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54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粟裕同志勇敢吃屎的态度很好(zt)

[复制链接]

217

主题

0

好友

276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0 14:00: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国共三年内战,是粟裕意气风发,潇洒自如,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军事指挥才能的时期,粟裕可谓生逢其时,英雄获得用武之地,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才智和潜力的机会与场所。对陈毅而言,这三年却是极为憋屈的三年,而憋屈的根源,正是粟裕。这几年,陈毅一直被粟裕挤兑着,最严重的时候,硬是被挤兑的没有存身之处。最让陈毅觉得憋屈的大概是受了憋屈之后还没法去责怪粟裕,而差不多只能责怪自己。

    内战之初,陈毅粟裕各领一军,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七战七捷,而陈毅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却在山东五负一平,反差明显。那时候,名义上,陈毅是粟裕的上级,但要当粟裕的上级并不是件容易事,粟裕差不多对陈毅提出的所有的军事决策都有自己的不同意见。其实粟裕提出不同意见并不是只对陈毅,就是中央军委的决策粟裕也是经常斗胆直陈,提出不同意见,有时甚至一谏二谏三谏直至四谏,这是粟裕的个性,认准了的事情就坚持到底。建国后粟裕任总参谋长期间,也因为工作中的不同意见跟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不对付,惹得彭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罪状之一就是一贯地反对领导。联系到粟裕的一贯作风,这条罪状却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当然,这是后话了。

    让陈毅难堪的是,每次陈粟之争,最后总是以中央军委接受粟裕的意见,反对陈毅的意见而告终,尽管陈毅坚持的常常只是中央军委自己最初的部署,这就让陈毅觉得很是灰头土脸,上下不是人,很没有面子。后来,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中央军委却在电报中明确指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这等于是直接剥夺了陈毅的战役指挥权。身为野战军司令员,却没有战役指挥权,这个司令员也只是个挂名的司令员而已,陈毅心中的感受,可想而知。最让陈毅难堪的事发生在淮海战役以前,老毛怕陈毅妨碍粟裕指挥淮海大战,特地把陈毅调到中野野司任副司令员,让三个四川人在一起去唱变脸,把华野整个地交给粟裕一个人去折腾,并想让粟裕直接升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是粟裕坚辞,老毛才收回任命,是以陈毅保留了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于是,粟裕以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的身份指挥了华野的淮海战役,陈毅却身在中野任职副司令员,同时挂着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虚衔。据说老毛当初想把陈毅调到其他野战军去时,没人原意接受他,只有中野的刘邓出于同乡之谊才接受了他,这是一件令陈毅十分难堪并耿耿于怀的事。我觉得老毛这一手忒损,对陈毅十分的不公,其实陈粟二人在华野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也就是黄桥战役的模式,陈毅管全面或者什么也不管,战役指挥由粟裕全权负责,两人合作,华野一直打得不错,完全没有必要把陈毅调走。老毛来这么一手,着实让陈粟两人都很难做人。
    人说华野是陈不离粟,粟不理陈,其实两人的关系是极不对称的。陈不离粟是真,粟不离陈却未必。如果没有粟裕,陈毅的山东军区在王耀武的步步紧逼之下,早晚会丢掉,丢掉了山东,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陈毅元帅了。华野的丰功伟绩,即使不说百分之百地是粟裕的功劳,至少可以说百分之七八十是粟裕的功劳,粟裕在前方浴血作战,陈毅在后面轻轻松松地就获得元帅军衔,可以说这个元帅衔是粟裕送给他的,没有粟裕,就绝对不会有陈毅元帅。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陈毅,粟裕只会活得更潇洒,至少不用先让司令员,后让元帅了,如果没有陈毅,粟裕就是新四军系统和华野的当然代表,获得元帅衔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了元帅衔,就有了与彭德怀相等的地位,后来也不大会被彭老总整得那么惨了。那种没有陈毅就没有粟裕的说法夸大了陈毅的作用,以粟裕的才能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性格,早晚会浮出水面,受到中央军委的重用,与陈毅关系不大。

    其实陈毅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一点,粟裕好歹也是他的下级,对陈毅而言,两人基本上是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所以憋屈归憋屈,在工作中陈毅对粟裕还是大力支持的,平日里,战斗打响时,怕妨碍了粟裕指挥作战,陈毅会主动离开作战室,让粟裕放手指挥。粟裕作战有功,陈毅也不吝赞誉之辞。莱芜战役以后,陈毅就称赞粟裕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陈老总这样的心胸,的确是让人感佩的,说实话,本人若处于陈毅当时的情形,能不能做到陈毅那样,还真不好说,所以本人在这里要真心佩服陈老总一把。就冲这一点,陈老总就已经可以配得上他的元帅衔了。陈毅并非嫉贤妒能的宵小,他的大度与容量,的确值得粟裕先让司令员,后让元帅。

    58年彭德怀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时,陈毅的表现很有意思。陈毅起先对批判粟裕是有保留的,后来是老毛点名要他批粟裕,他才说了那句举座震惊的经典名言:粟裕这个人,就一个字,阴。陈毅此言,大概是有所指的。山野华野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初期,张鼎丞、邓子恢、曾山曾联名发给中央军委一封绝密电报,历数陈毅军事指挥中的失误,认为陈毅不适合军事指挥。这封电报直接导致了军委剥夺陈毅的军事指挥权以及后来将陈毅调离华野。这封电报粟裕没有署名,陈毅大概心里认为这封电报是粟裕授意的。其实,现在看来,即使电报真是粟裕授意的,那也是出以公心的成分居多,如果粟裕真的想抢班夺权,就不会有后来先让司令员,后让元帅的事情发生了。说粟裕骄傲,不服从领导也许说得过去,说粟裕阴就不知从何说起了,粟大将军一生所作所为,都是绝对可以拿得上台面的。陈毅这样说,大概反映了这些年来他心中的憋屈,他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逮住机会一抒心中的郁懑,也可以理解。

    据说,粟裕受了批判违心地做了检讨以后,陈毅兴高采烈地说:“粟裕同志勇敢吃屎的态度很好。以前我对粟裕同志不肯吃屎的态度很不满意。现在他已经当着大家的面吃屎了,我表示欢迎。我现在对粟裕同志没有意见了”。呵呵,真是酣畅淋漓,快人快语,可以说,到这里为止,陈毅心中受到的憋屈才真正一扫而光。从陈毅这几句话中也可以看出,陈毅批粟裕,仅仅出于私人恩怨,只是想出口气,批了粟裕,出了气,也就完了,他并没有致粟裕于死地的意思,无论如何,陈老总还是(评:应加上"比较"一词)厚道的。

    不过,类似的情形下,粟裕的表现却很不同。58年粟裕挨了彭老总的整,59年彭老总倒霉,有人私下建议粟裕把58年彭老总整他的事也拿出来说一说,可粟裕坚决不同意,他不愿在彭老总倒霉的时候做这种落井下石的事。两相比较,我只能说,陈元帅不仅在军事才能上比粟大将稍逊一筹,就是在人品上似也比粟大将稍逊一筹。对陈元帅的行为,我能够理解,对粟大将的高风亮节,我却只有钦佩的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8

主题

36

好友

751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09-2-10 15:39:15 |只看该作者
让人敬佩的粟裕大将。赵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3#
发表于 2009-2-10 21:46:25 |只看该作者
基本事实没错,但是这篇文章作者抓的这些点,总显得有点“琐”。围绕着个憋屈做题。

陈毅有点类似宋江,自己确实没本事,打仗真的不行,但下面人愿意捧他。

粟裕的表现也正常。有时,专业人员,他已经在自己的领域是王了,就不需要那些虚的名头。当了元帅有什么好?而且,专业人员还有个特点,专业上很锋芒,但在社会人际上比较保守。建国后,要把陈毅挤下去,对自己以后有什么好?何况,能否挤下去,还是个问题。

也是瞎说的。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主题

0

好友

276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4#
发表于 2009-2-11 13:36:47 |只看该作者
一点屁事到了90年代才窝囊平反,粟已过世十年.实乃党内元老唯一屈.
政治游戏规则中,再伟大的领袖也不能自我否定.邓当年主持批粟.
刘少奇79年平反.

赞同你的观点,他是专业人士.

弱肉强食,陈毅元帅是在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中锤炼出来的元帅,实有过人之处.
但他可不宋江,他算是鲁肃,有时还是李逵.评元帅不会单看军事,是政治分配,若该是粟裕的,想辞也是辞不掉的.不是谦虚和想要不想要能解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主题

0

好友

276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5#
发表于 2009-2-11 13:38:03 |只看该作者
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后,当上了总参谋长。在战争年代,坚持己见的粟裕往往能获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味道浓厚的总参,不喜曲意迎合,常常坚持自己观点的粟裕,在工作中深深得罪了聂荣臻和彭德怀,为自己失意的后半生打下了伏笔。

性情比较暴躁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彭德怀就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不这么写,彭老总会说:“你又越级!”总参和彭德怀主持的国防部关系恶劣。为了保证国防工作的顺利,毛泽东只能选他们中的一个留下。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在听到过众多中央领导人对粟裕的意见后,毫无疑问要舍弃粟裕。
后来陈赓(大将)曾对粟裕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09-2-11 14:17:23 |只看该作者
元帅中最能打仗的是刘伯承和林彪,而且刘在长征时候经常在军事上力挽狂澜;搞出红军的是朱德、贺龙、彭德怀、还有陈毅;聂是抗战时期成大名的,徐向前虽然是四方面军的人,但是当时张国焘搞老毛时坚决站在毛这边,叶剑英同样也是如此,而且叶是搞情报出身,罗荣桓的强项在于政治党建工作。——上述10人,就这些资历和综合贡献力来说,个个都比粟来得强,虽然我也是很喜欢这人。
这不是单纯的受排挤什么什么问题,此篇文章完全是打“感情牌”,是迎合读者(尤其中国读者)内心某些阴暗东西之作。陈毅打仗确实不如粟,但别忘了,没有陈,粟连仗都没得打。且不说陈在军事上的稍弱给了粟的空间以及陈对粟的包容,很现实地来看,除了华野,粟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东野打仗的好手一个接一个,若非机缘巧合,刘亚楼都出不来;西野是我党的御林军,粟拿什么去跟彭和贺争呢?中野更不用说,光刘伯承一人在军事上就可以得到保证了。
也正如此,环境给了粟以可以在专业上“出言不逊”的机会,同时也助长了他这样的脾气。粟的功劳主要是在解放战争,实际上,解放战争就算少了粟一人,也对战局没有多大的影响了,他是在大势向好的情况下收取功劳的,这一点得客观地从宏观面来看。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7#
发表于 2009-2-11 15:28:08 |只看该作者
开国元勋,个个都是传奇。能活下来的都是强者(正如妖风说,活得长很重要)。
徐向前也那么能打,不可思议。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8#
发表于 2009-2-11 16:20:00 |只看该作者
粟裕的功劳呈现主要在解放战争时期,这又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是,抗战时期我党除了军事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政治策略,而且主战场多在后方。所以他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无用武之地,到了解放战争时,我军才真正进入了面对面的战场,因此他的军事才能就有发挥的空间。其二,粟裕是长期在党、军委等最高决策层之外做事的要员,因此他考虑问题起来,会首先从实际效用出发而不会顾及到政治人际、政治关系等因素,同时,来自于现实的成功经验也使他有底气敢于跟中央军委直呈意见并给出证据。(解放战争时期能做到跟中央军委直呈意见的就2人,粟是其中一个,其他的基本上是执行中央军委的作战意图)。
这个背景尤其重要,正是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作风使然,积极直呈意见,加之已经“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从现实中获得经验的刘邓的配合,才最后使中央军委撤销了“三个纵队过江”南下闽浙赣的决定,事后证明,粟的判断是正确的。
也正是因为三个纵队不过江,最后才形成了淮海战役二(中原)、三(华东)野战军60万人吃掉国军80万人的战果,粟裕的成就达到顶峰。如果三个纵队过江,那么淮海战场上我军的兵力绝对不够,当时四野在打平津战役,没空来支援。这样的话,说不定淮海战役的结果就和现在不同了,历史就要改写……
所以,说粟裕比大将高半分,比元帅低半分,是有道理的。也因此,有关他辞帅衔让司令等坊间传闻才会传得那么有滋有味,绵延不绝……

[ 本帖最后由 顾耀峰 于 2009-2-11 16:23 编辑 ]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9#
发表于 2009-2-12 00:28:38 |只看该作者
内部人事关系,从西汉到现在,基本可以总结出规律了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冷场小王子无限连击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10#
发表于 2009-3-30 11:51:30 |只看该作者
粟裕当年圆滑一点,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了。不过自古猛将无曲直。
http://blog.sina.com.cn/rockdaxingx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5 11:1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