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生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蒿里

  [复制链接]

84

主题

6

好友

256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21#
发表于 2011-7-1 16:24:18 |只看该作者
生铁遣词造句中的这种“杂质”风格还是有很大问题的,长时间追求这种“术”的特性会使自己陷入瓶颈,会阻碍自己作品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我觉得这种语言风格对格局的固定也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陆续看了生铁这一时期的几片作品,没看见什么进步,但就这片而言,也缺少《春游》中的灵动和神来之笔,说好听点是对内容细节上的进一步拓展(就像他本人说的“每一个句子我都是反复斟酌,充满策略的”但我觉得这并没什么了不起),说难听点就是重复。能写出像《春游》这样的作品,接下来的工作本该是追求对“道”的进一步提升,而不是最求对“术”的进一步完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7

好友

8889

积分

中级会员

圣战者

Rank: 6Rank: 6

22#
发表于 2011-7-1 16:44:25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马甲把这个小说发出来。不然真会觉得,哦,这是生铁写的,那得好好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23#
发表于 2011-7-1 23:27: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耳 于 2011-7-1 23:34 编辑

关于“杂质”,我认为是两种口味的问题,有的人爱纯酒,有的人爱混合酒,仅凭口味的不同就得出文章好坏的作法我认为不妥。就比如你们所说的单纯而简单的文章,我有时看起来倒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我也不会轻易去否定它,因为如果我觉得我并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和工具去对它作一个判断,我就不会去开始一个论证过程,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进行一个空泛的论证。只有当直觉和论证工具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才会去开启一个有把握的论证。所以说,我觉得个人的口味真的不是一个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好工具,如果用五百年前古人的口味来品评现代人的作品的话,可能全部现代作品都是不知所云的垃圾。
用“道”与“术”来形容写作的话,我认为也不合适,至少含义不明,所以在这里也无法就此展开讨论。
美工我觉得对生铁的要求苛刻了点,如果《春游》是生铁写作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离现在也只有两年的时间,要求他在两年后就达到一个新的高点,这看上去有点强人所难。
总之,我认为生铁的写作还是处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之中的。当然,这也需要生铁用后继的创作来加以证实。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4#
发表于 2011-7-2 08:37:21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的指点了。

就是有一个问题,关于“杂质”,我个人不是很明白。江冬或美工兄弟能否举个例子。因为我实在是要求自己的语言做到最简单、翻译也不太困难的程度了。也就是说我自己看不到那些杂质。但往往很多朋友说我的语言有这种问题。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2

好友

4444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25#
发表于 2011-7-2 18:49:0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7-2 22:46 编辑

美工兄弟的话,虽说理是这么个理,但我想,道的提升还在于悟的过程,或许在术的进一步完美中,道也正随之提升,有时也正是需要那些看似重复的积累,才使得自己能爬上一个新的高点,瓶颈的话也未必是件坏事。

读的时候也感觉日本味儿,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不浓烈,但就那淡淡的醇香,却能在心间常流,能够吸引我再次去阅读它,包括有一些很“文”的东西在里面,那种遣词造句。但反过来想,是否也正是由于这种淡,阻碍了一些东西的进一步深入,虽是“隐而不发”,很“丰富、百态”,一些地方也是浅尝辄止。当然,小说的整体它是自足而开放的。

另:结尾鞠了三个躬,一个很结尾意味的结尾,是否是因为和上一个小说间隔的时间较长,致使自己需要这样一个稍显刻意的结尾来定住一些东西?就像你说的这篇小说使你感到自己更加强大了。
傍晚的山丘旁,传来兄弟的温柔的歌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11-7-2 20:28:58
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165

主题

50

好友

4310

积分

业余侠客

宇宙人

Rank: 4

27#
发表于 2011-7-2 23:08:13 |只看该作者
好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28#
发表于 2011-7-3 05:51:04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蒿里》后又看了大家的评论。你们不觉得鞠躬很符合“我”的状态吗?语言上的“杂质”我也不明白大家说的是什么。
生铁说充满策略,但我读后觉得这篇是该怎么写就怎么写,然后就写出来了。这种感觉很好。没有文学涵养恐怕容易写烂。这篇有一点我很喜欢,它是动感情在写的。自有新小说或者他们提倡的那些追求冷静客观的作家被人们所熟知之后,似乎很多人就变得很“冷静”,而且以为那是必须的。《蒿里》是不同格里耶他们的那种客观,而是另一种客观,人情通达而不需过分渲染,有“理”的成分在牵制情感波动,客观的同时也自然。我最喜欢的小说,有种削弱小说概念的倾向或者说不在意小说的概念,有种总体上的文学的感觉,但看多容易腻,比如《情人》或者日本的一些小说,该怎么写怎么写。
这篇的好,在它准确、统一、完整、丰富。开篇的语调和氛围,使它很好地直接进入“材料”而非“故事”,即使是它单纯写一个故事,也无关紧要,他已经是以“材料”来组成自身而不是以情节来制造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效果是接近音乐而非视觉,而且是基于对整体情感和理智上的准确判断。
语言饱满温和,情理通达然而内敛,这里说“情理”而不说“情感”,是因为读的时候觉得有很大的“理”的成分,比如跟妻子之间的跟陌生人之间的跟旧友之间的跟情人之间的“理”的成分有很大比重。这篇有种由教养、礼貌和洁身自好的约束催发出来的自然纯净的感觉,所以读的时候也觉得有很浓的日本味。这和我喜欢的日本小说一样好,这么说没有冒犯的意思,我很喜欢这种被约束又不失为普遍人的形象,而且“我”在这个完整的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是自然而无目的的一种状态,他的无目的是他成为了小说里的人物而根据小说的需要而不是写作意图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小说里的角色,然而小说本身的需要也衍生出了作者对这个小说世界里人的理解和判断,而这些判断常有精彩出色之处。如:“这样的人周围并不鲜见,因为教养少,又自以为是,所以只能把别人的隐私来当作话题。”;“他在电话里的声音笑盈盈的,听起来像是在家里。”;“李军小时候是我们之中的孩子头,现在因为在公职里做得久,有了军衔,所以气质上也有种低调的盛气凌人。”这些句子符合小说的语言,又简洁准确让人富于想象,避免了赘笔。但在控制的意识上,这篇比我看过的(老强调“我看过”是因为看得也不多)日本小说更自觉和内敛,比如我常会觉得日本小说好天真,它们有种“不被作者自知”的好和天真跟情绪波动。而《蒿里》,生铁应该是知道它的好的,所以才如此平静和沧感,当然这也跟叙述者(“我”)的心境有关。
很遗憾的是我不想去管那个飞行器了,虽然读到的时候也叫了一下:“天啊。”但过后我只能是揣测它的出现用意何在,但没有自己满意的解释,第一印象是它的出现,加剧了“我”跟朋友的距离,在时空上有种错开的感受,像是“我”活在久远一点的时代。这跟司童说出“我操”和李军讲“你丫”的效果似乎是相近的。情感上的虚,语言方式和代表身份(?)的交通工具的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形成相互印证吧。这里面还有妻子形象的设置,以已故的形象出现,更加干净,这种对情感的牵制或者说限制、牵挂,更突出了“我”自己的意愿而非妻子强加或照顾妻子的感受,是出于良心和敬重之类的其他因素,又与“我”的状态是统一的。
说了这么多只能算是读后感了,希望我没有过于空谈,最近特别讨厌空谈文学。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9#
发表于 2011-7-3 07:20: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1-7-3 20:03 编辑

1、恩,飞行器确实有点问题。但事实上写的时候也是很自然出现在脑子里的。一则,不出现飞行器,无以表达出司童的经济状况给“我”的震惊。二则,重点是想讲“私人飞行器不可从行政区域上空飞过”。同时混淆时空关系。

2、接上一点,事实上这篇小说里藏着我的一些社会观点。那个高档演出中心,二层在接待外宾演出,三层包间里有人**女子(不管她是否民女)。这也是我所听到的一个发生在南京的真实的事情。我在西安也去过类似的场所。
司童如果不是巴结吴律师,发展上级部门关系,他的生意再大,早晚也是个死。这个不多说。

3、小说里为什么要有肉欲和物质享受的描写。因为前面没有火热到身心无间的肉欲感受,就无法反衬出结尾与“妻子”阴阳两隔的冰冷与隔阂。之前的性爱,身体是很热的而心是很冷的。而来到妻子身边,心里是暖的,而整个外界是冰冷的。以及在小说中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承诺和坚守共同信念的人已经死了,你对TA的背叛是否还可以被称作背叛?

4、“我操”“你丫”……其实是想写大都的方言。当然此种方言现在听起来不似方言了。呵呵。效果看起来不是很好。

5、结尾鞠躬,是我感情完全发展到那一步了。对应的是“射精”。男女相娱,最后的仪式,总不外乎就是高潮。而扫墓最后的仪式,就是这个鞠躬敬礼。而且我也不觉得它就是结束了。因为主人公后面还要离开公墓,还要面对司童等人做出解释。所以以鞠躬为结尾,我是想让小说在高潮时中止。我不让主角流泪,但我要让他体面地完成扫墓的仪式。要他在这一体面的仪式里,扫清自己内心深处的负罪感。
而且说到底,这整篇小说,几乎说就是为了最后的这三个躬来的。不鞠躬怎算是扫墓了呢?

——当然以上是一些创作时的设想,小说给读者的效果好与不好,与这种解释没什么关系。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5

好友

7777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0#
发表于 2011-7-3 12:55:21 |只看该作者
大前天逛拙政园,赶上下雨,在一个亭子躲雨的时候用手机上网很快地把这篇读完了,如果把阅读(抛开对作者的日常印象和读者自身的技术验证)比作吃饭,好比去到一个靠山靠水的地方吃了一顿愉悦而恰到好处的家宴。而昨天在南京等车的时候,翻了翻大厅书店卖的小说月报小说精选之类的刊物,其中不乏先锋派三驾马车之类“名家”的小说,怎么说呢,就我而言觉得粗陋不堪。。。。两种阅读印象相比较,高下立判。

就这篇小说这个整体而言,它是圆润恰当的,若说到某些细节,我个人不大喜欢的是3楼包间那个桥段,它野史、轶闻、爆料的意味比较明显,在网上爆料富二代、汰渍党腐败生活的帖子里常可以读到类似情节,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切入有把小说拖入比较浅层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危险。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印象比较深的对类似阶层批判描写来自托尔斯泰,《复活》里主人公为了玛丝洛娃的事去典狱长家里,典狱长不在,在门外听见比较毛躁的一段钢琴曲,后来见到典狱长的女儿,她脸上有淤青。还有一个情节是主人公陪着被流放的囚犯走在大太阳下,有人倒下了,主人公跟过去看,看见一个英俊而体面的青年(可能是个政治犯)已经死掉了。还有一个情节是一个巧舌如簧的名律师打赢了一桩本末倒置的官司,让一个女富人输掉(也可能是赢了,记不清楚了)一大笔钱,主人公去舞会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这些都是印象,可能与原文不是很符合,但是我更喜欢这样的切入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8 16:5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