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3月初,丹麦画家迈克尔·魁恩在今日美术馆和林冠画廊同时开展。这位现年53岁北欧画家的作品主要收藏在丹麦和瑞典的若干美术馆中,所以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他还比较陌生。
本次画展展出的主要是作家36岁至今的作品。其作品画面的元素构成非常简单。封闭的空间、戴面具的人、性征模糊的丑陋女人和她手中的傀儡、婴儿和脐带、骷髅头、捆绑在一起的母子——这些都是画家在少壮时期作品的主要元素。无论是美术学院的学生、卡通爱好者还是阴暗艺术迷恋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共鸣的那些玩意儿。配合着这些画面元素,画作名字的意象也就变得浅显——什么《外向性格的掩饰》啦、《文化圈》啦、《关系问题》啦、《艺术之我》啦、《像牛奶与油一样家居必备》啦……等等等等,我们都知道,画家们一向不太会为自己的作品起名字,他们毕竟不是文学家。
然而在魁恩开始步入“知天命”的生命时期后,画面主题开始有所变化。以丑角为主、舞台感强烈的作品主题突然被雪迹班驳的荒野、交错的树枝和黑色的鸟群所取代,中国山水画无限的空间延展感和西方艺术设计精密的版块布局,使作品整体开始显得妙不可言——这似乎也是艺术家成长的一个普遍规律——一个人的早期作品越是性格激烈、离经叛道,其后期作品就越会呈现出一种广漠的、虚无的沉寂,毕竟,只有这沉寂是大自然的永恒主题。艺术家们最终都明白,人类的任何狂欢都抵抗不了大自然赋予夜晚的那种巨大冷漠。
魁恩作品的主要优势并不在于他的题材,而在于他对色彩扎实、严格的把握。与中国当代名家的作品相比,他的作品特点是毫不浮躁。他那幅只能布置在展厅墙角、由一大一小两块画布来表现画面中立体空间的作品《佛洛伊德的诞生》,似乎是在向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宫娥》致敬,而创作于1995年的《回声》也使人禁不住联想起《基督在马沙和玛丽的家中》。魁恩本人曾深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原文见《外滩画报》2008-04-17 总第 280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