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1-4-21 20:07 编辑
而答应要写的关于“51平方米”的一篇展览观后感,却一直也没写出来。其实想法并不少,但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使我无法集中精神。
从表面看,这个展览并不令人感到惊心,甚至有些费解。
但每个作品都无一例外都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有的行为做品走遍了整个北京,拍摄了多少遍。苏文祥亲自到郊野采集了几十棵植物,李牧的努力你无法在平和的作品表面中看到。这些作品从构思到创作并不比拉斐尔或毕加索的一副传世油画所花费的时间要少,但其表现形式却和传统的艺术品相去甚远。
它们也不再有90年代类似孙平作品甚至俸正杰《婚礼X号》那样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现在看起来甚至有点过于充满时代的色彩)。这当然是很好的。没有任何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它的象征性是赤裸的。
自工业时代以来,艺术品不再显得比商品更为精美,但对于制作者自身而言,解决自身问题的属性却没有过改变。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黑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