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0-23
- 在线时间
- 106 小时
- 威望
- 2503 点
- 金钱
- 13666 点
- 注册时间
- 2008-8-3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873
- 精华
- 0
- 积分
- 5512
- UID
- 21171
 
|
2008年07月27日 <br /><br /><img src="http://www.media.edu.cn/tepin_4798/20070920/W020070920320124865923.jpg" border="0" alt="" /><br /><br />图片说明:王德威<br /><br />今年香港书展的主题由去年的“阅读香港”变为“阅读世界”,对应香港书展“阅读世界”的主题,王德威在题为《文学行旅世界想象》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在基本的创作场域上,早就以全球化的坐标为出发点。“无论是江南的苏童,还是西北的贾平凹,可能创作的是一时一地的生活经验,或者是对所在地一个区域人情风物的写照,但经过网络的后现代传播,他们的影响已经是世界性的。”<br /><br />王德威认为,在今天这个繁复的时代、资讯的时代,文学必须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必须比以往呈现传递不同的现象,建构不同的对未来的憧憬,“文学不应该为一时一地的生活经验所局限,而应当远远超过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被放大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在过去发展30年里呈现出来的这种丰富性、想象力的“井喷”,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五四”文学遗留的“转移性情,改造社会”(鲁迅语)的定位与功能。<br /><br />王德威还指出,若是以大国崛起的心态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会发现,中国当代文学已无需要这种外在的标杆来证明。<br />尽管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频频“辩护”,王德威依旧指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上面临的严峻问题:“令人担心的是,一批在80年代业已成名的中国作家,新世纪后创作上呈现的普遍水平下滑趋势。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些曾经令我们崇拜、激动的中文作家,今天的作品很多都让我们失望。”(消息来源: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