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社观影:卢奇诺·维斯康蒂的处女作《沉沦》

[复制链接]

94

主题

0

好友

4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1 22:33: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时间:2008年11月14日(周五)19:30
地点:猫雨俱乐部
地址:上海市武康路73弄1号103室(近安福路)
电话:54042918
门票:免费



片名:《沉沦》Ossessione

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 Luchino Visconti

编剧:James M. Cain(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
      Luchino Visconti (脚本&台词)
      Mario Alicata(脚本&台词)
      Giuseppe De Santis(脚本&台词)
      Gianni Puccini(脚本&台词)
主演:Massimo Girotti
     Clara Calamai
片长:140分钟
首映日:1959年2月9日
IMDB评分7.9


1936 年拍A  Day  in  the  Country的时候,雷诺阿带给维斯康蒂最大的一份厚礼是向他提供了后来贯穿一生的创作中最具决定性的推动力,那是一部由打字机打出来的法文版小说—— James  M.  Cain的《邮差总按两次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本来是Julien  Duvivier送给雷诺阿的,而雷诺阿自己想过要拍。Duvivier还送了一份给Pierre  Chenal,后者根据小说拍出了The  Last  Turn(1939)。

维斯康蒂的《沉沦》深深根植于生活逻辑,第一次复现了意大利社会,意大利的乡村、集市、古堡、港口、酒吧,道路、田野、河流和海洋,人民的娱乐、喧闹与劳动场景。人的处境、地位与环境结合在一起。维斯康蒂拒绝通俗戏剧,拒绝浓重装饰性的明星表演,拒绝对生活真实的剥离。实际上《沉沦》已经显现了此后涌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种种品质,这部影片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承接之作,其中对人内心的精确摹写也预示了十几年后费里尼及安东尼奥尼的走向,即一种向内探寻的现代哲学倾向,也即电影史所称的心理现实主义。

在最初放映的几个城市中,《沉沦》相继遭到强烈阻挠。法西斯当局拒绝接受影片所描写的不道德与贫穷。影片的社会现实主义立场,尤其是明显的悲观主义情绪,与法西斯宣传片大肆鼓吹的乐观精神截然对立。虽然影片没有被直接封杀,但一些机构仍然以各种借口阻碍发行。有些放映的地方请来当地的大主教对影片进行祝福仪式以洗净其“污秽”。

罗马第一次公开放映《沉沦》得等到1945年5月,之前只是在1943年6月有过一次小规模的特映,当时还没开始放,警察就冲进来阻止,并记下了每个观众的名字。不久后,法西斯没收了底片,送到位于威尼斯的一家制片厂,他们将之剪成一个仅40 分钟的“洁本”。后来原始底片鬼使神差地搞丢了,或者干脆就是被毁掉了。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沉沦》复制自导演自己保存的一个拷贝,维斯康蒂自己说这个版本并不完整,1943年的原版长度在140分钟,而后来的复制版最长只有135分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现场.声音:http://www.livevoice.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0 16:3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