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br/> <img alt="" src="http://www.heilan.com/images_tie/media.jpg" border="0"/><strong>【14届小说奖二期复评专访】07-03-11 不有:我就是想来几次变奏<br/></strong><br/><br/>记者:介不介意我指出你马甲的真实身份?<br/>不有:不介意。我有点紧张了。<br/>记者:算了,不揭你底。上届小说奖,童末以马甲身份折桂,而《悬巢》又是不同于她以往风格的一个作品。似乎大家在风格转变时期都喜欢用马甲?那么《异禀》对你来说,是不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br/>不有:(……我有对话恐惧症)更像一个阶段性的标志。一个总结性的东西,算是以往写作堆出的一个高点。<br/>记者:《异禀》是你用“不有”这个ID发的第一篇小说吧?<br/>不有:不是,应该是《身体欠佳的日子》。在诗歌版混要晚一些……但其实开始考虑用这个名字就是觉得原来那个名字太不适合出现在诗作者的位置上。<br/>记者:啊,你连ID的问题都要考虑……真是缜密的思维,跟你的小说一样。<br/>不有:是在赞美我吗?<br/>记者:不是赞美,是赞叹,略带一点好奇。<br/>不有:好奇什么?还有不必赞叹呐,小说真的没有那么好,还差的远(真心话)。<br/>记者:好奇你写作的方式。怎么说呢,觉得你的文字有种“数学之美”。 <br/>不有:那你说说数学的美在哪儿,什么样的美?<br/>记者:你太不给我台阶下了!我想让你说的呀!对我来说,数学很难,数学的美在于我所不能了解的秩序吧。<br/>不有:那我还要不要说,嘿嘿……数学确实是这篇小说的众多原始动因中的一个,说实话,对数学真的谈不上什么理解,因为不专业,所以很多都留于幻想,或是一种对数学这个对象的期待:比如,她的纯粹,自组织……封闭感……对数学的旁观者来说,那是一个人自己玩的游戏,自给自足,完备的证明,依据几个简单公理建立起来的不可思议的楼阁。而且比如数论那种和现实看起来关系不大的学问,在我,真是充满了神秘感,诱惑力,接近于虚构,但又是可证明的虚构,很美,当然这些也只是我对数学的想象,真实的样子只有数学工作者明白。<br/> 再说数学家。一般来说好像做数学的人在二十几岁前如果做不出成绩,就基本没指望了,在那个黄金时段他们要充分燃烧自己,烧干净,决绝,旁人就会觉得有悲剧感吧,曲解之后数学家就都早夭,都孤独,都成为了悲剧主角。说得有点乱,该你走了。<br/>记者:我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很喜欢《异禀》这个小说,大概因为我对数学一直缺乏理解,又感觉到很深奥。<br/>不有:这个小说最吸引你的就是里边的数学成分?<br/>记者:不是,语言也很不错,眼花缭乱的,又是有序的——是不是归根到底还是数学上的?可能数学像哲学那样,是终极手段吧……<br/>不有:对这篇小说来说绝不是数学的,因为意识到了曲解、传奇后的危险,数学的影响努力做低,甚至刻意回避了。<br/>记者:意识到曲解、传奇后的危险?能不能解释一下?<br/>不有:不真诚了,像是耍宝了。《异禀》的语言每次重读都在警惕,说实在的自己也并不是很认可,里边有种我不喜欢的成分……不纯粹?不够纯粹?<br/>记者:你所说的不够纯粹是不是指某种刻意的成分?会不会跟你的过分警惕有关?<br/>不有:嗯,刻意,好像是……过分警惕吗?我倒觉得任何对自身的警惕对小说的担忧都不多余不过分。你试试,多看几遍,它的语言还鲜活吗,还会有新生感吗?<br/>记者:要我说,这个小说的语言本来就不是“鲜活”的,而是“考究”的,看起来像是在追求高度的凝炼与精确,同时还要保持丰富。<br/>不有:我说鲜活是说,能给人惊讶、欣喜,无论是第几次读(当然不是刻意的去重读)。是句子的状态,不是它表现出来的样子。你怎么想?<br/>记者:我……没什么想法,我很肤浅的!我觉得很好。至于句子的状态和表现出来的样子,我不是很明白你指的是什么,但是读起来的时候,我有“呐,还能这样写”的感觉。<br/>不有:嘻……<br/>记者:你的警惕是对于什么而言的呢?<br/>不有:谎言、为了炫耀某种情绪……甄别好语言好小说吧。<br/><br/>记者:已经知道《异禀》入围复评了吧?<br/>不有:哦,看到了。<br/>记者:看了复评里程波的推荐词吗?这个小说在结构上你是怎么考虑的?<br/>不有:等会啊,我看一眼……他说的可真好……<br/>记者:当然啦,都是夸你的话……<br/>不有:……结构上的想法……简单说就是想来几次变奏,如果我对变奏理解正确的话。<br/>记者:你对变奏是怎么理解的?<br/>不有:嘿,我正想问你呢!<br/>记者:简单地说来就是转折吗?<br/>不有:说转折肯定简单了。好像是同题变奏那一类的?就是轻易不被发觉地走上一条岔路走的无迹可查?我现在觉得对一些概念来一下子误解也挺好?就像历史上有些科学名词就是因为误解产生的,但用习惯了就沿用了。<br/>记者:哈……嗯,让人惊喜的无迹可查。<br/>不有:大家反映的后面松的问题,你读的时候什么感觉?<br/>记者:不觉得。只是觉得“轻”了,像毛笔字的“撇”那一划。起、收都很自然——不知是不是因为我很喜欢这个小说的缘故……哈哈。<br/>不有:各人的感觉不同吧,作者预设的效果不一定都在读者那里反映出来嘛。<br/>记者:谈谈你还不满意的地方吧。缺陷什么的?<br/>不有:细节上的“偶尔的小小趔趄”(凌丁语),还有前面对语言的讨论。总体上还是有些紧,放松后会更好,有些地方去掉目的性也会更好,让它更自足。<br/>记者:目的性?<br/>不有:(笑)猜到你会问,我想想怎么解释…… 啊,就是有意控制的文本的方向,或说掩饰不好的那些意图,让你知道文章下一步会干什么,想干什么,这些……我就是想浑然天成!!<br/>记者:噢!!对目前的你来说,这是不是前进的最大障碍?!<br/>不有:嗯!秉性中目的性就太强。<br/>记者:有办法克服吗?<br/>不有:很难……那是一种天赋吧。<br/><br/> 记者蘑菇鸟为您报道<img alt="" src="http://www.heilan.com/images_tie/media_3.gif" border="0"/></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2 10:19:4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