作品中改进。让作品说话。</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 <p></p></span></p><p></p><p></p><p></p><p></p><p></p><p></p><p style="word-break:break-all"><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这才是“对于创作者而言,</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18</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19</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20</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楼,尤其是</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20</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楼这样的问题,是不是等待被发现更好?”真正的问题。</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 <p></p></span></p><p></p><p></p><p></p><p></p><p></p><p></p><p style="word-break:break-all"><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这里的“被发现”,意思是我不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动用脑筋的去“发现”。并且,即使需要,</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任何一个“发现”了它的人,对它的解读,或“回答”,都比作者本人的“回答”更可以保留它原有的意义。就像我同样认为您不固定对“背离”的解释是有意义的,而且“猴子的形象或者说</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背离</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是使李方感到</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对伟大的限制</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偶然而要命的<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一个动机</span></strong>,具体</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背离</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span><span lang="ZH-C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simsun;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什么并不重要。”由别人不在您的指导下解读出会更加突出它的意义。)</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tahoma"> <p></p></span></p><p></p><p></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in 0in 0p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p></p><p></p></div><p>不是这样的。<br />《死了都要爱》完全是随机的,不存在必然性。它只要符合我说过的“难唱”和“难听”的特点就行了,因为“难唱”是写的要求,“难听”(或者说庸俗吧)是审美的要求。有这两点,这歌才符合小说所要求的张力。至于这歌本身的“生活体验”、“个人体验”,完全不必要、我也确实完全不存在,甚至如果事先知道的话是必须抵制干净才能入选的。它绝对不能有“含义”,它就只需要有它的难唱和难听。它不是绝对的选择,但即便选别的歌,要求也是:难唱、难听、不能有“个人生活体验”更不能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符号’”。而况要说“符号”,这歌对我有什么“符号”可言呢?!我要选一个有“符号性”的歌,我怎么也不会选它,当然我也不知道选什么,因为事实上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符号、尤其是值得进行写作的符号。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br />所以司屠的“小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另一个回帖中“唱歌者是我想象中黑天才的样子”,你都误解了。<br />由于这一点不能理解,所以你也就不能理解关于20楼那个及时回答的必要性。说实话,我第一次回这个小说时一共回了3个帖子,而前面两个回帖都离主帖有一周时间了,惟有最后一帖相距一天,我正是因为这最后一个帖子才感到回复的必要,才拣了三个需要回复的帖子一并回复的。由此也可见对这一问题我的理解和你的理解是多么不同。为什么恰恰是硬硬的还在“你为什么要选这首,而不是别的歌?”需要及时的回复呢,正如你有一点所说(但你的目的跟我不一样):“这个问题那么需要‘回答’么?作品本身已经构成回答了。”正因为作品本身已经回答了,但他还提出来,所以我觉得这里可能有巨大的理解偏差,他可能会像你一样认为这首歌有特别的含义,因此我必须立即回答,告诉他我实际上是怎么想的,以减少无谓的猜测。所以你其后的3点都多余了。<br />关于作者的“解释”、“回答”,凌丁已经说得很好了,我只想说:由你的理解可以看出:作者的“解释”、“回答”实在是必要的,尽管由于大部分都在涤净常识而显得浪费,但是论坛也没办法,它很难积累什么,它常常在原地踏步。</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3#
发表于 2008-6-13 21:16:51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凌丁</i>在2008-06-13 19:50:55的发言:</b><br /><p>原则上我同意你说的,作者不该出来自己解说,应以读者读到的为主。“聪明”的作者都回避了需要自己来解说的问题,即使回答也是顾左右而言他的,他们有权利这样做,这样做没错。 </p><p>继续回到这篇小说的这种状况,首先,作者是否有必要在这里为了显示写作者的“聪明”,或为了让读者更有想象空间,而避免朋友间就写作具体问题的交流?也就是说,是这种交流更有价值还是作者的“聪明”表现更有价值?我个人认为是前者,当然你可以有不同意见。 </p><p>第二,作者自己解说的时间是早还是晚?如果作者在发表小说的第一时间就附上详尽的解说,那么我完全赞同你说的这是对读者想象力或者共同体验或者感觉的不信任和损害,我将完全赞同你,但是你看作者的解说距离小说的发表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间隔,这段间隔把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很多,而且也是对部分读者疑问的回答,有相当实用的用途。 </p><p>第三,该如何对待作者的解说——是唯作者言论是真理呢还是视作者言论也是诸多观点的一种?我个人是赞成后者的。一个成熟的读者读到作者的解说,会选择自己赞同的来赞同,自己不赞同的仍然可能不赞同,就阅读而言,读者是第一位的,作者的评价并没有更高的优先级,而作者在这里的讨论也并没有显示出优先级来,也就是说,作为读者,你也不必对作者的解说过分敏感,读者还是有权维持自己的观感和判断,而作者也有解说自己的权利——只要他不是把自己的解说视为所有读者必须接受的普世真理。 </p><p></p></div><p>“避免朋友间就写作具体问题的交流?”——这里,我的疑问之一,在于如果把这当作一个<strong>写作具体问题的“回答”</strong>是否也“顾左右而言它”了。 </p><p>“交流更有价值还是作者的“聪明”表现更有价值”——这个吧,对自己写作具体问题的交流,如果它被肯定了,是不是其实也也就是“聪明”的表现?这里是否存在选择问题?(当然,这对“这篇小说”价值不大,可能是一个交流态度的问题。并且受上一个问题回答的钳制)。 </p><p>“作者自己解说的时间是早还是晚?”——请参考另一个时间差。这里我无法“言之有据”,只能说一点个人体会(好像不知我一个人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10岁读《红楼梦》,18岁读《红楼梦》,和25岁读《红楼梦》,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自身成长到逐渐趋向成熟的体验,而从对同一部作品的阅读中,所获得的发现的乐趣。所以我觉得,这篇小说中,提问者的问题,或许会在某一时刻自我解答,并从中获得类似的发现的乐趣。如果非得证明一个可能的普遍性,我记得《为什么要读经典》里,是提起过的。我相信坛子里的写作者,恐怕都想从写好走向写得出色,甚至未必没有对于“伟大”的梦想,特别是摊子的创建者们,哪怕是从运营的努力上,都可以看出在这条路上有持续的坚定的追寻。那么,我就不得不提出,如果这是一篇被赞赏的、固顶了的、读者和“创作者”纷纷尝试(并有兴趣)去解读,“某种程度上代表坛子水准”的作品,还有什么是对它的“对伟大要命而偶然的限制”? <table class="tableborder1"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3"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table-layout:fixed"><tbody><tr><td class="tablebody2" valign="top" style="padding-right:10px;padding-left:10px">&lt;base target="_blank"&gt;<div class="bodys"><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以下是引用<i>硬硬的还在</i><strong>在2008-05-13 11:19:38</strong>的发言:<br />你为什么要选这首,而不是别的歌?</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以下是引用<i>陈卫</i><strong>在2008-05-14 16:26:32</strong>的发言:<br /><p>这首歌随便选的,不过它也符合小说对这首歌的要求:1、很难听(至少不好听);2、也确实比较难唱。</p>&lt;base target="_self"&gt;<tr><td class="tablebody2" align="center" height="26"></td></tr></div></div><tr><td class="tablebody2" align="center" height="26"></td></tr></td></tr><tr><td class="tablebody2" align="center" height="26"></td></tr></tbody></table></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4#
发表于 2008-6-13 21:56:43 |只看该作者
<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5#
发表于 2008-6-13 22:39:47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陈卫</i>在2008-06-13 21:14:08的发言:</b><br /><p>不是这样的。<br />《死了都要爱》完全是随机的,不存在必然性。它只要符合我说过的“难唱”和“难听”的特点就行了,因为“难唱”是写的要求,“难听”(或者说庸俗吧)是审美的要求。有这两点,这歌才符合小说所要求的张力。至于这歌本身的“生活体验”、“个人体验”,完全不必要、我也确实完全不存在,甚至如果事先知道的话是必须抵制干净才能入选的。它绝对不能有“含义”,它就只需要有它的难唱和难听。它不是绝对的选择,但即便选别的歌,要求也是:难唱、难听、不能有“个人生活体验”更不能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符号’”。而况要说“符号”,这歌对我有什么“符号”可言呢?!我要选一个有“符号性”的歌,我怎么也不会选它,当然我也不知道选什么,因为事实上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符号、尤其是值得进行写作的符号。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br />所以司屠的“小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另一个回帖中“唱歌者是我想象中黑天才的样子”,你都误解了。<br />由于这一点不能理解,所以你也就不能理解关于20楼那个及时回答的必要性。说实话,我第一次回这个小说时一共回了3个帖子,而前面两个回帖都离主帖有一周时间了,惟有最后一帖相距一天,我正是因为这最后一个帖子才感到回复的必要,才拣了三个需要回复的帖子一并回复的。由此也可见对这一问题我的理解和你的理解是多么不同。为什么恰恰是硬硬的还在“你为什么要选这首,而不是别的歌?”需要及时的回复呢,正如你有一点所说(但你的目的跟我不一样):“这个问题那么需要‘回答’么?作品本身已经构成回答了。”正因为作品本身已经回答了,但他还提出来,所以我觉得这里可能有巨大的理解偏差,他可能会像你一样认为这首歌有特别的含义,因此我必须立即回答,告诉他我实际上是怎么想的,以减少无谓的猜测。所以你其后的3点都多余了。<br />关于作者的“解释”、“回答”,凌丁已经说得很好了,我只想说:由你的理解可以看出:作者的“解释”、“回答”实在是必要的,尽管由于大部分都在涤净常识而显得浪费,但是论坛也没办法,它很难积累什么,它常常在原地踏步。</p></div><p>来来来,我们来看看:<br /></p><p>第一:</p><p>“至于这歌本身的<strong>“生活体验”、“个人体验”</strong>,完全不必要、<strong>我也确实完全不存在</strong>”</p><p>"我要选一个有“符号性”的歌,我怎么也不会选它,<strong>当然我也不知道选什么"(您又怎么知道选这首歌的?)</strong></p><p>——又是如何在什么情景下见识这首歌的?您是否从未见过有人在KTV, 或者电视上(包括原唱)唱现场的样子。在我发您回答我的那个帖子之前,我已经意识到您可能不知道它的“符号性”了,我相信他在您的眼里只是“难听难唱”的,因此我才问出,除了您主动地选择,是否在这是您的“生活经验”和“无意识”是同样重要的原因。您觉得“我也确实不知道选什么”是否是一个回答呢?</p><p>——我认为,您需要的不仅是一个“难听、难唱”的歌,而且恐怕要唱得很“难看”,起承转折突变明显,戏剧性的歌,爆发力强,甚至“炸”的歌。我个人觉得,您需要这样一个“猴子”,从一开始就需要。而且我同样认为,这些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符合了什么标准,就可以被选择的道具。因此还是想请问,您写的时候,是否脑子里有别人演唱这首歌时的记忆?您听过得难听又难唱的歌,再少也不至于只有这一首吧?甚至能给您一个替换,《青藏高原》,也有男人在唱。您为什么没选这首歌,我们来看看是否包括在下列选项中:</p><p>1。如您所说:不知道。体验少。这说明什么?</p><p>2。知道,但没想起来。这又说明什么?</p><p>3。猴子是男的,或他的某些性格需要。这说明什么?</p><p>4。您的内在的冲动,和猴子,和这首歌,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说明什么?</p><p>——最后,这个“符号性”,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因为它普遍,特点明显,以至于能被您认知。因为我和您一样,在想到这些需要时,觉得可供选择的不多,这样的选择几乎自然而然,甚至必然。在这之后才是它带来的审美体验和造成的阅读者的个人体验。<strong>所以我再来问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您知道一首生僻的除了您没人知道的同样符合“难听难唱”的音乐,男人唱的,从头到尾是高音,您是否一样会用?您需不需要考虑阅读者的理解障碍?</strong></p><p><strong></strong></p><p>第二:</p><p>所以司屠的“小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都承认了我不理解,貌似您前面也都是在猜测(于是您就断定我实在误解别人)。对我而言,那是一个表述上的启发,司屠的“似曾相识”和我的“似曾相识”完全没必要一样。我只是借用了“似曾相识”的这个词。这个说明过的问题您都还要回来定个调,还真累着您了。</p><p>至于“唱歌者是我想象中黑天才的样子”,我只看重两个字“想象”,因为我提出的问题是,解释会否消解想象?</p><p>所以,您哪里来的结论说<strong>“你都误解</strong>”,我解读人家了么?给我定调扣帽子鄙视人智商也得看看我说什么吧?不要急,如果您只是想反驳并且鄙视,可供选择的很多,挑个有把握的。这歌您挑得就很有把握啊。</p><p></p><p>第三:</p><p>“有巨大的理解偏差,他可能会像你一样认为这首歌有特别的含义,因此我必须立即回答。”</p><p>1。<strong>我没有认为这首歌有特殊的含义,不论对您或对任何人</strong>。我认为这首歌是您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怀疑您单单是从“难听难唱”是否解释了所有<strong>您自己意识到的或未意识到的原因</strong>。</p><p>2。这首歌的“符号性”的确不会影响您的选择,您完全可以事先不知道,但也不影响这首歌自身带来的与读者的“易沟通性”。但也只有这样一首如此有特点,如此被广泛地在K房和电视上“难看”的表演,以至于连您都有把握选择它作为道具。</p><p>3。就是这个<strong>巨大的理解偏差</strong>,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可能对回答它是否有必要的答案不同,还有是否该肯定个人化的审美解读的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您又肯定了凌丁是<strong>完全</strong>回答了我,支持了您的,您认真读他的回帖了么?您不觉得您回答了这个问题,意味着:由您来选择什么地方别人可以自由解读的么?</p><p></p><p>最后:</p><p>我不是完全不赞成您“回答”,该不该“回答”其实是与您做一探讨。但是对于您支持“该回答”所使用的观点和“由...可以看出”,实在难以认同。</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3368362[/lastedittime]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86#
发表于 2008-6-13 23:17:55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0000ff">——怀疑别人的了解、智商、意图很有成就感吗?不用总这么忙着给别人定调吧。</font> <br />这里没有怀疑,结论是在别人怀疑之前由各人自我曝露的。</p><p><br /><font color="#0000ff">“怎么总是让陈卫摊上?” <br />——先别急着解释,请告诉我,我指的是什么事?别回避,也别避重就轻。<br /></font>你指的是什么事?我避了什么重就了什么轻呢?请明示撒。</p><p><br /><font color="#0000ff">“但你也要考虑一下,如果你一直这样,你会暗中助长我继续摊着这样的事。” <br />——这个吧,呵,我帮您晾晾,以示后人。<br /></font>我觉得你会失望的,根据我的经验,这句话即便做成标语也不能达到警示后人的作用。因为正在发生的事实也让人没有信心:让我在这个帖子底下对你解释这么多简单的常识,已经使这个帖子获得了太多不该浪费的精力和兴趣。</p><p>&nbsp;<br /><font color="#0000ff">“特别是:这一次,你终于显示了幽默。”。呵,这句话,是否仅指针对您的作品而言?有人在肯定它的价值和难得。<br /></font>幽默因对象和场合不同而有变化。我现在对你唯一的幽默就是回答你的这些帖子。</p><p><br /><font color="#0000ff">还是根据那句:“特别是:这一次,你终于显示了幽默。” <br />——别紧张,多大事儿。(没有任何恶意和阴阳怪气)</font> <br />该紧张时确实必须紧张,但显然现在不需要紧张,现在我们需要严肃和活泼。</p><p><br /><font color="#0000ff">——如果论坛真的有足够的流量基数,很多事情是会自愈的。不需要急着出来解释或定调,多样性的解读、各种争论,都是有意义的,哪怕是对您作品的批评或者批评的不对。事实本身都会给出说明,帖子在认真观察者的眼里是会被自动去粗取精的。在您解释的时候,被您低估的,其实不是我。 <br />对阅读者,对观察者,对论坛的自我修复作用,有点信心吧。</font> <br />你苦口婆心的“教导”跟我们平时对论坛的讨论很接近了,我觉得你可以考虑用到实处去,否则对你个人也是一种浪费。</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87#
发表于 2008-6-13 23:19:07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的权利的丧尸</i>在2008-06-13 22:39:47的发言:</b><br /><p>来来来,我们来看看:<br /></p><p>第一:</p><p>“至于这歌本身的<strong>“生活体验”、“个人体验”</strong>,完全不必要、<strong>我也确实完全不存在</strong>”</p><p>"我要选一个有“符号性”的歌,我怎么也不会选它,<strong>当然我也不知道选什么"(您又怎么知道选这首歌的?)</strong></p><p>——又是如何在什么情景下见识这首歌的?您是否从未见过有人在KTV, 或者电视上(包括原唱)唱现场的样子。在我发您回答我的那个帖子之前,我已经意识到您可能不知道它的“符号性”了,我相信他在您的眼里只是“难听难唱”的,因此我才问出,除了您主动地选择,是否在这是您的“生活经验”和“无意识”是同样重要的原因。您觉得“我也确实不知道选什么”是否是一个回答呢?</p><p>——我认为,您需要的不仅是一个“难听、难唱”的歌,而且恐怕要唱得很“难看”,起承转折突变明显,戏剧性的歌,爆发力强,甚至“炸”的歌。我个人觉得,您需要这样一个“猴子”,从一开始就需要。而且我同样认为,这些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符合了什么标准,就可以被选择的道具。因此还是想请问,您写的时候,是否脑子里有别人演唱这首歌时的记忆?您听过得难听又难唱的歌,再少也不至于只有这一首吧?甚至能给您一个替换,《青藏高原》,也有男人在唱。您为什么没选这首歌,我们来看看是否包括在下列选项中:</p><p>1。如您所说:不知道。体验少。这说明什么?</p><p>2。知道,但没想起来。这又说明什么?</p><p>3。猴子是男的,或他的某些性格需要。这说明什么?</p><p>4。您的内在的冲动,和猴子,和这首歌,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说明什么?</p><p>——最后,这个“符号性”,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因为它普遍,特点明显,以至于能被您认知。因为我和您一样,在想到这些需要时,觉得可供选择的不多,这样的选择几乎自然而然,甚至必然。在这之后才是它带来的审美体验和造成的阅读者的个人体验。<strong>所以我再来问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您知道一首生僻的除了您没人知道的同样符合“难听难唱”的音乐,男人唱的,从头到尾是高音,您是否一样会用?您需不需要考虑阅读者的理解障碍?</strong></p><p><strong></strong></p><p>第二:</p><p>所以司屠的“小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都承认了我不理解,貌似您前面也都是在猜测(于是您就断定我实在误解别人)。对我而言,那是一个表述上的启发,司屠的“似曾相识”和我的“似曾相识”完全没必要一样。我只是借用了“似曾相识”的这个词。这个说明过的问题您都还要回来定个调,还真累着您了。</p><p>至于“唱歌者是我想象中黑天才的样子”,我只看重两个字“想象”,因为我提出的问题是,解释会否消解想象?</p><p>所以,您哪里来的结论说<strong>“你都误解</strong>”,我解读人家了么?给我定调扣帽子鄙视人智商也得看看我说什么吧?不要急,如果您只是想反驳并且鄙视,可供选择的很多,挑个有把握的。这歌您挑得就很有把握啊。</p><p></p><p>第三:</p><p>“有巨大的理解偏差,他可能会像你一样认为这首歌有特别的含义,因此我必须立即回答。”</p><p>1。<strong>我没有认为这首歌有特殊的含义,不论对您或对任何人</strong>。我认为这首歌是您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怀疑您单单是从“难听难唱”是否解释了所有<strong>您自己意识到的或未意识到的原因</strong>。</p><p>2。这首歌的“符号性”的确不会影响您的选择,您完全可以事先不知道,但也不影响这首歌自身带来的与读者的“易沟通性”。但也只有这样一首如此有特点,如此被广泛地在K房和电视上“难看”的表演,以至于连您都有把握选择它作为道具。</p><p>3。就是这个<strong>巨大的理解偏差</strong>,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可能对回答它是否有必要的答案不同,还有是否该肯定个人化的审美解读的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您又肯定了凌丁是<strong>完全</strong>回答了我,支持了您的,您认真读他的回帖了么?您不觉得您回答了这个问题,意味着:由您来选择什么地方别人可以自由解读的么?</p><p></p><p>最后:</p><p>我不是完全不赞成您“回答”,该不该“回答”其实是与您做一探讨。但是对于您支持“该回答”所使用的观点和“由...可以看出”,实在难以认同。</p></div><p>你完全不懂小说,而且完全没有理解小说的基本能力。从现在开始我对你唯一的幽默就是不理你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88#
发表于 2008-6-13 23:21:24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陈卫</i>在2008-06-10 21:40:44的发言:</b><br /><p>我仍旧没有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但能大概感觉你在思考、追究一些与上面讨论的话题不同的问题,它们可能属于写作中更隐秘的、更不易察觉的动机。<br />就我自己来说,“阶段性的困苦”也不像想象的那么严重,经验对它们还是有些作用。所以“重新续上”的感觉对我来说也不是那么明显,至于可能因为“新(语调)”而给人憋足一口气的感觉,其实我开始写每一个小说都有、都需要这样的动力;这并不吃力,这是需要,而且应该也不会因此而就不自然。“自然”,是在这个小说内部系统里来衡量并自动生成的,而不是一个独立于外的定律。<br />“这个挖井的行动,是追寻根基,还是为触摸真实,亦或是制造存在的机制,比如您说的圆?这三点,我都认为不妥。”这句特别不懂,不知你认为不妥在什么地方。<br />至于“但我想,你为此触及到了更深层,但是,仍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维,”我也不知道你这里说的思维是指什么?是指像博、格他们那样能够统摄自己几乎所有小说的完整而持久的一套观念系统吗?如果是,这确实是我至今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许未来还会去思考、面对它,但至今不能解决的同时,似乎也因为不断地、比较有分寸地自我拒绝所致。个中原由我在很多谈及类似于“风格”的地方谈过很多次。如果不是,那这样的思维就应该涉及很广,我们现在探讨的众多话题,都属于自己的思维,其中应该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特别是当它们能与作者长年的写作统一起来的时候。<br /></p></div><p>“这个挖井的行动,是追寻根基,还是为触摸真实,亦或是制造存在的机制,比如您说的圆?这三点,我都认为不妥。” </p><p>我想,就是想表达一种存在的状态吧,它拒绝意义、动机、目的甚至思考,可是,一说出来,我又觉得不对头,但这就是我想要的意思。首先,我不认为一眼望到底的小说有什么不妥,或者把谜底留到最后很高明,我想,这些只还是技巧,但为了不落进眼高手低的圈子里,我一直警告自己少作超越性思考,一切依赖实践中所折射出来的预想,我甚至开始怀疑超越技巧的技巧,怎么说呢,我想做到最真诚,想语调充满聚焦似的价值(好象很含糊),想在语言之前的状态里展现,但这是不是有点冥想了呢,是不是不切实际了呢,我也不清楚,但是我觉得已经向这个方向走去了。但,我为什么扯上了自己呢,因为不这样,我就说不出东西。 </p><p>&nbsp; </p><p>“是指像博、格他们那样能够统摄自己几乎所有小说的完整而持久的一套观念系统吗?” </p><p>应该不是,因为观念和系统的背后还有动力,它可能涉及地域文化、母语、个人思维方式、作者性格等等,这些统统“自融”为“语言”,属于作者的私人化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同样也是差距的产物,就是于外在于语言的“真实”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又反过来被不同文化领域里的个性窘异的作家塑造成“风格”,或者说,就是观念系统之类。 </p><p>所以,我对这篇小说的怀疑就在这,在作者身上,作者是不是完成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我觉得(就是一种感觉),要完成它,必须和自己打交道,俗话说,就是触摸自我,理解自我。当然,我只是怀疑,事实许或相反。 </p><p>&nbs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89#
发表于 2008-6-13 23:23:58 |只看该作者
<p>不要再吵了。</p><p>小说需要讨论,但辩论就不合适了,更何况吵架。</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90#
发表于 2008-6-14 00:00:31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金特</i>在2008-06-13 23:21:24的发言:</b><br /><p>“这个挖井的行动,是追寻根基,还是为触摸真实,亦或是制造存在的机制,比如您说的圆?这三点,我都认为不妥。” </p><p>我想,就是想表达一种存在的状态吧,它拒绝意义、动机、目的甚至思考,可是,一说出来,我又觉得不对头,但这就是我想要的意思。首先,我不认为一眼望到底的小说有什么不妥,或者把谜底留到最后很高明,我想,这些只还是技巧,但为了不落进眼高手低的圈子里,我一直警告自己少作超越性思考,一切依赖实践中所折射出来的预想,我甚至开始怀疑超越技巧的技巧,怎么说呢,我想做到最真诚,想语调充满聚焦似的价值(好象很含糊),想在语言之前的状态里展现,但这是不是有点冥想了呢,是不是不切实际了呢,我也不清楚,但是我觉得已经向这个方向走去了。但,我为什么扯上了自己呢,因为不这样,我就说不出东西。 </p><p>&nbsp; </p><p>“是指像博、格他们那样能够统摄自己几乎所有小说的完整而持久的一套观念系统吗?” </p><p>应该不是,因为观念和系统的背后还有动力,它可能涉及地域文化、母语、个人思维方式、作者性格等等,这些统统“自融”为“语言”,属于作者的私人化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同样也是差距的产物,就是于外在于语言的“真实”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又反过来被不同文化领域里的个性窘异的作家塑造成“风格”,或者说,就是观念系统之类。 </p><p>所以,我对这篇小说的怀疑就在这,在作者身上,作者是不是完成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我觉得(就是一种感觉),要完成它,必须和自己打交道,俗话说,就是触摸自我,理解自我。当然,我只是怀疑,事实许或相反。 </p><p>&nbsp;</p></div><p>哦,这里存在着误解。我说的“层次”不是为了拒绝或遮掩“谜底”的暴露,我从没有“把谜底留到最后很高明”的意思,我只是说“谜底暴露得要有意味”。层次不一定始终是直线向前或层层覆盖的,同样也有迂回旋绕的,说不定很多层之后它绕到了第一层、把“谜底”直接抛在了最表面。提“层次”,就是为了说明“谜底”与“谜面”之间的“意味”,而这个意味当然不是捉迷藏、打哑谜。所以我并没把它归为“技巧”(狭义的)范畴,我觉得它更多地还是属于对小说宏观的认识,这认识会促进我们培养我们自己独特的小说介入角度、小说兴奋点形成的思维等品质。<br />第二个问题首先我所感到的答案肯定是和你的盼望一样:“和自己打交道,触摸自我,理解自我”,只是尤其对这篇来说,我不是采取“私人化的语言—观念系统”的方式来抵达这一基本目的——或者这样说也不对,似乎“和自己打交道,触摸自我,理解自我”既是方式也是目的,它是写任何作品时的基本需求。当然这样的选择可能并不是出于主动,有很多理由会导致我被动接受,并且我也乐意这样的被动接受,因为不管怎么说,眼下的写作肯定还称不上“进攻式”的写作。另外关于私人化的语言,我们那天QQ聊天中好象聊过几句,就是我对这既很表面化又似乎很本质化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把握,尤其是还没有很有成效的经验,还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实践。到再成熟一点的时候再讨论。 </p><p>&nbs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14 12:3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