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贴点旧工作稿14——《东游记》:“形体剧”的困窘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 10:57: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现在回想起来也挺奇怪,当我在东方先锋剧场的售票处掏钱买《东游记》的戏票的时候,并不在意它讲的内容是什么。随手拿了一张海报,背面印的那些文字也基本看不进去。因为所谓“剧情梗概”只能梗概一下话剧的故事主干——而仔细一想,其实任何一种叙事艺术,故事主干真的只是次中之次,它概括不了任何东西。再者说,导演和演员都是艺术家,但通过文字传递感受给观者,也实非他们所擅长。
从海报的画面上,倒认出了两个演员——朱荔莘和彭梓桁,知道还是三拓旗剧社的那帮子人,而且知道他们排的这个戏还是去年看过的《达人未爱狂想曲》的所谓形体戏剧。有了这些信息,心里也就踏实了,知道这个戏的好看有了最起码的保证。
但看了2月18日晚上的一场,不料自己非但并没有象看《达人未爱狂想曲》时那样发出会心的笑,而且很多只靠动作表现(没有语言和道具)的情节,竟看得似懂非懂,要费力去猜测演员在表现什么。
和“达人”一剧一样,《东游记》所关怀的对象也是城市里的小人物,也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对农村男女青年在城市里谋生的不易和所受的误解,表现的手法通俗而充满卡通式的笑料。而第二个故事的气氛骤然荒诞起来,女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她意外地发现——时间竟然停滞不前了!每天这个世界都在重复和前一天相同的24个小时,而她则在惊恐中承担起改变这种可怕重复的任务。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则突然变成了城市里的一对孤单的老夫妻,他们的子女各自忙着自己琐碎无意的生活,而无法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愿望……
作为一出话剧的整体来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缺少一个统一的指向(当然你硬要说它们都表现了城市里的孤独和疏离感,那也未尝不可);其次,编剧为表现冲突所使用的“情节”,缺少说服力。农村男女青年遇到的冲突是他们弄坏了一把办公室里的转椅,而他们想自己花800元买把新椅子来换掉旧椅子,这中间波折丛生。在老夫妻的故事里,表现子女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时,也用的是一些老套的桥段。这些情节元素,使观者感到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有些表面化。农村青年在城市里遭遇的窘境和困扰,难道能用“坐坏了人家一张转椅”这样的情节来概括么?而至于那个时空错乱的故事,那几乎就不是形体派戏剧所能表现的了——过多的人物、过于复杂的情节和场景,使观众在理解上有些吃力。这种用电影来表现还需要动一动脑子的情节,还非要用把语言和道具简化到极至的戏剧形式来表现,实在给人一种有劲使不到一起的感觉。
整出戏看下来,还是能看得出编剧的用心良苦,但这样一出刻意地闭口不言(全部台词加在一起估计不到500字)、强调肢体语言的戏剧,注定它应该是带有漫画感,注定它不适合在短时间内表现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这些是传统话剧的长项。
这样想起来,《达人未爱狂想曲》所讲的故事更为简单、动作更为花俏、噱头更多一点,反而突出了所谓“形体派”戏剧的优势。从剧情来说,它表现的是创作者以及观众群都更为熟悉的城市青年的生活,这反而显得真诚而不做作。而以《东游记》的方式从农村人和老年人的角度去表现情节,反而容易给人留下一种矫情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对于小剧场话剧而言,无疑是危险的。
不过尽管如此,《东游记》的演出现场仍然不断有笑声传出。观众以男性居多,通过对观众的观察,你能发现他们有些是戏剧业的同行,有些是演职人员的朋友和同学。假如一个观众之前没看过三拓旗剧社的其他剧目,那么对他而言,这出戏也还是蛮有趣的。
回过头再看《东游记》的宣传语:“用我们好接受的方式翻开其实让我们不好受的生活”,我想,且不说有些“不好受”是无论用什么方式翻开都会是痛苦和不“好接受”的;就只说如果一出戏剧,它没有找到观众真正感到“不好受”的生活的那个点,那么再有意思的翻开方式,也是隔靴搔痒的。
《外滩画报》2009-02-26 总第 324 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6 01:0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