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5-4-8
- 在线时间
- 3505 小时
- 威望
- 545 点
- 金钱
- 30155 点
- 注册时间
- 2010-1-13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1100
- 精华
- 5
- 积分
- 10001
- UID
- 34800
  
|
本帖最后由 asui1003 于 2012-5-2 09:50 编辑
我都要给了凡跪了!你在几张讨论韩寒事件的帖里掺和了半天,我就问你有没读过质疑的焦点作品《三重门》,这就叫“激你”了?你对代笔事件没有任何自己的判断依据,光表达一通情绪,贴些离题的东西,最后发现自己的情绪影响不了别人求真的欲望,你就改为撒娇说这些讨论没意义不如大家一起来发泄对韩寒的不满情绪吧——你当然有权利这样做,我也有权利讨厌你!你光有情绪没有判断依据,但我和你相反!另说,你在那些回帖里好像还提到“自己当年辍学可能受了点韩寒的蛊惑”?拜托,你千万别那么幼稚!否则我真替你可惜:你这脑筋确实不该辍学。
我和树泳有交情,和韩寒无交情,但相对于私情,我更爱求真。树泳上面这段对韩寒的批评,只是表达了他对韩寒的主观厌恶情绪,以及论证了韩寒的水平配不上他的名气。先不说韩寒的水平早已有某程度的公识,单说对他的主观厌恶情绪,我两年前也表达过。但哪怕在我最厌恶韩寒的时候,我也不认为他的作品有代笔——这完全是两回事。树泳带着这么强烈的情绪投入对代笔事件的质疑,我很怀疑你的客观判断力已经受到了损害。
另外就是“文坛是个屁”这句话是有语境的,韩寒指的是文联作协这些官方文学圈。他说这话的原因是当时他和体制有接触,感觉里面官僚迂腐、人浮于事,所以他对体制内的创作很怀疑。但对体制以外的文学作者(当然也包括我们),他多次表达过鼓励和赞扬。我不肯定树泳对韩寒有多了解,但我严重怀疑你对韩寒有误解。“文坛是个屁”这句话,放在他说话当时的语境里,我觉得他说得好!
什么“实证派”、“感觉派”,凌丁老师也说了,只是两个倾向,实际上没有纯粹的“实证派”和“感觉派”。在凌丁老师意指的那些“实证派”里,靠“感觉”来质疑韩寒的多不胜数,那个石毓智博士就是。
我在另一张帖里也说了:“对于真相,大家现在只能各凭自己掌握的信息、常识、阅历和思维等去做判断:对作品本身的判断、对事情经过的可能性的充分想象、对各种质疑的细心斟酌等。”不仅是我,大家都只是在表达自己相信的情况而已,还没人能下定论。如果可以,最好也别激愤。
而我的判断已经做了,我斟酌了井回贴出的证据:新概念比赛作弊问题和韩寒的《三重门》有没代笔完全是两回事,我的专注面在代笔问题,所以不参考这方面的证据;手稿干净的问题我觉得并非难以置信,我还知道很多更不可思议的事,最好别用自己的写作习惯来揣度韩寒的写作;韩寒那个同学的回忆出现时间上的漏洞,我在另一张回帖里也分析了,本来记错的可能性就比记准大——我提醒大家:事情发生在13年前。对于树泳我想说,你再活10年然后参加同学聚会,和所有同学聊聊曾经共同经历的事,你就可能发现记忆是件多么奇妙和不可信的东西了。对于你困惑的巧合(少数情况)问题,冯老师也说了:现实中所有已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是事物本来的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换言之都是巧合。
而我“判断韩寒的作品是自己写的”的依据,似乎不被你们参考——因为你们都是谈“感觉”的“实证派”,却把不同意自己的人归为“感觉派”——:
首先《毒》和《通稿2003》是杂文集,里面有大量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而《三重门》是个初中升高中的学生的故事,小说语言是夹叙夹议的,议论方面主要就是调侃,而这些调侃的内容大量和他的杂文集《毒》、《通稿2003》及早年的博文里所表达的观点、所描述的他的经历等对应吻合。也可以说《毒》、《通稿2003》、《三重门》这三本书加上他一定数量的博文存有一定的互文性质,里面他写到的内容和思维方式非常一致,就我的水平来看这几乎肯定是一个人写的。而现在有人质疑《三重门》是韩父代笔,这一点我恕难置信,因为《三重门》里写了很多初高中寄读生的经历,和韩父读初高中那个年代的情况显然不对应——事实上韩父比韩寒更不可能写出《三重门》;如果是另一人代笔也不可信,出版《三重门》前韩寒还没出名,这个人就已跟死了韩寒,多年中帮他代笔数部小说和杂文集,并更新大量博客,甚至在写博文时还提及韩寒的私人经历,这可能性有多大?然后,《像少年啦飞驰》我记得是写了个痴迷赛车的孩子的故事,这和韩寒本人的兴趣经历对得上。最后是韩寒性格里某些方面和我有相似,所以我读他的博文和小说时不用特别留意,只要他的作品的各方面(因找人代笔)出现了矛盾和不一致,我应该会马上察觉到。在我读过的他的作品和文章里,他确实是用很一致的方式感受、理解事物和表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